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從“脫貧路”走向“幸福路”

付真卿 發布時間:2020-09-02 16:43:00來源: 四川日報

  8月19日航拍的阿壩縣高原中低溫食用菌基地。該基地年創產(chan) 值達2500餘(yu) 萬(wan) 元,常年解決(jue) 貧困農(nong) 牧民就業(ye) 200餘(yu) 人。肖雨楊 攝


甘孜州理塘縣城關(guan) 第四完全小學音樂(le) 室,孩子們(men) 正在學習(xi) 彈奏電子琴。張庭銘 攝

  在涼山州木裏縣藏祥閣農(nong) 特產(chan) 品商貿有限公司,工人們(men) 正在熟練地為(wei) 核桃裝袋。近年來,通過電商銷售,木裏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成為(wei) 網上暢銷商品,既為(wei) 農(nong) 民脫貧、增收開拓了新路,又滿足了現代人對農(nong) 村原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的消費需求。尹鋼 攝(資料圖片)

  8月,又到了鮮美鬆茸出產(chan) 的季節。每年的鬆茸季,關(guan) 係著許多人家全年的收成。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天剛亮,35歲的澤仁誌瑪背上幹糧水壺又上山了。澤仁誌瑪之前在家務農(nong) ,丈夫身體(ti) 不好,兩(liang) 個(ge) 孩子年幼,經濟負擔相當重。但今年,澤仁誌瑪沒有那麽(me) 大的壓力了。因為(wei) 雅江縣建起了鬆茸產(chan) 業(ye) 園區,澤仁誌瑪參了股,還在園區裏找到了工作,學會(hui) 種植滑子菇,一年能有近3萬(wan) 元的收入,一家人徹底擺脫了貧困。

  澤仁誌瑪家的故事,隻是近年來四川省涉藏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緊緊圍繞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這個(ge) 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堅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開創了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麵。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成功創建成為(wei)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日前,記者采訪了省委涉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guan) 負責人,回顧涉藏地區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之路。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8月,在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理塘縣濯桑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裏,上萬(wan) 畝(mu) 草莓、小番茄、黃瓜已成熟。這些果蔬經過加工將被運往成都、重慶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地。而在幾年前,新鮮果蔬在理塘縣還是“奢侈品”,由於(yu) 氣候高寒,果蔬難以生長,外地果蔬比犛牛肉還貴。

  如何讓一方水土養(yang) 好一方人?援手從(cong) 千裏之外的廣東(dong) 伸來。得益於(yu) 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廣東(dong) 對口支援甘孜州,將資金和技術帶到了高寒沃野。2017年春,廣東(dong) 與(yu) 理塘共建的濯桑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拔地而起,蔬菜大棚、智能播種機、智慧農(nong) 業(ye) 係統等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破解了高原種果蔬的難題。

  理塘的農(nong) 業(ye) 園區,隻是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省內(nei) 對口幫扶實施的1482個(ge) 項目中的一個(ge) 。近年來,浙江、廣東(dong) 和省內(nei) 9個(ge) 對口幫扶市累計投入資金66億(yi) 元,有力地助推了四川省涉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

  涉藏地區老百姓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而脫貧攻堅帶來的改變遠不隻是收入的提高。

  隨著連續8年涉藏地區“六項民生工程”的深入實施,在教育領域,15年免費教育全麵普及,涉藏地區“一村一幼”計劃啟動,對農(nong) 牧民子女和城鎮家庭困難學生執行“三包”政策,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9.7%、97.6%;在醫衛領域,涉藏地區縣醫院、鄉(xiang) (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達標建設全麵推進,孕產(chan) 婦住院分娩率提升到96.7%,包蟲病病人檢出率下降到0.02%,大骨節病連續8年無新發病例;在文化領域,縣級公共圖書(shu) 館覆蓋率和貧困村文化室實現達標率100%;在安居方麵,建成涉藏地區新居6.4萬(wan) 戶,完成棚戶區改造2.7萬(wan) 戶,全麵消除無電村,解決(jue) 農(nong) 村安全飲水87萬(wan) 人;低保、醫保等社會(hui) 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

  “省委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wei) 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據省委涉藏辦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聚焦“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目標,充分用好“三區三州”、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省內(nei) 對口幫扶、川甘青交界地區特殊支持政策等,以“繡花”功夫抓好涉藏地區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就業(ye) 增收等各方麵脫貧攻堅工作。

