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黃河上遊重要水源補給區“治沙護綠”成效初顯

艾慶龍 發布時間:2020-01-10 12: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黃河上遊重要水源補給區“治沙護綠”成效初顯
圖為(wei) 劉家峽水庫泄洪實況。(資料圖) 鍾欣 攝

  “黃河流經臨(lin) 夏州境內(nei) 達124公裏,加強其生態建設與(yu) 保護,為(wei) 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yi) 。”甘肅省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袁鳳香介紹說,2019年上半年,臨(lin) 夏州完成人工造林25.61萬(wan) 畝(mu) ,土地治理4.8萬(wan) 畝(mu) ,林業(ye) 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麵積合計24萬(wan) 畝(mu) ,推廣旱作農(nong) 業(ye) 和高效節水技術合計180.68萬(wan) 畝(mu) ,

  臨(lin) 夏州位於(yu) 甘肅中部西南麵,地處青藏高原與(yu) 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黃河上遊重要水源補給區,承擔水源涵養(yang) 、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國家“兩(liang) 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8日,甘肅官方發布《甘肅藍皮書(shu) ·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經濟社會(hui) 發展形勢分析與(yu) 預測(2020年)》指出,該州全境屬黃河流域,1公裏以上的中、大溝壑有10823條,溝道長度15003公裏,溝壑密度1.83公裏/平方公裏;每年有3093萬(wan) 噸泥沙輸入黃河,水土流失類型主要為(wei) 水力侵蝕。

  近年來,臨(lin) 夏官方立足改善民生,按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要求,通過“禁”“退”“種”等綜合措施,累計有效治理退化草原120萬(wan) 畝(mu) ,並圍繞草原改良、牧草豐(feng) 產(chan) 、舍飼圈養(yang) 、品種改良等領域,將糧改飼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舉(ju) 措之一,探索出種養(yang) 循環、糧飼兼顧、農(nong) 牧結合的旱作農(nong) 業(ye) 發展新途徑。

  同時,還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為(wei) 護林員、草管員,每人每年分獲管護報酬8000元和2000元;加強林果產(chan) 業(ye) 基地建設,2019年,臨(lin) 夏州貧困民眾(zhong) 林果種植麵積達3.55萬(wan) 畝(mu) 。

  此外,臨(lin) 夏州先後建成劉家峽水庫一期、紅水河綜合治理、大夏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在構築黃河上遊生態屏障等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臨(lin) 夏州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麵積4298.1平方公裏,建設淤地壩21座,治理程度達62.3%。2019年,啟動實施劉家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已完成投資2.04億(yi) 元,啟動實施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概算總投資7.51億(yi) 元。

  “臨(lin) 夏州生態建設與(yu) 治理,經多年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製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緩慢等影響依舊存在短板。”袁鳳香坦言,目前,該州尚有2593.9平方公裏的水土流失麵積亟待治理,治理任務艱巨。

  “解決(jue) 生態環境問題需依靠科技創新和進步。”袁鳳香建言說,臨(lin) 夏官方應引進高層次環保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重視本土人才隊伍培養(yang) ,加強環保大數據平台建設,為(wei) 治理區域水汙染、空氣汙染、土汙染等方麵提供智力支持,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治理能力。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