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高原行|“生活像大櫻桃一樣甜”
佳山村村民在采櫻桃。蘇銀成 攝
遠遠眺望,佳山村坐落在半山腰,掩映在蔥蘢的果樹間,一派濃濃的田園氣息。
佳山村地處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鎮,記者沿著陡峭的山路往上爬,不一會(hui) 兒(er) 就氣喘籲籲。“佳山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寨,平均海拔1800米,農(nong) 戶184戶、535人,其中貧困戶25戶、95人。村民以前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農(nong) 作物,現在建起了生態果園基地,種植櫻桃、脆李、蘋果等水果,市場銷售很走俏。”縣委書(shu) 記依當措說。
“現在一棵樹相當於(yu) 以前一畝(mu) 地的收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朝運扳著手指算,“現在一畝(mu) 地種45棵車厘子樹,一棵樹的收入是1500元。” 2016年,佳山村成立了果蔬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3年多時間,合作社成員從(cong) 5戶發展到如今的28戶。2019年佳山村的經濟總收入980多萬(wan) 元,人均純收入從(cong) 10年前的1000多元增加到了1.4萬(wan) 多元。
“我家種植了幾十畝(mu) 甜櫻桃和糖心蘋果,就生長在這海拔1800多米的半山腰。正是靠著這些果樹,我家才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富裕日子!”村民龍升貴說。
走進龍升貴家的櫻桃園,豐(feng) 碩的果實已經掛滿枝頭。隻見果樹頂上被巨大的塑料大棚遮蓋著,不時有水滴滑落。龍升貴說:“這樣可以避免果實被風吹雨打,長出來的櫻桃品相好,能賣出好價(jia) 錢。”
貧瘠的高半山變成了“花果山”,老百姓錢袋子鼓了,嚐到了甜頭,可他們(men) 並沒有止步不前。為(wei) 了擴大水果銷路,佳山村把目光瞄向了電商平台,聘請省文聯藝術家設計水果包裝、製作廣告,打造“佳山好”係列水果品牌,樹立線上線下品牌效應;組織村裏返鄉(xiang) 大學生成立水果網絡銷售團隊。近幾年,佳山村又著手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吸引大量遊客賞花摘果、休閑避暑,走上了農(nong) 旅結合之路。
“遊客到了佳山,欣賞自然風光、浸潤紅色文化、體(ti) 驗農(nong) 家生活,有力帶動了村裏經濟的發展,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龍升貴說,“以前家裏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現在肉、蔬菜、水果都可以吃到,生活像大櫻桃一樣甜!”
看著眼前的果樹,龍升貴堅定地說:“我們(men) 摘掉貧困帽子不容易,絕不能讓這頂帽子再戴上。”這也是佳山村村民的共同心聲。
記者手記:大山裏有大機遇
貧困山寨變成果園基地,佳山村村民的奮鬥讓人頗為(wei) 感慨。大山深處基礎條件差,公共服務不足,發展底子薄弱,但鄉(xiang) 親(qin) 們(men) 沒有氣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山不能守窮,村民們(men) 保護好大山,圍繞大山搞發展。久久為(wei) 功,村民們(men) 硬是在高半山種出了“花果山”,鼓起了錢袋子,摘掉了窮帽子。嚐到了甜頭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脫貧隻是新起點,發展還需邁過一個(ge) 又一個(ge) 新的台階。打出綠色發展組合拳,積極發展養(yang) 殖、文創、旅遊等產(chan) 業(ye) ……佳山村屢出實招,夯實經濟基礎,推動轉型發展。佳山村村民有了這樣的發展思路和奮鬥幹勁,今後的日子一定會(hui) 芝麻開花節節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脫貧攻堅高原行|民宿建起來 生活富起來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收入有所減少,但唐秀英對未來充滿信心。“不出村、不離家,每年能收入二三十萬元,這樣的日子不美嗎?”唐秀英笑笑說,臉上寫滿了幸福。[詳細] -
脫貧攻堅高原行|好山好水好日子 實實在在幹出來
夏日的迪慶,美若畫境。“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高入雲端的雪山,清澈靜謐的湖泊,繁盛茂密的原始森林……多民族安居樂業,在這片土地上世代和睦相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