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飛地+” 為四川爐霍插上騰飛雙翼
記者在爐霍采訪。於(yu) 譚陽 攝
劉紅宇(中)與(yu) 當地居民交流。於(yu) 譚陽 攝
白瑪卓瑪采摘番茄。於(yu) 譚陽 攝
高原有機小番茄進入大型商超。於(yu) 譚陽 攝
爐霍縣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於(yu) 譚陽 攝
湛藍的天空中漂浮著片片白雲(yun) ,靜靜的鮮水河在一座座披著綠色盛裝的大山間流淌,河穀的開闊地帶,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著,遠遠望去,猶如披上綠裝的蒙古包,連綿不斷,與(yu) 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
蔬菜大棚外,白瑪卓瑪哼著輕快的調子,遠遠望見冷鏈配送車已經停在產(chan) 業(ye) 園門口,通過錦江區發起的“錦爐愛心薈”等平台,趕在太陽落山前,把從(cong) 大棚裏剛采摘的新鮮小番茄送到570多公裏外成都市民的餐桌上,一想到這,白瑪卓瑪腳下的步子又加快了。
這些位於(yu) 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斯木鎮保初村的蔬菜大棚,由對口支援爐霍縣的錦江區籌資9000餘(yu) 萬(wan) 元所建,這個(ge) 蔬菜產(chan) 業(ye) 園通過“飛地”嫁接基地產(chan) 業(ye) ,幫助88個(ge) 貧困村、83個(ge) 非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和經濟增收,這也是四川對口支援區域第一個(ge) 社會(hui) 支援貧困村飛地產(chan) 業(ye) 園。
“發展產(chan) 業(ye) 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扶貧開發是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錦江區在對口支援爐霍縣過程中,創新實施“飛地+眾(zhong) 籌”貧困村產(chan) 業(ye) 精準支援模式,在對口支援區域適宜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的區域,為(wei) 域外貧困村培育“飛地”現代產(chan) 業(ye) ,同時為(wei) 貧困村選聘“榮譽村主任”牽頭“眾(zhong) 籌”社會(hui) 資源,共同支援貧困村發展產(chan) 業(ye) ,助力脫貧攻堅。
8月31日—9月1日,記者深入到爐霍縣城鎮、鄉(xiang) 村、牧民家中,感受錦江對口支援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飛地+產(chan) 業(ye)
縣域異村集中打造1500畝(mu) 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
“郎珍,摘番茄的時候再往上一點,看到這個(ge) 結蒂了嗎?大拇指往上輕輕一提就下來了。”一步跨進智能有機蔬菜大棚,白瑪卓瑪麻利地戴上手套,一把抓過郎珍手中待收的一串番茄做示範,“要這樣做,才能不傷(shang) 番茄莖稈,以免影響下一批果子的品質。”
“兄洛,今天雅德鄉(xiang) 瓦角村的大棚也可以收獲了,采摘的時候要注意挑選,把最好的送進市場。”
雙眼在枝繁葉茂的番茄藤間迅速掃過,白瑪卓瑪片刻不停在棚內(nei) 忙活,一邊觀察小番茄的長勢,一邊籌劃今天的工作安排,儼(yan) 然一個(ge) 經驗豐(feng) 富的現代“新農(nong) 人”。在爐霍縣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工作了4年多的她,現在已經成為(wei) 小組長,帶領30多號人,管理著園區100多個(ge) 蔬菜棚的大小事務。“必須看好這些棚,不隻是我們(men) 村的產(chan) 業(ye) 支撐,更是全縣其他村致富的希望。”
然而,就在4年前,“新農(nong) 人”白瑪卓瑪還從(cong) 未接觸過精耕細作的精細化現代農(nong) 業(ye) 。在草原上放了一輩子犛牛,種了大半輩子青稞的白瑪卓瑪怎麽(me) 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在家門口就業(ye) ,成為(wei) 有技術、有經驗、有保障的現代農(nong) 業(ye) “新農(nong) 人”。