  截至2019年底,涉藏地區32個(ge) 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5年底25.12萬(wan) 人下降到2422人,貧困發生率由13.3%下降到0.1%,比全國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實現了涉藏地區人民千百年來的夙願。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夏末秋初的川西高原鬱鬱蔥蔥。在甘孜州巴塘縣茶洛鄉(xiang) 尼戈村,一條串起溫泉、草原、湖泊等景點的旅遊公路施工進入了最後衝(chong) 刺階段。看著一輛輛壓路機從(cong) 自家門前駛過,48歲的村民洛嘎咧嘴直笑。

  尼戈村是一個(ge) 被雪山環繞的小村莊,過去主要依靠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經濟收入方式單一。近些年,附近稻城亞(ya) 丁等地旅遊業(ye) 飛速發展,讓尼戈村村民十分羨慕。“其實我們(men) 家鄉(xiang) 的景色也非常美,吃虧(kui) 在道路交通不便。”洛嘎說,尼戈村之前出行僅(jin) 靠一條坑坑窪窪、雨季泥濘的鄉(xiang) 村道路,嚴(yan) 重製約了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

  轉折發生在去年2月,中鐵八局三公司進駐尼戈村,準備修建道路。“從(cong) 茶洛鄉(xiang) 到尼戈村附近的章德草原等核心景區,過去開車需要2個(ge) 小時,新的旅遊公路修通後,約半小時就能到。”巴塘措普溝景區基礎設施旅遊公路工程項目總工程師鄭斌說。

  在洛嘎期待著通往家鄉(xiang) 的旅遊公路早日建成之時,在阿壩州,更多人期待著汶馬高速這條大動脈的全線通車。

  8月底,在汶馬高速控製性工程獅子坪特長隧道的施工現場,施工方正在全力掘進這條全長13.1公裏的隧道,這也是汶馬高速最後一段沒有通車的道路。

  據四川交投集團汶馬公司副總經理何成介紹,目前全隧道參建人員超過千人,力爭(zheng) 確保今年10月貫通,12月底全線建成通車。屆時,從(cong) 成都繞城高速出發至馬爾康僅(jin) 需 3.5個(ge) 小時,將形成西向連西藏,西北向連青海、新疆的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

  無論是如毛細血管般的通村公路,還是縱橫貫穿的交通大動脈,都折射出近年來涉藏地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飛速發展。

  據省委涉藏辦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省大力改善涉藏地區以交通為(wei) 重點的基礎設施條件,投入717.6億(yi) 元實施“交通大會(hui) 戰”,五大通航機場架起內(nei) 地和涉藏地區交往交流交融的“空中大道”,阿壩、甘孜州府告別不通高速公路的曆史,涉藏地區鄉(xiang) 鎮和建製村全麵通硬化路。

  同時,涉藏地區15個(ge) 縣域電網與(yu) 主網聯係得到加強,3個(ge) 縣域電網徹底解決(jue) “孤網”運行問題,2019年底涉藏地區光纖通達率達到99.1%,行政村4G網絡通達率達到93%。“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溝地震、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汶川強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基礎設施災後重建工作也在紮實推進。

  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

  脫貧攻堅的全麵勝利讓涉藏地區告別了曾經貧窮落後的麵貌,而要鞏固脫貧成果,讓涉藏地區人民真正邁向小康,走出一條因地製宜的特色產(chan) 業(ye) 之路是必然之選。

  8月下旬,在甘孜州甘孜縣青稞文化產(chan) 業(ye) 園裏,一粒粒飽滿的青稞進入生產(chan) 線,經過炒製、配料、打粉、成型、烘烤,5種不同口味的青稞餅幹出爐。此外,園區裏青稞麵包、青稞飲料也正陸續投產(chan) 。

  青稞是川西高原的傳(chuan) 統作物,長期以來,藏族民眾(zhong) 依靠它“自給自足”。如今,傳(chuan) 統青稞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讓甘孜老百姓嚐到了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的甜頭。“現在青稞值錢了,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56歲的甘孜縣呷拉鄉(xiang) 自貢村村民昂伍向巴算了一筆賬,家裏10畝(mu) 地全部種上青稞,一年下來可以賣4萬(wan) 多元。

  在阿壩州馬爾康市鬆崗鎮丹波村,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同樣影響著藏族民眾(zhong) 。早先,這裏地處偏遠,產(chan) 業(ye) 基礎脆弱,村民種植的麥子、土豆、玉米等作物賣不起價(jia) 。近年來,通過引入專(zhuan) 門從(cong) 事蔬菜生產(chan) 的企業(ye) ,丹波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麵貌煥然一新。把土地轉讓,既能收取土地轉讓金,又能帶動村裏人“就業(ye) ”,先進的種植經驗也隨企業(ye) 進入丹波村。“有些村民在未流轉土地上種菜,每畝(mu) 收入能過萬(wan) 。”丹波村村主任南卡石德珍說。

