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鄉新景——甘肅省天祝縣脫貧觀察
今年初,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記者近期來到脫貧後的天祝縣,感受祁連山下雪域藏鄉(xiang) 的深刻變化。
在德青源金雞扶貧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工人正在挑揀雞蛋。新華社記者 朱藝琳 攝
從(cong) “山頭”到“城邊”
天祝縣位於(yu) 祁連山東(dong) 端,縣域多山地,土地薄瘠。一年到頭勞作,但收入還不夠一家人吃喝,當地群眾(zhong) 劉丁漢一度看不到出路。早在20世紀80年代,當地就鼓勵引導高寒、幹旱山區的貧困群眾(zhong) 投親(qin) 靠友,搬遷到更適宜居住發展的地方。劉丁漢也想搬,但走出去談何容易。
2016年,劉丁漢一家從(cong) 朵什鎮石溝村搬到了距縣城20餘(yu) 公裏的鬆山鎮德吉新村。這是當地規模較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之一,天祝縣8個(ge) 鄉(xiang) 鎮的894戶3900多名群眾(zhong) 搬遷至此,安家落戶。
從(cong) 山林草原遷至城郊平灘,劉丁漢仍然保留著煮食奶茶的習(xi) 慣,但炊具已換成燃氣爐。德吉新村裏學校、衛生室、文化廣場一應俱全,劉丁漢過上了過去“不敢想”的生活。
這幾年,天祝縣整合資金、集中力量實施了半個(ge) 世紀來全縣最大規模的易地搬遷工程,累計建成76個(ge) 安置點,搬遷移民5.8萬(wan) 餘(yu) 人,占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工人在物聯網智能溫室內(nei) 采摘草莓。新華社記者 何問 攝
種養(yang) 循環 綠色發展
溫濕度傳(chuan) 感器傳(chuan) 導調控、架式無土栽培……在天祝縣華藏寺鎮群眾(zhong) 李學章的物聯網智能溫室裏,記者好奇地聽李學章說“農(nong) 經”。哪個(ge) 品種草莓生食口感好,哪個(ge) 品種更適合點綴蛋糕,李學章如數家珍。
“什麽(me) 掙錢就種什麽(me) 。”李學章的草莓種植近年收入均超過30萬(wan) 元,還帶動周邊24戶貧困戶在內(nei) 的110多名群眾(zhong) 一道“奔富”。
天祝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盧耀忠說,在天祝,作物演進經過了漫長的曆程。過去以種植油菜籽、青稞、馬鈴薯等傳(chuan) 統作物為(wei) 主。20世紀90年代開始,當地立足海拔高、氣候冷涼、病蟲害少、無汙染的優(you) 勢,引種當歸、黨(dang) 參等數十種中藥材。2000年前後,當地開始陸續種植高原夏菜、特色果蔬,還引入了溫室大棚等現代種植技術。如今全縣特色作物種植麵積超60萬(wan) 畝(mu) 。
如今,綠色、循環理念為(wei) 引領的“新產(chan) 業(ye) 革命”悄然興(xing) 起,傳(chuan) 統種養(yang) 業(ye) 的組織形式再度革新。
在天祝縣打柴溝鎮,記者目睹了現代循環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園的繁忙景象:一邊,工人們(men) 挑揀雞蛋、打包、裝箱、裝車運輸,井然有序;另一邊,有機肥料、蛋殼等供給當地飼料廠、蔬菜基地,本地消化,種養(yang) 形成循環。
隨著地處天祝縣祁連鎮的冰溝河景區全麵開放,周邊農(nong) 戶也享受到文旅產(chan) 業(ye) 帶來的新“紅利”。祁連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魏大林說,景區開放後,將有500多戶群眾(zhong) 吃上“旅遊飯”。
這是藜麥永生花。受訪者供圖
錯峰銷售 主動創新
基礎條件改善、生產(chan) 秩序變遷,天祝群眾(zhong) 的發展越來越有“底氣”,觀念也在換代升級。
搬遷後的劉丁漢是德吉新村最早一批食用菌培育“大戶”。“我們(men) 的蘑菇冬春出,錯峰賣,就能賣上好價(jia) 錢。”劉丁漢的6個(ge) 食用菌棚一年純收入4萬(wan) 元左右,為(wei) 防範風險,劉丁漢給食用菌也買(mai) 了保險。
2019年,天祝“錯峰頭”食用菌菌棒年產(chan) 1700萬(wan) 袋,產(chan) 值1.4億(yi) 元。為(wei) 防範自然災害和價(jia) 格波動兩(liang) 大增收風險,當地為(wei) 食用菌等農(nong) 特產(chan) 品定製“訂單+保單”,2019年保險賠款累計3224萬(wan) 元,受益農(nong) 戶1.4萬(wan) 餘(yu) 戶次。
像劉丁漢一樣琢磨市場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當地的“新生代”。
近幾年,天祝也開始引種藜麥,且漸成規模。可在“90後”電商陳俊璋眼裏,藜麥的價(jia) 值絕不限於(yu) 餐桌。
去年,他和雲(yun) 南一家花卉企業(ye) 合作,將藜麥製成永生花,打造掛飾、胸花等文創產(chan) 品。一經出口,就受到韓國、日本等國家的歡迎。陳俊璋和他的青年團隊又設計研發出新係列的藜麥永生花,還將藏族刺繡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融入產(chan) 品創意,推動天祝文化隨文創產(chan) 品一起“走出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人美、景美、味美助力甘肅藏區整體脫貧“摘帽”
養殖戶米存國的家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鎮多隆村。最近,包括天祝縣在內,納入國家“三區三州”的甘肅9個藏區貧困縣已全部實現整體脫貧“摘帽”。[詳細] -
從貧困戶到致富能人——藏族村民宋天柱“變身”記
從家庭年收入3000多元到突破20萬元,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鎮南泥溝村的藏族村民宋天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詳細] -
甘肅華銳藏區山旱地占耕地八成 跟進藜麥產業冬季試種成功
為發掘藜麥產品特質和潛力,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天祝縣成立了高原藜麥研究院,開展藜麥各類試驗研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