轉機,從(cong) “飛地+”說起。
“斯木鎮地處鮮水河穀地帶,交通區位、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都是規模化發展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最佳選擇地,而同一縣域內(nei) 的雅德鄉(xiang) 瓦角村都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難以注入產(chan) 業(ye) 。”錦江區第五批對口支援爐霍領隊、掛職爐霍縣委副書(shu) 記蹇一平說,如何整合資源實現收益最大化,帶動全域發展成為(wei) 破解這一難題的關(guan) 鍵。“異村飛地嫁接基地產(chan) 業(ye) 是這個(ge) 難題的突破口,能幫助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和經濟增收,集體(ti) 經濟也得到壯大。簡單地說,就是將原本分散發放給每個(ge) 貧困村的產(chan) 業(ye) 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適合發展產(chan) 業(ye) 的區域,放大資金效益,實現拳頭效應,然後投入產(chan) 業(ye) 資金的每個(ge) 村每年從(cong) 產(chan) 業(ye) 園區固定分紅。現在每個(ge) 貧困村投入60萬(wan) 元建兩(liang) 個(ge) 大棚,每個(ge) 大棚每年保底分紅3萬(wan) 元,持續15年,總收益90萬(wan) 元,15年後,大棚的產(chan) 權還是歸投資的貧困村。”
2015年,錦江區攜手爐霍縣,通過引進盛煌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整合政府、社會(hui) 等各方援建資金9000餘(yu) 萬(wan) 元,投資建設了爐霍縣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園區占地1500畝(mu) ,已建成智能有機蔬菜大棚300座,主要產(chan) 品為(wei) 高原特色小番茄。該園區通過“飛地”嫁接基地產(chan) 業(ye) ,幫助88個(ge) 貧困村、83個(ge) 非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和經濟增收。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飛地、龍頭經營、入股分紅”的思路,產(chan) 業(ye) 園堅持“保底提留、全民受益、共享紅利、照顧貧困戶”的原則,推動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民。
在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村民們(men) 既是股東(dong) ,又是員工。白瑪卓瑪就是其中一員。不再種青稞地,白瑪卓瑪將自家20畝(mu) 地,以每畝(mu) 600元的收益,全部流轉給園區。通過多年的勤奮和努力,白瑪卓瑪還當上了產(chan) 業(ye) 園的管理人員,每年有60000元年薪收入,不僅(jin) 如此,公司還為(wei) 她提供了三險一金的福利。“現在的生活真的想都沒有想過,我們(men) 的生活比這小番茄還要紅火。”
在榮譽村主任的努力下,產(chan) 業(ye) 園的高原有機小番茄進入了伊藤洋華堂、家樂(le) 福、盒馬鮮生等大型商超、新零售平台及京東(dong) 、蘇寧等電商平台銷售,僅(jin) 在成都市場的日均銷量就超過1萬(wan) 斤,全年達400餘(yu) 萬(wan) 斤,價(jia) 值5000餘(yu) 萬(wan) 元。2019年,蔬菜產(chan) 業(ye) 園分配投資收益900餘(yu) 萬(wan) 元,帶動2364戶10019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餘(yu) 元。今年8月,受暴雨和泥石流影響,小番茄因物流不暢麵臨(lin) 滯銷危機,錦江區迅速在全區開展“以購代幫”活動,20天認購4萬(wan) 斤高原有機小番茄,斯木鄉(xiang) 紮交村“榮譽村主任”張家明、雅德鄉(xiang) 交納村“榮譽村主任”曾政光等也積極響應,僅(jin) 曾政光一人就帶動購買(mai) 3000餘(yu) 斤,銷售收入近3萬(wan) 元,為(wei) 爐霍縣今年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奠定了良好基礎。
