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的茶專家來了 雪域紫雅要“香”出茶馬古道
記者在瀘定縣采訪。於(yu) 譚陽 攝
鍾濤給村民送來茶苗。於(yu) 譚陽 攝
收獲新茶後,紫雅場村村民王美蓉喜笑顏開。於(yu) 譚陽 攝
星羅棋布的茶園昭示著紫雅場村的變化。於(yu) 譚陽 攝
從(cong) 成都平原向西南行進,二郎山一過,霎時碧空如洗。高山峽穀,雪山環繞,這是茶馬古道從(cong) 成都平原進入甘孜的第一站,和100多公裏外的成都,已是迥然不同的光景。
“蒲瀘一家親(qin) ”“攜手衝(chong) 刺 脫貧奔康”……山坡上,一片片整齊的茶園與(yu) 巨幅宣傳(chuan) 招牌都在昭示著這裏的變化:種茶樹、養(yang) 蜜蜂、種櫻桃、搞民宿……昔日的馬鈴聲聲猶在耳邊,在蒲江縣的對口支援下,瀘定縣曾經貧瘠的山村已換了天地。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從(cong) 奔騰的大渡河穀一路向上,海拔1800多米的甘孜州瀘定縣得妥鎮紫雅場村,樹林連綿成片,山頂雲(yun) 霧繚繞,山坡上的茶園反射著陽光,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青翠。
趁著清晨的好天氣,51歲的王美蓉拿出竹簍和修枝剪來到自家的茶園中,一邊采摘,一邊修剪,口裏還念叨著技術要點:現在采兩(liang) 葉一芯,主幹保留到1.2米……
“蒲江的專(zhuan) 家說了,不同季節茶葉采摘的規格不同,采完就要修剪整齊,明年春天的嫩芽才能發得好!”王美蓉四下望了望,滿意地笑了,“現在這兩(liang) 畝(mu) 茶園成了我們(men) 全家的希望,沒想到,種了一輩子茶,這兩(liang) 年總算摸到門路了。”
懷疑
我們(men) 種了一輩子茶,還要你來教?
■聽說茶葉的價(jia) 格還能翻幾番,王美蓉根本不信,“我都種一輩子茶了,茶葉收益有多高,難道我還不知道?”
說起紫雅場村的茶葉,王美蓉很是驕傲:“從(cong) 我記事起都知道咱們(men) 這裏的茶葉很有名,以前可是貢品呢!”
紫雅場村海拔1800多米,這裏陽光充足,雨霧充分,優(you) 越的生態、氣候、土壤條件,讓這裏的茶葉內(nei) 含物質豐(feng) 富,口感鮮香清爽,品質格外優(you) 良。加之這裏曆史上就屬於(yu) 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據瀘定縣誌記載,紫雅茶在清朝年間就是土司進貢清廷的貢品,在當地已經名氣不小。
不過,王美蓉的驕傲很快被驚訝替代了。當蒲江縣對口支援工作隊第一次來到這裏,告訴村民“隻要標準化程度提高,這裏的茶葉價(jia) 格起碼高幾倍”時,大家都覺得是天方夜譚。“我們(men) 都種了一輩子茶了,茶葉賣得到好多錢,還要你這個(ge) 年輕小夥(huo) 子來教我?”
