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甘達村致富經:心裏有本賬 眼裏有亮光
一個(ge) 純牧業(ye) 村,310戶1243人,各類存欄牲畜1.365萬(wan) 頭(隻/匹),僅(jin) 靠一個(ge) 售賣日常用品、蔬菜水果、農(nong) 畜產(chan) 品的綜合超市就能讓全村脫貧嗎?
帶著這個(ge) 疑問,8月初,人民網“大道康莊”全媒體(ti) 調研行采訪團隊來到青海玉樹,在距離玉樹市15公裏的308省道旁,找到了這間當地百姓口口相傳(chuan) 的“甘達村超市”一探究竟。
“這個(ge) 超市隻是甘達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部分,我們(men) 從(cong) 經營超市起步,逐漸延伸出了喜宴承辦、服飾首飾製作、畜牧業(ye) 養(yang) 殖等項目,又把這些產(chan) 業(ye) 統一納入到甘達村利眾(zhong) 專(zhuan) 業(ye) 綜合合作社統籌發展。”玉樹市紮西科街道辦辦公室主任桑旦蘭(lan) 周給記者算了四筆賬,也道出了甘達村致富路上很多的“背後故事”。
遠近聞名的“甘達村超市”。陳安陽 攝
第一筆賬:靠分紅走不長遠
桑旦蘭(lan) 周口中的甘達村利眾(zhong) 專(zhuan) 業(ye) 綜合合作社是在甘達村原有集體(ti) 經濟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而成的。2016年,甘達村以貧困戶合股集中自主經營的方式,將142.08萬(wan) 元到戶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投入到了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開啟了甘達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序幕。
發展產(chan) 業(ye) 第一槍從(cong) 哪裏打響呢?村裏把目光投向了多年前就建好的“羊圈超市”,這是農(nong) 牧民定居點“四配套”建設項目。選準了方向,甘達村開始對“羊圈超市”升級改造,就在當年,一家真正意義(yi) 上的綜合性超市正式開門營業(ye) 。
“我們(men) 的超市比其他村的‘羊圈超市'貨品更齊全,價(jia) 格更合理,很多附近村的村民都到我們(men) 這裏買(mai) 東(dong) 西。”桑旦蘭(lan) 周說,超市開業(ye) 當年就盈利30餘(yu) 萬(wan) 元,往後兩(liang) 年間村合作社平均每年都能為(wei) 村民分紅達到60萬(wan) 元以上。
隨著生態養(yang) 殖合作社、牧家樂(le) 、糌粑工廠等項目陸續投入運營,2017年甘達村實現整體(ti) 脫貧。甘達村超市在玉樹打出了響亮的品牌,還引來了不少外州縣的團隊前來“取經”。
分紅有了,但單純依靠養(yang) 殖和超市的分紅生活,這條路能走多遠呢?開了竅的甘達村開始摸索起了產(chan) 業(ye) 轉型的新路子。
“我們(men) 第一個(ge) 想到的是什麽(me) 樣的產(chan) 業(ye) 能解決(jue) 村裏的勞動力,尤其是讓已經脫貧的建檔立卡戶如何不返貧。”桑旦蘭(lan) 周說,他們(men) 開始一邊為(wei) 剩餘(yu) 勞動力找出路,一邊勸說村民們(men) “幹”起來。超市售貨員、生態養(yang) 殖場職工、牧家樂(le) 服務員……建檔立卡戶走上了合作社的各個(ge) 崗位。
在村裏的幫扶勸導下,轉變思路的建檔立卡戶尕巴鬆保夫妻走進了合作社的糌粑加工作坊,開始了“職工”生涯。“除了年底合作社分紅的資金,現在我們(men) 夫妻倆(lia) 還有每年45000元的打工收入,日子越過越踏實了。”尕巴鬆保說。
調動村民的內(nei) 生動力,不再“等靠要”的過日子,甘達村產(chan) 業(ye) 轉型之路有了方向,有了奔頭。
甘達村超市新貨拆箱上架。陳安陽 攝
第二筆賬:小手藝也有大收入
在甘達村超市的服飾首飾區域,牆上掛著各種款式的藏袍。“這件秋冬製的藏袍售價(jia) 260元,襯衫75元,質量很不錯。”售貨員熟練地向記者介紹著他們(men) 的“本村製造”。
“這些衣服都是村民自己做的,通過參加省州市組織的各類培訓班學習(xi) 縫紉技術,一個(ge) 村民兩(liang) 天半就能做出一件大衣,一件能到掙45元。”桑旦蘭(lan) 周說。
為(wei) 了讓更多剩餘(yu) 勞動力重新“上崗”,街道還動員和組織村民們(men) 參加“雨露計劃”項目,學習(xi) 駕駛和繪畫等技能。
聊著聊著,桑旦蘭(lan) 周從(cong) 超市門口的貨櫃裏拿出一串“恰日恰當”。