飛地+旅遊
七色花海宗塔草原走出“深閨” 迎來生態牧旅產(chan) 業(ye)
湛藍是天空的底色,偶有片片白雲(yun) 點綴,讓藍天多了幾抹生動的裝飾。廣袤無垠的宗塔草原上,白雲(yun) 投下的陰影豐(feng) 富了草原的色彩過渡,成千上萬(wan) 朵不知名的小野花,盡情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恣意盛放,仿佛大自然一不留神打翻的調色板,形成美得令人驚歎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
“劉村主任,快請進,過來坐!”遠遠地看見草原上的來客,少女曲吉卓瑪放下手中的活兒(er) ,一陣風似地迎了上來,將客人們(men) 迎進帶有藏式風格的新式玻璃帳篷。請客進屋、安排落座、端茶上水……一番寒暄之道,曲吉卓瑪毫不含糊。
“你現在能幹得很嘛。”想起曲吉卓瑪剛來宗塔鄉(xiang) 七色草原生態度假村時的晦澀靦腆模樣,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幹部、掛職爐霍縣縣委辦副主任劉紅宇有些喜出望外。作為(wei) 對口支援幹部,劉紅宇同樣也是宗塔鄉(xiang) 拉恰瑪村的“榮譽村主任”,平時有事沒事都愛和村裏人多走動。“也沒什麽(me) ,今天就是來看看度假村怎麽(me) 樣。”
“好得很哦!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草原體(ti) 驗高原牧區風情。”宗塔鄉(xiang) 組織員多珠龍加趕忙翻看手機上的記錄,“今天的帳篷餐廳已經基本訂出,預訂已經排到後天了。”
翻著一篇篇記錄,多珠龍加的情緒越來越高漲。“如果說度假村把草原的旅遊旺季往後延伸了半個(ge) 月,這個(ge) 形容雖是事實,但卻還不準確,本質上就是‘無中生有’,活生生給草原培育出旅遊產(chan) 業(ye) 。”
多珠龍加印象深刻,就在兩(liang) 年前,美如夢境般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還是養(yang) 在“深閨”,無人問津的一個(ge) 隱秘之地,也是爐霍縣一個(ge) 深度貧困鄉(xiang) ,全鄉(xiang) 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不要說遊客,就是外麵來個(ge) 人都是稀奇。”
然而,宗塔草原卻並不是偏僻一隅。位於(yu) 爐霍縣東(dong) 北部的宗塔鄉(xiang) 七色草原度假村,距縣城64公裏。北接色達縣,東(dong) 北與(yu) 阿壩州壤塘縣相鄰,與(yu) 色達五明佛學院、色達格薩爾藏寨、金川觀音廟等景點形成旅遊環線,宗塔草原四周是巍峨的群山,自然風光旖旎動人,牛羊成群,帳篷點點。“通貝”神山、經文石刻長廊、宗塔山歌、索朗央卓啦鍋莊等景點是遊牧文化體(ti) 驗遊的理想勝地。
“生態就是宗塔鄉(xiang) 最大的資源,不能把七色花海草原的美永遠藏在深山中。”創新引入特色生態牧遊概念,錦江區深化“飛地+眾(zhong) 籌”貧困村產(chan) 業(ye) 精準扶貧模式,圍繞“一村一品”打造美麗(li) 鄉(xiang) 村,助力爐霍打造集藏式餐飲、休閑娛樂(le) 、文化體(ti) 驗、草原觀光為(wei) 一體(ti) 的宗塔草原牧業(ye) 生態度假村。
“宗塔草原把遊客引來了,大家拍張照吃頓飯就走了,如何讓遊客留下來呢?” 深化“飛地+眾(zhong) 籌”貧困村產(chan) 業(ye) 精準支援模式,錦江區又啟動實施了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飛地”崩科旅遊酒店項目。項目由來自錦江區的泥巴鄉(xiang) 易繞村“榮譽村主任”駱長文、宗塔鄉(xiang) 色科瑪村“榮譽村主任”羅傑、宗塔鄉(xiang) 角龍村“榮譽村主任”馬宇、宗塔鄉(xiang) 拉恰瑪村“榮譽村主任”劉紅宇等眾(zhong) 籌募集資金120萬(wan) 元建設4座崩科木屋酒店。崩科房產(chan) 權為(wei) 貧困村集體(ti) 所有,每年為(wei) 對應貧困村實現收益分紅不少於(yu) 3萬(wan) 元。