王美蓉口中的年輕小夥(huo) 子,是蒲江縣援藏隊派駐到紫雅場村的駐村隊員鍾濤,從(cong) 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茶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他,已經從(cong) 事了十多年茶葉產(chan) 業(ye) 工作,是個(ge) 不折不扣的“茶專(zhuan) 家”,因此,當對口支援工作隊來到這裏,他一眼就瞧上了這個(ge) 村,自告奮勇地駐紮到這裏,準備帶著村民大幹一場。
“都是茶葉,還分雀舌毛峰紅茶黑茶?”“什麽(me) ?茶葉不隻是春天,還可以一直采到9月?”“管理得當產(chan) 量可以增加幾倍?”聽到鍾濤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的宏圖大誌,王美蓉和村民卻是連連搖頭,“他說得好聽,但我們(men) 就是覺得不可能。”
2017年10月,當蒲江縣成佳茶鄉(xiang) 同心社區的茶農(nong) 曆經整整一天,背著精挑細選出來的1萬(wan) 多株茶苗來到紫雅場村時,尷尬的一幕出現了:空蕩蕩的壩子裏隻有一兩(liang) 個(ge) 村民,免費送來的優(you) 質茶苗竟然沒有人領!看到隊員們(men) 滿頭大汗的樣子,王美蓉覺得心裏有些不忍,“鍾濤他們(men) 挨家挨戶來勸我們(men) ,我覺得很過意不去,想想反正不要錢,就試一試吧。”半信半疑地,王美蓉領到了2畝(mu) 茶苗,在鍾濤等人手把手的指導下,在屋後的玉米地裏走出了標準化茶園的第一步。
轉變
太震撼了,我也想要蒲江那樣的茶園!
■去蒲江參觀了5天,回到家的王美蓉成了小喇叭:太震撼了,我也想要那樣的茶園!
茶苗種下去了,但大家的信心並沒有多少增長,有的村民甚至“嫌棄”鍾濤婆婆媽媽:“他老是叫我們(men) 這樣那樣,一會(hui) 兒(er) 要剪枝,一會(hui) 又要翻地,采茶也要按他們(men) 的標準來……”王美蓉回憶起當時的感受,“太麻煩了!”
可是,當王美蓉等人到蒲江成佳鎮的茶山紮紮實實地參觀了幾天,“麻煩”的感覺卻變成了“震撼”。2018年4月,蒲江對口支援工作隊組織紫雅場村村民免費到蒲江參觀,還沒下車,大家便被車窗外的景色震驚了:隻見青翠的茶山連綿起伏,整座山上全是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茶樹,穿著圍裙,背著竹簍的茶農(nong) 正按照企業(ye) 的要求采摘茶葉,“這就是標準化茶園,茶樹的高度一樣,株距間距都是統一的……”一邊看,鍾濤一邊耐心地給大家解說,“其實紫雅場村的高山茶品質更高,我們(men) 好好幹,以後掙錢得很!”
接下來的現代化茶葉加工廠更是讓村民開了眼界。“有綠茶、紅茶、黑茶,從(cong) 殺青到理條再到揉撚、發酵、烘幹,全是流水線生產(chan) ,還有單獨的手工茶,都是一片茶園裏出來的茶葉,但花樣好多,價(jia) 格也不一樣,咱們(men) 的鮮葉才賣50元每斤,可人家這些製好的茶可以賣到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斤呢,真是想都想不到!”
5天的參觀結束了,回到村上那段時間,王美蓉成了村上的“小喇叭”,逢人就說她在蒲江的所見所聞。從(cong) 那時開始,村民終於(yu) 心服口服地按照鍾濤的要求搞起了生產(chan) ,“我們(men) 也想要蒲江那樣的茶園!”
憧憬
我們(men) 紫雅場村的茶葉要賣到全國
■品質好了,品牌有了,咱們(men) 紫雅場村的有機高山茶要香出茶馬古道,賣到全國!
從(cong) 紫雅場村村委會(hui) 遠遠望去,山上一片青翠的茶園內(nei) ,一幢紅房子格外醒目——這是蒲江對口支援工作隊為(wei) 紫雅場村集體(ti) 修建的自動化茶葉加工廠。
工廠剛建好,設備正在陸續進場,王美蓉和幾名村民也過來看稀奇。“這是殺青機,這是理條機,製作雀舌等綠茶要用到;那邊是揉撚機,清明過後的茶葉就可以用這個(ge) 做成毛峰;這台是發酵設備,紅茶、黑茶都用得上;很快還會(hui) 有烘幹和提香的機器。”鍾濤指著各台設備一一介紹,“有了自動化工廠,就能做出各種等級和品類的茶,品質更穩定,價(jia) 格也高多了!”
