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的德吉村:從荒沙灘到“小三亞”
新利平台訊 曾經,這裏是一個(ge) 無人問津的荒沙灘,如今,這裏是中國最美休閑鄉(xiang) 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xiang) 村、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這裏就是位於(yu)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昂拉鄉(xiang) 的德吉村。
德吉村是尖紮縣2017年建成的易地扶貧搬遷村之一。走進這個(ge) 靜靜依偎在黃河臂彎裏的村莊,近處是一排排整齊的藏式院落,遠處山巒疊翠、水光雲(yun) 影。 黃河從(cong) 村前流過,收起了奔騰的氣勢,變得平靜和緩,在藍天和陽光的映照下婉如綠寶石。
圖為(wei) 德吉村村居 攝影:張敏
圖為(wei) 德吉村黃河岸邊美景 攝影:李巧娟
圖為(wei) 德吉村黃河岸邊美景 攝影:李巧娟
曾經“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
麵對如此秀美的風景,誰能想到,數年前這裏還是一處不知名的荒沙灘。
尖紮縣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境內(nei) 山大溝深、地質結構脆弱,常年有洪水、雪災和山體(ti) 滑坡等地質災害。多年來,由於(yu) 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土地貧瘠等原因,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極其困難。“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曾是這裏的真實寫(xie) 照,特別是尖紮灘等鄉(xiang) 鎮的30個(ge) 村、251戶農(nong) 牧民,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山深處,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yan) 重滯後。他們(men) 住的多是破敗的土坯房、走的是坑坑窪窪的土路、喝的是蚊蟲覆蓋的窖水……他們(men) 依山而耕、依山而牧,主要靠天吃飯,年人均收入不足3700元。這裏原本就不適宜居住,加上近年草場發生退化,貧困戶很難在原地實現脫貧。
圖為(wei) 搬遷前農(nong) 牧民在山間的聚居村落 圖片由尖紮縣扶貧開發局提供
圖為(wei) 搬遷前農(nong) 牧民的危舊房 圖片由尖紮縣扶貧開發局提供
“搬出大山天地寬”
麵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尖紮縣將這251戶946名貧困群眾(zhong) 納入易地扶貧搬遷計劃。安置新區選在了黃河岸畔的一處荒沙灘,這裏氣候舒適,海拔1900多米;交通便利,距離省會(hui) 西寧市約120公裏;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潛力巨大。安置新區被命名為(wei) 德吉村,“德吉”在藏語中是“幸福”的意思,飽含著對搬遷群眾(zhong) 日後幸福生活的祝福。
2016年,搬遷項目開工建設,2017年項目全部建設完成,搬遷群眾(zhong) 全部入住獨具民族風格的藏式住宅,村內(nei) 還配套建設了水、電、路、網以及幼兒(er) 園、小學和村級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圖為(wei) 搬遷新居配套的自來水 圖片由尖紮縣扶貧開發局提供
“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搬遷群眾(zhong) 住上了好房子,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過上好日子。
尖紮縣充分利用德吉村黃河沿岸的秀麗(li) 風光,建露天沙灘、水上遊樂(le) 碼頭、農(nong) 家樂(le) 、美食廣場等,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遊黃河風光”的旅遊發展模式。
這下,村民們(men) 可忙壞了,有的開辦了農(nong) 家樂(le) ,有的在美食廣場經營土燒饃、酸奶、糌粑、釀皮等當地特色飲食。德吉村從(cong) 一個(ge) 不知名的荒沙灘,華麗(li) 轉身成為(wei) 青海省文化旅遊的一張新名片,被遊客稱為(wei) 青海“小三亞(ya) ”。
圖為(wei) 德吉村露天沙灘 攝影:李巧娟
圖為(wei) 孩子們(men) 在德吉村露天沙灘玩耍 攝影:李巧娟
圖為(wei) 德吉村一戶農(nong) 家樂(le) 內(nei) 景 攝影:張敏
德吉村慢慢“火了”。
很多遊客從(cong) 朋友圈、抖音等平台看到德吉村的消息,慕名前來。為(wei) 了實現每家每戶都有一人穩定就業(ye) 的目標,德吉村先後開發了景區管理人員、生態公益性崗位、設施維護員等就業(ye) 崗位,直接解決(jue) 就業(ye) 352人,占全村勞動力的70%,使貧困群眾(zhong)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有參與(yu) 感、在物質經濟上有獲得感。
2019年,德吉村接待遊客約30萬(wan) 人次,車輛5.2萬(wan) 輛,旅遊綜合收入740萬(wan) 元,群眾(zhong) 分紅80餘(yu) 萬(wan) 元,搬遷群眾(zhong) 靠山靠水靠旅遊捧上了“金飯碗”。加上村裏的苗木、藏茶種植合作社收入以及光伏發電收入,2019年,德吉村年人均收入從(cong) 搬遷前的不足3700元增長至9800元。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興(xing) 。”——這裏曾經是黃河岸邊一塊貧瘠的土地,這裏的人曾經是山間飽受貧困之苦的農(nong) 牧民,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幫助下,他們(men) 從(cong) 山區成功搬至岸邊,並共同建設起一個(ge) 幸福的村莊。德吉村是黃南州乃至青海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典範。正如“德吉村”所包含的寓意,德吉村的群眾(zhong) 將會(hui) 越來越幸福。(新利平台 記者/李巧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德吉”的“幸福密碼”:從“水比油貴”到“山水畫中遊”
從貧困戶到富裕戶,從“吃水難”到住進碧水、丹山的“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德吉村人樂開了花。村口牆上貼著的搬遷前後家庭條件對比照片,常令人憶苦思甜。[詳細] -
青海省德吉村:黃河岸邊的美麗嬗變
2020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了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德吉村名列其中,成為當地的旅遊名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