“挖不到蟲草,也找不到菌子,那時候我們(men) 姐妹3人,都靠阿媽一個(ge) 人放牧養(yang) 活,真的是苦啊。”思緒被拉回2年前,少女曲吉卓瑪有些感傷(shang) ,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向下掉。“不過還好,鄉(xiang) 裏辦起了度假村,草原上有了旅遊業(ye) ,我每月也有3500元固定的收入,可以幫助阿媽減輕家裏的負擔。”回想起兩(liang) 年來,從(cong) 在爐霍縣打零工勉強為(wei) 生,到加入鄉(xiang) 裏的生態度假村,還被送到樂(le) 山職業(ye) 技術學院跟崗培訓,接受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曲吉卓瑪心裏五味雜陳。
“現在當然好啦!你今年還當了領班,工資也上去了,生活更好了,還開始帶新人了。”多珠龍加的一番話讓曲吉卓瑪破涕為(wei) 笑。
“那你要小心哦,她哪天獨當一麵,成為(wei) 經理把你頂替了。”劉紅宇笑著打趣。
“那就太好了!歡迎頂替,這樣就能培養(yang) 人才,把產(chan) 業(ye) 實實在在交到了村民自己手中……”多珠龍加再次逗樂(le) 了帳篷中的每一個(ge) 人,歡聲笑語飄蕩在七色花海宗塔草原上。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曆程】
錦江區對口支援幹部、掛職爐霍縣縣委辦副主任劉紅宇:抓住關(guan) 鍵少數 帶動絕大多數
“通過‘飛地+眾(zhong) 籌’的形式,我們(men) 為(wei) 宗塔鄉(xiang) 籌集了一筆30萬(wan) 元的扶貧資金,希望在宗塔草原上發展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可是首次征求意向絕大多數人都不支持。”回想起首次開會(hui) 的一幕幕,劉紅宇至今曆曆在目。“有的群眾(zhong) 直接起身走人,連規劃都懶得聽。”
語言溝通有些障礙,思維依然較為(wei) 封閉……會(hui) 後,劉紅宇回憶起群眾(zhong) 的反應,從(cong) 失敗中找答案。“要抓住關(guan) 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劉紅宇打算從(cong) 重點人群下手,逐一說服做通工作,村裏的尊者根尼就是首要目標。
“30萬(wan) 元直接分到大家手中,這樣不是最直接的嗎?”冷眼看著登門拜訪的劉紅宇,端坐在主位上,根尼冷冷地說道。
“可是,30萬(wan) 元分出去隻受益一次,把產(chan) 業(ye) 長久留在宗塔鄉(xiang) 才有長期收入來源啊。”劉紅宇熱切地望著根尼。“說得輕鬆,搞不起來怎麽(me) 辦?”根尼便將劉紅宇“請”了出去。
“不能就這麽(me) 放棄。”第二天一早,劉紅宇又早早趕到根尼家,沒料想卻撲了個(ge) 空。從(cong) 爐霍縣城到根尼家有68公裏車程,可劉紅宇沒想到一連5次都撲了個(ge) 空。“最可怕的還是有次下暴雪,零下12攝氏度,路上都是冰淩子,路麵冰封路滑,忽然車胎打滑,要不是有圍欄護著,可能連命都沒了。”劉紅宇至今有些後怕。“當時沒想那麽(me) 多,還是想著趕到尊者家,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那你說說,一年才分幾百塊,對大家有什麽(me) 好處?”被劉紅宇的執著打動,根尼還是決(jue) 定聽聽這個(ge) 小夥(huo) 子怎麽(me) 說。
“不僅(jin) 有分紅收益,以後大家都是股東(dong) ,還是員工,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這樣每月都能增加收入。”劉紅宇給根尼算了筆賬,看著根尼不說話,他趕緊乘勝追擊。“有了造血功能,以後還愁沒有路子奔小康?”
沉默良久,根尼終於(yu) 開口。“那就拜托你們(men) 一定要把度假村做起來。”
看著項目一天天成為(wei) 現實,村民們(men) 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劉紅宇感覺當初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蒼鷹翱翔在藍天,格桑花布滿雪山,美麗(li) 生活令人向往……”遠處傳(chuan) 來村民們(men) 悠揚的歌聲,展望這片高原熱土美好的未來,劉紅宇說:“對口支援,終生無悔!”
