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
作為(wei) 牧民後代,四十多歲的藏族漢子俄多,有一股子闖勁,小有名氣的他成了“理事長”。
皮膚黝黑的俄多來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鎮拉格日村。藏語裏,拉格日指“白帳篷”,相傳(chuan) 他們(men) 的祖先,從(cong) 外地遷徙而來,最後搭起一頂白帳篷,繁衍生息。
幼年記憶裏,生養(yang) 他的草場,倒也肥美,可草原人口增多,牛羊成群,草場麵積卻“長不大”,有些還成了黑土灘,牛羊麵臨(lin) “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拉格日成為(wei) 典型貧困村。
年富力強的俄多,走南闖北做生意增長了見識,他越發覺得身邊的牧民兄弟們(men) ,生活沒有規劃,“今年吃得夠,就不想明年”。
怎樣把世代生活的如蔭草場留給後代,還能讓這一代人衣食無憂?
他深知,“傳(chuan) 統牧民家裏男子放牛羊,女子擠奶、打酥油、幹家務,全家圍著牛羊轉,牛羊養(yang) 了他們(men) ,但也捆住了他們(men) 的手腳。”
2011年,擔任拉格日村二社社長的俄多,大膽發起一項實驗,“我們(men) 二社36戶成立合作社,每家挑兩(liang) 頭最壯的犛牛,再劃出6000畝(mu) 草場做專(zhuan) 屬草場。同時,政府撥付的36戶、共27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草原獎補資金注入合作社,做買(mai) 賣。”
不出所料,牧民起先不買(mai) 賬。“大家認為(wei) 牛羊、草場交到合作社,可能隨時會(hui) 失去。”俄多說。
好在實驗規模小,36戶牧民半推半就地加入。當年,合作社利潤21萬(wan) 元,專(zhuan) 屬草場的牧草長勢好轉。
實驗前後“天壤之別”,更多牧民慕名而來。
如今,多項政策添後勁,略顯原始的合作社“脫胎換骨”。
2017年,拉格日啟動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給草原“把脈”,為(wei) 牧民“問診”,拉格日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明確分工,理事會(hui) 、監事會(hui) 下,設犛牛養(yang) 殖組、藏羊養(yang) 殖組、產(chan) 業(ye) 發展及商業(ye) 營銷組。以犛牛養(yang) 殖組為(wei) 例,分21個(ge) 小組,確定各小組組長及放牧員、擠奶員。
走進拉格日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一側(ce) ,是整村易地搬遷生活區,另一側(ce) 是養(yang) 殖區。
“空間”無解,拉格日向“時間”求解。作為(wei) 拉格日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俄多說:“冬天,人住在生活區,牛羊圈在養(yang) 殖區集中飼養(yang) ,讓草場休息,夏天,在草場放牧。這種劃區輪牧,打了時間差,草、畜平衡。”
草場輪牧、牲畜草場折價(jia) 入股、牲畜分群飼養(yang) 、用工按勞取酬、社員分工分業(ye) 、收益按股分配……成為(wei) 澤庫草原脫貧攻堅的“拉格日”模式。
“以前,村裏400多個(ge) 勞動力,整天圍著牛羊團團轉,”澤庫縣農(nong) 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長吉本加說,現在隻要145人,“其他人釋放勞動力,幹別的產(chan) 業(ye) 。2012年至2019年,拉格日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累計創收6115.67萬(wan) 元。”
吉本加說,如今,澤庫縣各類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達64家,並成為(wei) 縣裏扶貧產(chan) 業(ye) 園畜牧產(chan) 品原料基地。
而退化的萬(wan) 畝(mu) 黑土灘,得以係統治理,拉格日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
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feng) 勝此前介紹說,該省持續做大做強犛牛、青稞產(chan) 業(ye) ,打造成脫貧增收“新極點”。截至2019年底,貧困地區農(nong) 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99元,年均增長9.7%。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破解青海“拉格日模式”的致富密碼
2018年,拉格日村實現整村脫貧。 如今,“拉格日模式”已成為青南牧區扶貧產業的新路徑,成為推動畜牧業由傳統向現代化轉型的強勁動力。[詳細] -
青海省拉格日村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 蹚出新路子過上好日子
在“拉格日模式”引領下,在援青幹部的幫扶下,青南牧區越來越多的牧民走上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詳細] -
青海藏區牧民變股民:生態好轉 收入增加
“澤庫縣的牧民們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曾經超載放牧讓草場不斷退化,傳統畜牧業難以為繼。”澤庫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宏濤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