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吉”的“幸福密碼”:從“水比油貴”到“山水畫中遊”
吃水難!到底有多難?
“水可以借,但不能送。油可以送!”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昂拉鄉(xiang) 德吉村“第一書(shu) 記”洛加才讓日前說,昔日一些貧困戶眼裏“水比油金貴”,“‘吃水難’到了這個(ge) 地步。”
圖為(wei) 8月14日,遊客在青海省尖紮縣德吉村鄉(xiang) 村旅遊景點遊玩。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德吉村50歲的藏族漢子下吾端智跟祖輩一樣,曾過著半農(nong) 半牧的日子,種地,靠天吃飯,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糧;喝水,靠人背,一個(ge) 來回得兩(liang) 三個(ge) 小時。
父母雙雙殘疾、下雨房子漏水、一家五口蜷縮在一張大炕上、挖個(ge) 坑就是衛生間……下吾端智給記者訴苦,“那時候,家庭人均年收入僅(jin) 僅(jin) 幾百元(人民幣,下同)。這話說給別人聽,人家都不信!”
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怎麽(me) 辦?山上問題,山下解決(jue) 。
2016年9月,尖紮縣開始將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yan) 重滯後的7個(ge) 鄉(xiang) 鎮30個(ge) 村的農(nong) 牧戶251戶946人,易地扶貧搬遷至地理位置優(you) 越的黃河岸邊的德吉(藏語:意為(wei) 幸福)村。
搬得出能否穩得住、能致富?德吉村依托氣候、區位、黃河水利風景等優(you) 勢,培育了以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龍頭,特色農(nong) 業(ye) 、文化、光伏等深度融合的“多業(ye) 共生、多輪驅動”的扶貧特色產(chan) 業(ye) 。
圖為(wei) 8月14日,民間選手參加2020年青海尖紮 德吉“五彩神箭”射箭賽。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2020年前,在官方支持下,德吉村建起38家“藏家樂(le) ”。村裏鄉(xiang) 村遊日益火爆,甚至車位難求。今年,又有12戶居民自發辦起了“藏家樂(le) ”。
下吾端智將正房打掃幹淨,擺上藏式家具,開起“藏家樂(le) ”。但起初經營著實困難,“掙不上錢,不會(hui) 經營。後麵我參加培訓,也雇了大廚,一年有五萬(wan) 元收入。”
據洛加才讓介紹,現在村裏實施光伏扶貧,自發自用、餘(yu) 電上網,僅(jin) 這一項,每戶年收入不少於(yu) 5000元,再加上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收入及苗木合作社、鄉(xiang) 村旅遊、村集體(ti) 經濟分紅,“現在就算沒有政府的任何補助,德吉村人也可脫貧。”
下吾端智買(mai) 了車,方便“藏家樂(le) ”進貨,車鑰匙別在腰裏,“搬遷前,別人讓我考駕照。我沒同意,我以為(wei) 這輩子絕對買(mai) 不起車,也沒想過買(mai) 車。”
之前沒用過手機的下吾端智,有了智能手機,大事小情常用語音聊天。
8月14日,青海省尖紮縣德吉村黃河岸邊的景色。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從(cong) 貧困戶到富裕戶,從(cong) “吃水難”到住進碧水、丹山的“中國最美休閑鄉(xiang) 村”,德吉村人樂(le) 開了花。村口牆上貼著的搬遷前後家庭條件對比照片,常令人憶苦思甜。
“德吉村人均年收入,在尖紮全縣名列前茅。”洛加才讓不無驕傲。
尖紮縣縣長旦增此前表示,占該縣總人口六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實現高質量脫貧,現在,正推進“九大後續鞏固”“補針點睛”等專(zhuan) 項行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建立健全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製。
青海省扶貧開發局消息,該省42個(ge) 縣(市、區,行委)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絕對貧困全麵“清零”目標。今後將持續抓好脫貧成果鞏固,嚴(yan) 防摘帽後鬆勁懈怠,探索建立精準防貧、解決(jue) 相對貧困的長效機製,確保脫貧攻堅如期全麵收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德吉村:黃河岸邊的美麗嬗變
2020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了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德吉村名列其中,成為當地的旅遊名片。[詳細] -
青海省尖紮縣德吉村裏找幸福
“德吉”在藏語中意為“幸福”。“遊客在我的農家院裏,既能體驗到傳統藏式風情,又能享受到新農村的便捷舒適,他們常說在德吉村能找到幸福的滋味。”卓瑪太說。[詳細] -
青海黃河岸邊德吉村:燒柴燒煤邁向電氣化
2016年8月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德吉村集中搬遷項目開工建設,讓農牧民從海拔2600米的幹旱山頭,到海拔1900多米的黃河岸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