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重點貧困村的綠色脫貧之路
資料圖為(wei) 今年5月12日,達英村召開蟲草采集管理工作動員大會(hui) 。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供圖
7月初,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進入了冬蟲夏草采挖末期。27歲的雜多縣莫雲(yun) 鄉(xiang) 達英村脫貧戶尕鬆揣著挖蟲草賺的3萬(wan) 多元錢帶著妻子來到省會(hui) 西寧看病。
“我和妻子阿吉都有結核病,以前家庭條件不好,我們(men) 就在當地的醫院看病,吃些藏藥。”達英說,參加了精準扶貧醫保政策後,和妻子來西寧看一次病花一萬(wan) 多塊,自己隻用掏一千多。
達英村,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源頭重點貧困村,也是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對口幫扶的村子。全村474戶,1879人;貧困戶數量卻高達254戶958人。
今年6月底,達英村順利通過國家組織的脫貧攻堅第三方抽檢評估,摘掉了“窮帽子”。
據國家稅務總局玉樹州稅務局二級高級主辦、玉樹州雜多縣莫雲(yun) 鄉(xiang) 達英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吳華介紹,過去的達英村牧民主要是以牧業(ye) 生產(chan) 和采挖蟲草為(wei) 生。
資料圖為(wei) 青海省稅務局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成員赴達英村捐贈物資。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供圖
“我們(men) 家沒有草場和犛牛,被評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成為(wei) 了一名國家公園管護員。現在我們(men) 一家四口人搬到了縣城的集中安置房裏,以後兩(liang) 個(ge) 孩子上學就方便多了。”尕鬆說。
在達英村,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以享受作為(wei) 國家公園管護員的21600元國家補貼,村民不定期赴所管轄的林地或草山進行垃圾清掃、養(yang) 護植被、清理水源等工作。
從(cong) 2015年開始,達英村的175戶村民陸續搬到了雜多縣城,享受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有37戶,這些搬遷戶通過打工掙錢、就業(ye) 教育、社會(hui) 保障等走上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脫貧道路。
“達英村原來很多人家沒有電、更不要說通網了,現在搬遷至縣城的居民全部通了電和網,留在原址的79戶居民也覆蓋了太陽能、架上了電信通信網,這樣的日子是大家做夢也不敢想的。”吳華感歎說。
今年42歲的脫貧戶多加義(yi) 祖祖輩輩在達英村過著遊牧生活,2018年,他們(men) 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雜多縣城分到了80平米的房子,過上了有房住、有電照、有工打、有學上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2018年,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黨(dang) 委籌集資金在達英村先後修建了查曲河中橋、巴曲河中橋、尕曲河中橋三座中型橋梁,惠及達英村三個(ge) 社355個(ge) 牧戶,1412人。
解決(jue) 了村民的住房、通電、修路等生產(chan) 生活問題後,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把脫貧重心放到了激發內(nei) 生動力上。
“我們(men) 將政策優(you) 勢轉化為(wei) 脫貧攻堅實效,並在達英村大力落實勞動力技能促就業(ye) 計劃、雨露計劃和農(nong) 民工培訓等政策。”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黨(dang) 委書(shu) 記、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穀劍鋒說。
目前,在達英村形成了以牛羊養(yang) 殖業(ye) 和生態農(nong) 業(ye) 為(wei) 主的集體(ti) 經濟,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高世俊表示,未來達英村計劃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nong) 牧民變股民”運作機製,盤活貧困農(nong) 牧區資源、資產(chan) 和資金,進一步激活村民致富源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雜多縣:從“難如登天”到公路成網
圖為2014年建成通車的瀾滄江第一隧道,該隧道的建成大大節省了進入雜多縣的路程。1993年,高義國和老鄉一起從家鄉甘肅來到玉樹雜多縣做生意,進縣城的路隻有一條,隻能容得下一輛車通行。[詳細] -
千年唐蕃古道重鎮“瀾滄江源第一縣”的變遷
“想當初來這裏的時候,真沒有我們村好,沒想到這幾年發展迅速,現在的雜多縣,比我自己的家鄉都好。”高義國感慨道。[詳細] -
瀾滄江源牧民住房翻新顏:住有所居 居有所安
格桑小鎮距離縣城8公裏,是一個移民安置村,集中安置了305戶牧民。每戶牧民都住上了政府免費配發的80平方米住房,外帶一個小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