“這個(ge) 是拴牛用的,成本3塊錢,超市4塊錢回收,5塊錢賣出去,屬於(yu) 日常消耗品,很有市場。我們(men) 讓那些無法外出打工的人在家生產(chan) ,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每人每月還能增收1300元。”桑旦蘭(lan) 周算得起勁,笑得滿足。
截至目前,甘達村轉移就業(ye) 人數占全村人口的65%以上,大產(chan) 業(ye) 小作坊的模式讓村裏人“人盡其用”,“閑不住、不能閑”的甘達村人,靠著雙手讓幸福生活更加穩固。
桑旦蘭(lan) 周向記者介紹甘達村家庭小作坊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陳安陽 攝
第三筆賬:“獨門絕招”的經營門道
走出琳琅滿目的超市,桑旦蘭(lan) 周帶著記者走向超市後麵的一間大房子。走進一瞧,裝修從(cong) 裏到外透著喜慶,每把椅子都套上了大紅的椅套……“這就是我們(men) 合作社的喜宴大廳。”桑旦蘭(lan) 周說,這個(ge) 喜宴大廳經營起來也有門道。
“合作社可以為(wei) 喜宴大廳提供一部分的食材,宴席上用不完的飲料還可以拿去超市退,服務員都是經過培訓的本村村民。”桑旦蘭(lan) 周又掰起指頭算起了賬:“一桌宴席388元,如果40桌坐滿,一場婚禮能掙8000元,2019年僅(jin) 這一項我們(men) 就盈利11萬(wan) 元。”
“周邊的村民也來這裏辦喜宴,如果太晚了回不去,大廳後麵還有賓館可以住宿,這又是一筆收入。”桑旦蘭(lan) 周眼睛又亮了起來:“我們(men) 還組織村民當演員來喜宴現場演出,每人還可以多掙100元。”
“精打細算”的甘達村人可不止這點眼光,挖掘玉樹獨有的民俗民風,甘達村在草灘上又建起草原風情度假村。
桑旦蘭(lan) 周介紹,把傳(chuan) 統的草原遊牧文化融入度假村,甘達村提出了“生態馬幫”的建設理念,讓外地遊客體(ti) 驗最原汁原味的草原生活,成為(wei) 甘達村搭乘文旅發展東(dong) 風後的又一“獨門絕招”。
截至目前,甘達村利眾(zhong) 專(zhuan) 業(ye) 綜合合作社固定資產(chan) 達600萬(wan) 元,2019年合作社淨收入128萬(wan) 元。
甘達村草灘上的草原風情度假村。陳安陽 攝
第四筆賬:敢想敢做日子更有奔頭
“這是我們(men) 自己種的,一斤三塊錢!”甘達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群才仁指著超市一角幾筐水靈靈的蔬菜說,還掏出手機給記者展示著他們(men) 的蔬菜生產(chan) 基地:“受氣候和飲食習(xi) 慣的影響,過去我們(men) 的蔬菜都是外地運來的,成本高,也不保證新鮮。”
甘達村借鑒外地的蔬菜種植模式,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玉樹搞起了溫室大棚。“這是一個(ge) 1800平方米的溫棚,本想在夏天的時候自己試種一些,沒想到效果還不錯。”群才仁說。
“夏天牛都進山了,冬天才會(hui) 再回到村裏入棚養(yang) 殖。這段空閑時間,我們(men) 就把牛棚租給了施工隊存放工具,又是一筆收入。”桑旦蘭(lan) 周又給記者算了一筆利用季節差為(wei) 百姓增收的賬。
什麽(me) 樣的項目能增收?如何不浪費現有資源讓其物盡其用?桑旦蘭(lan) 周和村裏想了很多辦法。“合作社所有的發展都是一環扣一環,未來還會(hui) 有更多可行性高的新點子。”
“村裏以後的路要怎麽(me) 走呢?”甘達村人心裏早已有了新的規劃。
“我們(men) 在玉樹市拍了一塊13畝(mu) 的地,從(cong) 長遠發展考慮,打算打造一個(ge) 玉樹的小商品批發城,把我們(men) 的小商品經營之路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甘達村超市一角。陳安陽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江源頭重點貧困村的綠色脫貧之路
“達英村原來很多人家沒有電、更不要說通網了,現在搬遷至縣城的居民全部通了電和網,留在原址的79戶居民也覆蓋了太陽能、架上了電信通信網,這樣的日子是大家做夢也不敢想的。”吳華感歎說。[詳細] -
講述我們的故事:牧民變市民生活甜如蜜
我們甘達村是一個純牧業村,畜牧業是全村的主導產業。經過災後重建,有了新房子,有了新學校,有了新醫院,牧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詳細]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畜牧業是玉樹的命脈產業、母體產業、支柱產業。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