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草原上的義務環保隊:從被看不起到牧民自發參與

魯丹陽 發布時間:2020-07-24 11:13:00來源: 中新社

  一年四季,在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wu) 蘭(lan) 鄉(xiang) 剛察貢麻村,總能看到在草原上義(yi) 務撿拾垃圾的藏族牧民。

  2008年,35歲的村民萬(wan) 瑪紮西發現家鄉(xiang) 失去了原有模樣,家門口、河流成了“垃圾場”、草叢(cong) 裏也散落著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和生活垃圾……

  “我要改變這一切。”眼前的景象讓萬(wan) 瑪紮西覺得治理垃圾、保護環境已迫在眉睫。萬(wan) 瑪紮西找到了當時的村支書(shu) 才讓太,在才讓太的幫助下,有同樣想法的村民索南木旦巴、仁增才讓和吉科加共同組建了這支草原上的義(yi) 務環保隊,不定期開展撿拾垃圾的活動。

  隊員仁增才讓仍然記得最初的窘迫,“村民們(men) 當時特別不理解我們(men) ,他們(men) 不明白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撿垃圾,甚至有人看不起我們(men) ,認為(wei) 我們(men) 在拾荒或者因為(wei) 犯錯誤後被懲罰。”

  每年秋冬兩(liang) 季,滿載垃圾的車輛時常陷入結冰的河道中,“我們(men) 隻能淌在刺骨的河水中把垃圾卸下車,再想辦法把車推出來。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鞋子裏的積水會(hui) 凍成冰,把我們(men) 的腳粘住,沒辦法脫下鞋子。”隊員萬(wan) 瑪紮西回憶。

  隊員索南木旦巴那輛報廢的皮卡車足以見證環保隊這些年的艱辛,“組成環保隊以後,萬(wan) 瑪紮西把自家的四輪農(nong) 用車拿出來給我們(men) 用,垃圾最多的時候每天能拉二三十車。我發現車輛不夠用後,自己花錢在2009年買(mai) 了一輛皮卡車專(zhuan) 門用來運垃圾,沒想到在2016年時車就用到報廢了。”

  12年間,這支義(yi) 務環保隊不僅(jin) 改變了村子裏58萬(wan) 畝(mu) 草場的環境,他們(men) 的腳步還延伸到了80多公裏外的地方。

  “我們(men) 村就是青海湖邊,所以土壤是有鹹味的,以前垃圾扔到草原上,被土覆蓋後,經常被牛誤食,導致其死亡。”吉科加說。

  而環保隊的另外一個(ge) 初衷也是保護青海湖,吉科加介紹,“在我們(men) 藏族人眼中,青海湖是非常神聖的,我們(men) 不希望湖水受到汙染,也不希望湟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

  作為(wei) 剛察草原上第一個(ge) 義(yi) 務環保隊,隊員在撿拾垃圾的同時進行著環保宣傳(chuan) ,希望從(cong) 源頭上減少垃圾。環保隊伍也由最初的4個(ge) 人發展到現在的40餘(yu) 人,村裏人人都是義(yi) 務環保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保隊的行為(wei) 逐漸引起了各方的重視,2015年剛察貢麻村的30名幹部每人自願讚助500元人民幣作為(wei) 環保經費支持環保隊的工作;官方除了配備有垃圾處理設施外,還設立了草原管護員崗位。

  如今,環青海湖地區遍布草原管護員,當地很多牧民自發參與(yu) 到保護草原、保護青海湖的隊伍中。

  “現在的草原水清草綠,讓我們(men) 更有信心一直堅持下去。”萬(wan) 瑪紮西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剛察義務環保隊堅守12載 隻為綠水青山

    2008年,萬瑪紮西路在村支書的支持下,與索南木旦巴、仁增才讓、吉科加三個人組建了義務環保隊,自此一幹就是12年。他們在撿拾垃圾的同時進行著環保宣傳,希望從源頭減少垃圾。[詳細]
  • 40年,留給子孫一片綠

    W020200720575284989144.jpg
    羅日蓋直言,自己工作40年,大半都在和黑土灘較勁,“由於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因素,草地植被退化後地表就會裸露出來,遠看一片黑褐色,被稱為黑土灘。如果不及時治理,再嚴重就會沙漠化!”[詳細]
  • “天神後花園”年保玉則的“大管家”履職記

    “年保玉則是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禮物,也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我有義務愛護這片土地,保護也是我的責任。”50歲的尼瑪一邊巡護,一邊對中新社記者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