  坐擁雪山草原、濕地湖泊的壯美風光,旅遊業(ye) 更是涉藏地區不可多得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

  聖地花海是近年來鬆潘縣打造的一處極具特色的“農(nong) 業(ye) +旅遊”主題公園,總投資50億(yi) 元,占地3300畝(mu) ,公園內(nei) 的薰衣草花期約4個(ge) 月,每年7月下旬至10月是觀賞薰衣草的最佳時期。

  “薰衣草可以作為(wei) 烹調食物的香料使用,花穗可以做幹花和飾品,花可以用來提取精油。”鬆潘縣科學技術和農(nong) 業(ye) 畜牧局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在種青稞的土地上種薰衣草,讓每畝(mu) 土地經濟效益提升了5倍以上,帶動了川主寺鎮旅遊業(ye) 發展,當地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遊飯”。

  省委涉藏辦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四川省涉藏地區加快發展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推動全域旅遊、高原農(nong) 牧業(ye) 、清潔能源、民族手工藝等提質增效。依托大熊貓、大九寨、大香格裏拉、大草原等特色資源,涉藏地區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淨土阿壩”“聖潔甘孜”“大涼山”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阿壩州、甘孜州成功創建首批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2019年接待遊客6442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89億(yi) 元。涉藏地區重點發展高原犛牛、特色果蔬、釀酒葡萄、優(you) 質青稞、道地中藏羌藥材、野生食用菌等產(chan) 業(ye) ,基本建成成阿、德阿、成甘、甘眉4個(ge) 飛地園區;大力推進清潔能源建設,水電裝機容量達到2875.6萬(wan) 千瓦。截至2019年底,四川涉藏地區人均GDP達到36414元,是2010年的2.81倍;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5017元、13218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向2020年底實現全麵同步小康邁出了堅實一步。

  生態建設全麵加強

  8月7日,黃河上遊川甘青水源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協作研討會(hui) 在阿壩州召開。與(yu) 會(hui) 來賓深入若爾蓋縣唐克鎮黃河上遊水利災害點、轄曼鎮西倉(cang) 村治沙點、花湖濕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地調研考察。

  “幾年前,這一片還是沙地,但現在草長了起來,一些灌木已有人膝高。”在轄曼鎮西倉(cang) 村治沙點,工作人員介紹,通過不斷探索、試驗和研究,若爾蓋縣初步總結出一套適合該地區高寒沙地的流動沙地治理、半固定沙地治理、固定沙地治理、露沙地治理等模式。經過多年治理,西倉(cang) 村約3000畝(mu) 的沙化土地已被青草和灌木覆蓋。

  同樣曾受到風沙困擾的,還有甘孜州稻城縣。

  “幾十年前在稻城流傳(chuan) 著一句話:稻城門口站不得。那時候稻城生態環境不好,氣候幹燥、土地沙化,風吹得人受不了。”稻城縣副縣長思子熱太告訴記者,“我們(men) 稻城人種了30年的樹,把家鄉(xiang) 變成了園林般的城市。”

  如今,稻城縣城被鬱鬱蔥蔥的樹木環繞,在西邊山坡上,有一行由雲(yun) 杉組成的醒目大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對於(yu) 涉藏地區,特別是甘孜、阿壩,生態功能始終是第一位的。”省委涉藏辦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阿壩、甘孜兩(liang) 州位於(yu) 四川西北部,占全省總麵積的47.9%,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長江主要水源涵養(yang) 地。近年來,四川省突出涉藏地區生態屏障戰略地位,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原則,全麵建設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編製實施《川西北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將涉藏地區32個(ge) 縣全部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四川省在涉藏地區紮實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濕地恢複、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保護工程。同時,嚴(yan) 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全麵建立河(湖)長製體(ti) 係,切實整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清理整頓“散亂(luan) 汙”企業(ye) ,規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停止涉藏地區生態紅線內(nei) 礦業(ye) 權新立、變更審批,全麵禁止5萬(wan) 千瓦以下小型水電開發。

  截至目前,四川省涉藏地區實現新增治理沙化土地146萬(wan) 畝(mu) ,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31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達到31%,國省控斷麵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率常年保持在99.5%以上。九寨溝縣、稻城縣被命名為(wei) 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阿壩州、甘孜州成功創建國家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涉藏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前列,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持續築牢。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