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首次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試種植
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nong) 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麵積已經達到28畝(mu) 。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培育工程師張國東(dong) 用插秧機進行插秧(6月5日攝)。新華社發(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俗稱,普遍生長在鹽堿地,具有耐鹽堿、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
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優(you) 化最優(you) 配比,運用水稻耐鹽堿試驗、耐寒試驗等方法,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專(zhuan) 門培育出高原寒地海水稻。6月初,工作人員將溫室大棚裏培育出的海水稻移栽到鹽堿地中。
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的工作人員在試驗田內(nei) 進行人工插秧(5月28日攝)。新華社發(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培育工程師張國東(dong) 說:“移栽的秧苗一般需要5至7天的適應階段。試插秧一方麵是考驗秧苗對氣候的適應情況,另一方麵是看秧苗的返苗、返青情況。”接下來,科研團隊將通過“人工+機械”的方式在新開墾的鹽堿大田先試種100畝(mu) 進行數據觀察,為(wei) 後期大麵積試種提供數據樣本。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鹽堿地稻作改良技術處處長吳占勇說:“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寒地區試種植。我們(men) 將充分發揮柴達木盆地種植海水稻的優(you) 勢,開展品種本土化培育,篩選和培育耐寒耐旱水稻品係,這對格爾木乃至青藏高原地區農(nong) 業(ye) 種植結構調整有關(guan) 鍵作用。”
這是栽植海水稻使用的插秧機(6月4日攝)。新華社發(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的工作人員還將在格爾木進行不同鹽堿地改良的實驗和耐鹽堿水稻品種的篩選。同時,他們(men) 將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促進青海農(nong) 業(ye) 現代化轉型,打造“鹽堿地改良+海水稻種植+數字化農(nong) 業(ye) ”的新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藏區:犛牛養殖+青稞種植闖出脫貧致富新路
青海藏區立足自然條件優勢,重點發展犛牛和青稞扶貧產業。在扶貧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財政補貼、小額信貸貸款、互助金補助等來扶持貧困戶發展犛牛養殖和青稞種植產業。[詳細] -
青藏高原古老青稞產業之變:單一種植邁向大產業鏈
從曆史上“不加修飾”的農牧區餐桌主食,到時下精美藏式包裝的“第三極”伴手禮,如今青藏高原上的青稞產業正從單一種植向大產業鏈延伸。[詳細] -
青藏高原藏族村:發展特色種植拓寬村民致富路
“公司實行土地入股、產業扶貧資金、貧困戶資金入股的模式,村裏的15戶貧困戶每年都能拿到4萬8千元的分紅資金。”恒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旭生介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