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農牧民:綠色小康路 越走越帶勁

王豪 見習記者 石佳 發布時間:2020-09-17 09:4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6年前,43歲的索成習(xi) 慣騎在馬背上的遊牧生活。但現在,他更喜歡騎著摩托車,履行“生態管護員”的職責。

  與(yu) 他一起工作的還有153名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鬥江村的村民,他們(men) 分成12個(ge) 小組,在三江源腹地巡邏,製止管護區域內(nei) 亂(luan) 砍濫伐、濫捕亂(luan) 獵等破壞生態的行為(wei) ,並對草原、濕地、林地、河流、湖泊等進行日常巡視,撿拾沿途垃圾。

  “剛開始,每天都有幾大袋垃圾,現在方圓幾十公裏都看不到。”索成自豪地說。瑪多縣的湖泊總數從(cong) 1800個(ge) 恢複到5849個(ge) ,這凸顯了索成及夥(huo) 伴的工作價(jia) 值。

  築牢生態之基

  瑪多縣因生態破壞吞食過種種苦果。

  上世紀80年代,瑪多發現了黃金礦,上萬(wan) 名淘金者蜂擁而至、亂(luan) 開亂(luan) 挖,致使瑪多縣70%的草地退化,降水量也驟然減少。到2004年,這個(ge) “千湖之縣”內(nei) ,麵積大於(yu) 0.06平方公裏的湖泊隻剩200多個(ge) 。

  水少了、草少了,牧民的生活也越來越難。索成告訴記者,自己祖祖輩輩以放牧為(wei) 生,眼見雨下得少了,花也不開了,一到冬天,牛羊就吃不上草,牧民還時常因黃河斷流陷入沒水沒電的困境。出於(yu) 無奈,2012年,索成帶著妻子、女兒(er) 離開了牧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將生態保護作為(wei) 頭等大事來抓,瑪多縣也開始全麵實施沙化治理、禁牧封育、退牧還草、移民搬遷等生態保護與(yu) 建設項目,並在2016年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開展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

  對草原有特殊情感的索成第一時間報名,負責鬥江村周邊200多公裏的生態管護工作。

  巡邏一趟往往需要5-7天,要帶上吃的、穿的和帳篷,有的地方摩托車過不去,他們(men) 還要找附近的牧民借牛、借馬,偶爾還會(hui) 遇到野獸(shou) ,但索成從(cong) 沒有一次叫苦叫累。

  “環境好了,我們(men) 也是受益者。”這名淳樸的藏鄉(xiang) 漢子笑著說。現在,他每個(ge) 月有1800元工資,平常休息時,還兼職做導遊。此前,托管給親(qin) 人的牛羊也入股合作社,他不僅(jin) 能獲得定期分紅,還不怕牛羊餓死、凍死。最重要的是,他的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可以再次看到星羅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奇觀,也不會(hui) 再為(wei) 今後的生計發愁。

  找準致富方向

  要走穩綠色小康路,不僅(jin) 要通過管護、杜絕破壞環境的行為(wei) ,還需要當地群眾(zhong) 自發形成環境保護意識。阿尼瑪卿雪山下的瑪沁縣雪山鄉(xiang) 作出了示範。

  過去,雪山鄉(xiang) 是一個(ge) 純牧業(ye) 鄉(xiang) ,放牧牛羊和采挖蟲草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前些年,作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瑪卿山成為(wei) 旅遊熱點,村民開飯店、農(nong) 家樂(le) ,收入驟增。但隨著遊客蜂擁而至,雪山鄉(xiang) 的自然環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河流不再清澈、垃圾也隨處可見。

  “這片土地應該是美麗(li) 無瑕的。”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關(guan) 卻卓瑪坐不住了。2011年,她和村裏的7個(ge) 姐妹成立了一個(ge) 牧女環保小組,一起上山撿拾垃圾。她們(men) 還將每月的15日和30日定為(wei) “牧女小組環保日”,在這一天,她們(men) 發動親(qin) 友一起向村民和遊客宣傳(chuan) 環保理念和環保知識。

  目前,牧女環保小組已發展到37名成員。在她們(men) 的宣傳(chuan) 下,遊客的不文明行為(wei) 也顯著減少。

  2018年,為(wei) 維護和恢複三江源區域天然生態環境,青海省旅行景區質量等級鑒定委員會(hui) 撤銷了阿尼瑪卿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的資質。

  為(wei) 了讓雪山鄉(xiang) 的群眾(zhong) 繼續奔小康,當地政府調整產(chan) 業(ye) ,建起果洛州唯一一家雪糕廠。“生產(chan) 犛牛奶雪糕和犛牛奶冰激淩所需的原料,從(cong) 牧民手中收購,公司員工也優(you) 先從(cong) 貧困戶中招聘,此外,公司還會(hui) 在年底分紅。”雪山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劉成財介紹。

  關(guan) 卻卓瑪帶領姐妹們(men) 成立了瑪沁縣雪山葉桑畜產(chan) 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出產(chan) 牛羊肉、酥油、冬蟲夏草、野生蘑菇、雪蓮花等土特產(chan) 和各種民族手工藝產(chan) 品。

  邁進小康生活

  一座座幹淨整潔的庭院、一棟棟別致的小木屋、一個(ge) 個(ge) 敞亮的農(nong) 家院……青海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xiang) 東(dong) 至溝村和邊麻溝村由原本的落後村變成旅遊度假村。來往“邊麻溝花海”景區的車輛絡繹不絕,遊客們(men) 在花海裏拍照,孩子們(men) 蕩秋千、坐小火車,玩得不亦樂(le) 乎。

  朔北藏族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黃玉珍介紹,海拔2800多米的東(dong) 至溝村和邊麻溝村,是以漢、藏、蒙古等民族為(wei) 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因偏遠、高寒,飽受霜凍、冰雹、幹旱等自然災害困擾,村民基本靠天吃飯,收入較低,曾是典型的貧困村。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來青海旅遊的人數逐年攀升。2017年,東(dong) 至溝村以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為(wei) 契機,建成“十八鋪”旅遊商品集散區和21棟鄉(xiang) 村旅遊休閑木屋,全麵啟動鄉(xiang) 村旅遊項目。

  環境好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從(cong) 中嚐到甜頭。38歲的趙文科告訴記者,由於(yu) 父母身患疾病,孩子需要撫養(yang) ,之前他們(men) 一家的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靠種地每年收入隻有5000多元,為(wei) 貼補家用,他時常外出打零工,在工地搬磚一天能掙100多元,但收入很不穩定,“連老人的醫藥費都不夠付”。

  2018年,看著村裏的旅遊業(ye) 蒸蒸日上,趙文科便鼓勵妻子王國琴參加了短期技能培訓班,學習(xi) 了烹飪技術,夫妻倆(lia) 合夥(huo) 辦起了“國琴農(nong) 家院”。旅遊旺季,他們(men) 一天能接待100多人,收入達到了7000多元。

  “真是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趙文科說,以前兒(er) 子想吃肉,他隻能買(mai) 得起手掌大的一塊肉,衣服隻有幾件,“現在打開冰櫃都是肉,打開衣櫃都是新衣服”。

  吃上“旅遊飯”,趙文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帶勁,除了開辦農(nong) 家院,他還參與(yu) 產(chan) 業(ye) 扶貧,成立了大通屯田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植了30餘(yu) 畝(mu) 當歸,從(cong) “自己奔小康”變成了“大家奔小康”。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