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四川省若爾蓋縣脫貧產業強基補鏈

徐登林 發布時間:2020-08-18 10:28:00來源: 四川日報


8月11日,牧民趕著成群的犛牛在若爾蓋熱爾大草原放牧。 蘭(lan) 嵐 攝

  碧藍的天空飄浮著朵朵雲(yun) 團,陽光灑在青青的熱爾大草原上,羊群慢慢地在草原上移動。8月11日上午,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阿西鎮上熱爾村牧民卓瑪甲騎著馬將自家羊群驅趕到目的地後,轉身策馬向阿西鎮犛牛肉精深加工全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項目工地奔去,他要打聽什麽(me) 時候可以出售自己養(yang) 了兩(liang) 年多的綿羊。

  2018年脫貧摘帽後,若爾蓋縣集中精力做實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給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市場經濟銜接補鏈。“針對11戶監測戶、18戶邊緣戶和86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我們(men) 分別從(cong) 企業(ye) 帶動、集體(ti) 引導、自身造血三方麵解決(jue) 過去脫貧產(chan) 業(ye) 與(yu) 市場對接不到位問題。”若爾蓋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大寒說,這項工作大家都叫它補鏈工程。

  隨著補鏈工程的推進,若爾蓋縣越來越多群眾(zhong) 像卓瑪甲一樣,開始分享市場的回報。

  龍頭帶動企業(ye) 補齊產(chan) 業(ye) 鏈條

  卓瑪甲今年49歲,家裏4口人,一對兒(er) 女正在上學,他家曾被認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成功脫貧,今年又被認定為(wei) 監測戶。

  “我沒有文化也沒有技術,妻子身體(ti) 不好幾乎沒法勞動。”卓瑪甲說,一家人生活就靠自己一個(ge) 人。1090畝(mu) 草場,是卓瑪甲家的生產(chan) 資源,目前放養(yang) 著近100頭綿羊。

  “這一帶牧場的牧民沒有商品意識,有的家裏養(yang) 很多牛羊但就是不出欄,導致沒有收入。”阿西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郭成凱介紹,縣上引進四川若九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今年在鎮上開建犛牛肉精深加工全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項目,項目建成後,將向牧民訂單收購牛羊,牧民在家門口就能把牛羊變成收入。

  在發揮龍頭企業(ye) 帶動牧民銜接市場過程中,若爾蓋縣重點支持工業(ye) 企業(y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返鄉(xiang) 下鄉(xiang) 人員到貧困地區利用村集體(ti) 閑置房、會(hui) 場、集體(ti) 土地等建立扶貧車間、精深加工項目、雙創基地等,讓農(nong) 牧民能夠就地就近與(yu) 市場接軌。目前,若爾蓋縣有中小微型工業(ye) 企業(ye) 118戶(其中規上工業(ye) 企業(ye) 4戶)、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4個(ge) 、3位返鄉(xiang) 創業(ye) 人員分別建立了扶貧車間、精深加工項目、雙創基地。

  在阿西鎮犛牛肉精深加工全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項目建設工地,卓瑪甲找到了四川若九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羅丹舟,羅丹舟告訴他:“項目11月能建成,12月將正式向牧民收購牛羊,而且價(jia) 格一般比市場高。”

  鎮上有了加工項目後,卓瑪甲今年計劃出欄綿羊20隻,大概會(hui) 有2.5萬(wan) 元的收入。“原來本地銷量有限,價(jia) 格也不好。現在市場不愁了,以後還會(hui) 擴大綿羊養(yang) 殖規模。”卓瑪甲說。

  整合集體(ti) 資源 牧民抱團發展

  求丕今年48歲,家裏有6口人,他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家不是貧困戶,但因為(wei) 女兒(er) 患病,自己有聽力障礙,現在是阿西鎮牙相村的邊緣戶。

  求丕現在是阿西鎮牙相村扶貧代牧牧場管理員,每天早上6點就起來給犛牛喂飼料,9點將牛趕出去遊牧,傍晚將牛趕回圈舍,再添加一次精飼料。“我在代牧牧場每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求丕說,牧場現在代牧著全村牧民的140多頭犛牛,其中包括他自家的2頭犛牛。

  去年,阿西鎮牙相村紮西塘生態管護及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利用村集體(ti) 1200畝(mu) 草場,成立了扶貧代牧牧場。

  據合作社理事長索郎奪機介紹,牧民把每年準備出欄的犛牛交給牧場,牧場集中進行6個(ge) 月催肥,並由牧場最終把這些犛牛銷售給市場。“過去牧民一家一戶麵對市場,入市成本高、犛牛肉品質差、與(yu) 買(mai) 主議價(jia) 能力弱。”索郎奪機說,牧場代牧一段時間後,牛肉品質提升,出肉率高,銷售價(jia) 格更高,有了規模,成本更低,牧民一頭犛牛平均能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村集體(ti) 幫牧民闖市場實踐中,若爾蓋縣積極推進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完善集體(ti) 資產(chan) 權能,激活農(nong) 村各類生產(chan) 要素潛能,促進資產(chan) 保值增值,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運營新機製。目前,該縣有87個(ge) 村集體(ti) 幫助6.8萬(wan) 名農(nong) 牧民在闖市場。

  增強造血功能 拓寬增收渠道

  一排排房屋整齊劃一,一樣的藏式外牆裝飾風格,每家房前都有塊小菜地。走進若爾蓋縣轄曼鎮河拉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孩子們(men) 三五成群在快樂(le) 地嬉戲玩耍,有孩子不時拿著零鈔,去小賣部換些口香糖、火腿腸等。小賣部是搬遷戶書(shu) 郎措開的。

  河拉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是若爾蓋縣最大的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居住了53戶人。2016年10月,書(shu) 郎措一家就從(cong) 遠牧點搬到了這裏,150平方米的房子、各種現代家具和安置點完備的基礎設施,讓書(shu) 郎措一家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住了一年多,我逐漸心裏發慌。”書(shu) 郎措說,家裏有400多畝(mu) 草地,過去養(yang) 了犛牛20多頭。自從(cong) 定居後,犛牛轉給娘家人代養(yang) ,自己無事可幹。後來跟女兒(er) 去學習(xi) 了縫紉技藝,能夠做藏族服裝,但因銷售不好,現在也荒廢了這門手藝。

  “過去,安置點群眾(zhong) 買(mai) 點小日用百貨都要到鎮上去,很不方便,特別是晚上或者急需的時候。”書(shu) 郎措說,為(wei) 此,她萌發了開個(ge) 小賣部的想法,但苦於(yu) 沒有資金。去年初,在鎮村幹部幫助下,她獲得了2萬(wan) 元的扶貧小額貸款,小賣部開張了。

  針對已脫貧的易地扶貧搬遷戶,要讓他們(men) 有持續增收的渠道,若爾蓋縣著重通過資金支持、技能培訓、參與(yu) 項目等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無縫對接,幫助他們(men) 積極創業(ye) 、靈活就業(ye) 。同時,若爾蓋縣給予每戶5.1萬(wan) 元持續增收支持資金、1500元技能培訓資金,安排公益性崗位等增強易地扶貧搬遷戶自身造血功能。

  “小賣部開起來後,一月大概有近1000元的收入。”書(shu) 郎措說,現在她心裏才踏實起來,還有了新的謀劃,利用小賣部吸引的人流量,她準備再開一個(ge) 燒烤攤,到時雖然會(hui) 辛苦些,但收入應該非常可觀。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