【對口支援 實事說話】
對口支援工作的主要措施就是發展產(chan) 業(ye) 促進就業(ye) ,擴大村民收入。自2018年起,錦江區創新實施“飛地+眾(zhong) 籌”貧困村產(chan) 業(ye) 精準支援模式,在爐霍縣適宜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的區域,為(wei) 域外貧困村培育“飛地”現代產(chan) 業(ye) ,同時為(wei) 貧困村選聘“榮譽村主任”,牽頭“眾(zhong) 籌”社會(hui) 資源,共同支援貧困村發展產(chan) 業(ye) ,助力脫貧攻堅。目前,已選聘5批次46位“榮譽村主任”,300餘(yu) 家企業(ye) 負責人,500餘(yu) 名愛心人士擔任“榮譽村民”,構建形成了千餘(yu) 個(ge) 愛心支援“朋友圈”。截至目前,共募集捐贈資金物資3000餘(yu) 萬(wan) 元,實施產(chan) 業(ye) 、教育、醫療等各類對口支援項目100餘(yu) 個(ge) ,10000餘(yu) 人次受益。其中,眾(zhong) 籌募集貧困村產(chan) 業(ye) 發展資金1000餘(yu) 萬(wan) 元,為(wei) 30個(ge) 貧困村建設飛地智能蔬菜大棚30個(ge) ,成功打造四川對口支援區域第一個(ge) 社會(hui) 支援貧困村飛地產(chan) 業(ye) 園;修建4座崩科酒店,打造集藏式餐飲、休閑娛樂(le) 、文化體(ti) 驗、草原觀光為(wei) 一體(ti) 的宗塔草原牧業(ye) 生態度假村;今年還將修建1個(ge) 犛牛養(yang) 殖基地和1個(ge) 蜜蜂養(yang) 殖基地。
經過兩(liang) 年實踐,錦江區“飛地+眾(zhong) 籌”貧困村產(chan) 業(ye) 精準支援模式已成功幫助爐霍縣脫貧摘帽,實現了“輸血變造血,增收可持續,脫貧不返貧”,被四川省評為(wei) 第二屆“慈善獎”最具影響力項目,並在全國民生論壇上被評為(wei) 2019年度全國民生示範工程,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wei) 全國社會(hui) 扶貧示範案例,並被國家相關(guan) 部門推薦參與(yu) 2020年聯合國全球減貧示範案例評選。
【記者手記】
缺氧不缺精神 海拔高鬥誌更高
3200米……3400米……4100米……我們(men) 乘坐的采訪車緊貼著峭壁緩緩而行,雨季高原雨水多,剛剛塌方搶通後的路基還有些鬆散。一車人抓緊把手,緊緊盯著前方,車胎與(yu) 懸崖的距離不到1米,大家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胸悶、氣緊、頭痛,服藥、吸氧……僅(jin) 僅(jin) 7天,采訪組經曆了高海拔帶來的各種不適,難以承受,然而,對口支援幹部在這裏一待就是2年、4年,有的甚至長眠在了高原之上。從(cong) 夏日炎炎到冰天雪地,從(cong) 青山河穀到極限高原,都有對口支援隊員的身影。他們(men) 告別溫婉綿長的悠悠錦江,來到聖潔雪域高原支援教育,帶來醫療,發展產(chan) 業(ye) ……廣袤的草原上,到處都留下了他們(men) 的影子。
“有一條河流可以滋潤心房,那奔湧向前的浪花,讓春天的草場充滿希望……啊……那就是錦江,美麗(li) 的錦江默默無聞流淌在爐霍人心上,讓雪山下的牧場為(wei) 幸福舞起鍋莊……”錦江區對口支援幹部的大愛之舉(ju) 感動著爐霍人民,遼闊的草原上,時刻飄蕩著這首感恩之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農業飛地產業園要吃“旅遊飯”
受益的不僅僅是雙馬村。截至目前,依托盛煌農業飛地產業園區,爐霍縣88個貧困村每個村每年分紅6萬元,戶均實現增收300餘元。[詳細] -
四川省總工會全力助推定點幫扶的甘孜州爐霍縣脫貧攻堅
10月的四川省甘孜藏族州爐霍縣,林間飛雪,山脊皚皚。肩負脫貧攻堅使命的省總工會幹部奔走在高原或深穀,他們的出現給雅德鄉交納村、小安批村和旦都鄉加鬥村的村民帶來了溫暖。[詳細] -
援藏一線|促產業成規模 促教育培精工巧匠
140餘個冬暖式蔬菜大棚在河穀中鋪開,規模化生產後的爐霍農產品不僅結束了爐霍農牧業產品“一背篼背不完、一卡車裝不滿”的曆史,同時,打入了成都伊藤洋華堂等知名商超,並成功出口到了國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