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甘肅天祝“蔬菜終結地”科技育菜暢外銷

閆姣 艾慶龍 發布時間:2020-07-06 08:5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甘肅天祝“蔬菜終結地”科技育菜暢外銷:農(nong) 戶駕車下地
7月初,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鎮的蔬菜示範基地中,各類蔬菜長得正旺。閆姣 攝

  7月初,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鎮的蔬菜示範基地中,肥料輸送管一根根埋在土裏,太陽能殺蟲燈不斷運作,萵筍、生菜、娃娃菜等各類蔬菜長得正旺,不久後,這些蔬菜會(hui) 被銷往全國一二線城市。而就在20年前,該鎮尚被稱為(wei) “蔬菜終結地”。

  打柴溝鎮地處天祝縣東(dong) 南部,因海拔高,氣候陰涼,被外界調侃稱“鎮子不是在冬季,就是大約在冬季”。7月初,中新網記者走訪該鎮時,當地農(nong) 民說,氣候原因,他們(men) 祖輩種植青稞、小麥,從(cong) 未種過蔬菜,此前個(ge) 人嚐試種植,也均未成功。

  在2000年時,天祝縣政府考慮到種植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效益低,一畝(mu) 地產(chan) 值僅(jin) 有300多元,民眾(zhong) 無法解決(jue) 溫飽。通過到外地參觀學習(xi) 、查閱資料,引進了荷蘭(lan) 豆、西蘭(lan) 花等多種蔬菜,並在打柴溝鎮試種,成功後逐年向全縣推廣。目前,蔬菜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該縣民眾(zhong) 脫貧致富的一大支柱產(chan) 業(ye) 。

  今年55歲的天祝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盧耀忠,見證了天祝縣育菜從(cong) “隻有青稞”到“花式種菜”的艱辛曆程。他說,當時百姓“不能種菜”的思想根深蒂固,推廣蔬菜種植十分艱難,“走村入戶,一家一家動員,到2002年,也隻種植了380畝(mu) ”。


圖為(wei) 甘肅天祝縣打柴溝村農(nong) 民在菜地裏幹活。閆姣 攝

  盧耀忠接著說,那時政府通過引進企業(ye) 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保證農(nong) 民每畝(mu) 地的收入不低於(yu) 600元。首批農(nong) 民嚐到甜頭後,大家才競相種植蔬菜。2003年種植6000多畝(mu) ,一畝(mu) 地平均收入3000元以上。如今,該縣適種土地均已種植蔬菜,共計10萬(wan) 畝(mu) 。

  打柴溝鎮打柴溝村村民祁巨川,過去是村裏的貧困戶,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蔬菜產(chan) 業(ye) ,於(yu) 2019年脫了貧。近兩(liang) 年,祁巨川每年的收入在5萬(wan) 元左右,他買(mai) 了3輛摩托車,下地時用於(yu) 代步。據他介紹,現在村裏人都富起來了,大多都開著車下地。

  盧耀忠稱,打柴溝鎮的示範基地主要功能是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目前已通過綠色蔬菜產(chan) 地認證,取得綠色認證證書(shu) 62個(ge) 。種植適種蔬菜品種100多個(ge) ,使“供給菜”和“消費菜”對接,以適應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我們(men) 這兒(er) 的蔬菜品質上乘,所以價(jia) 格也相對較高。”盧耀忠推介說,因地處高原,作物的病蟲害發生率較低。且因天祝縣發展農(nong) 業(ye) 較晚,土壤肥沃、營養(yang) 均衡,所以所產(chan) 蔬菜品質佳、口感好,深得消費者喜愛。

  打柴溝鎮已全麵推廣產(chan) 量較高的四大類13種綠色蔬菜,建成了蔬菜、食用菌、中藥材和藜麥生產(chan) 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種植格局,特色農(nong) 業(ye) 逐步向規模化生產(chan) 和產(chan) 業(ye) 化經營的方向發展。

  天祝縣佳禾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韓玨表示,2020年,合作社流轉打柴溝村96戶農(nong) 民的500畝(mu) 耕地,輻射帶動周邊173戶菜農(nong) 自有耕地1650畝(mu) 。

  天祝縣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63萬(wan) 人。近年來,該縣已累計減貧5.46萬(wan) 人。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