雖然一台設備也不認識,王美蓉卻很期待,今年村上試著建了一個(ge) 簡易加工廠,隻能以手工製茶為(wei) 主,王美蓉家的2畝(mu) 老茶園就已經破天荒地賣了3000多元錢,“以前每年就賣個(ge) 幾百元錢,等我新種的兩(liang) 畝(mu) 新茶有收成了,估計還要翻個(ge) 番!”
全自動加工廠即將投入使用,蒲江對口支援工作隊又在謀劃一係列新動作:為(wei) 茶園和工廠申請SC認證、有機認證和質量安全認證,以及打造品牌、拓寬銷售渠道,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紫雅場村茶葉發展的長遠問題。
“品嚐一下我們(men) 的雪域紫雅。”鍾濤把記者帶到村委會(hui) ,拿出一盒茶葉,隻見牛皮紙的外包裝設計融入了當地特色的瀘定橋、大渡河、雪山等元素,生態氣息撲麵而來,盒子裏是單獨包裝的小袋茶葉,打開一包,用玻璃杯衝(chong) 泡,湯色清醇、回味甘甜,整個(ge) 屋裏都洋溢著綠茶的清香。
“我們(men) 把紫雅場村的茶葉帶到成都農(nong) 博會(hui) 、四川省茶博會(hui) 、廣交會(hui) 等展會(hui) 去推介,反響非常好,許多客商自發找上門來,今年的雪域紫雅已經賣到每公斤800多元,紅茶也早就賣完了,現在我們(men) 正在開發黑茶係列。”
如今的紫雅場村已將茶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目前已建成800畝(mu) 高山有機茶基地,未來2至3年還將增加1000畝(mu) ,並依托蒲江縣的渠道打通了電商平台,“我們(men) 紫雅場村的茶葉要‘香’出茶馬古道,還要賣到全國!”王美蓉憧憬地說。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曆程】
“退堂鼓”敲了兩(liang) 次
但他選擇了堅守
“我們(men) 再組織一批茶苗,你們(men) 還想要嗎?”“我要!”“我也要!”……
今年的茶葉銷售已進入尾聲,蒲江縣援藏隊派駐到紫雅場村的駐村隊員鍾濤又開始準備茶葉基地的擴大事宜。聽到村民踴躍地回應,他眼睛笑成了兩(liang) 道彎月:“太不容易了,幸好當初沒放棄。”
“2017年剛來的時候,我一腔熱情,沒想到迎頭就是一瓢冷水。”鍾濤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到紫雅場村,恰逢塌方道路中斷,村支書(shu) 騎著摩托來接他上山,車輪在懸崖邊上直打滑。鍾濤兩(liang) 隻手死死抓著村支書(shu) ,下車才發現,對方肩膀竟被抓出了青紫的淤血!“我當時就想,茶葉是個(ge) 需要標準化、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產(chan) 業(ye) ,這裏條件這麽(me) 差,要不就算了,換個(ge) 地方搞?”
“退堂鼓”隻敲了一晚上,第二天,鍾濤便上山看茶園、問情況,“基礎設施雖然差,但種茶的環境很不錯啊,隻要管理好,還是很有希望的!”
接下來一段時間,用村民的話說,鍾濤仿佛“打了雞血”,在山上仔細搜尋合適的種植地、回蒲江請技術人員、聯係免費茶苗、為(wei) 村民製作技術要點……很快,蒲江成佳鎮同心茶葉合作社免費贈送的6萬(wan) 株福鼎大白茶苗送來了。不巧的是,當天山路又斷了,可他還是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和來這裏的省生態環境廳尹嘉奇等幾位支援隊員一起,頂著烈日來回走了十幾趟,用背篼把茶苗背上了山。
可是,沒有人要。許多村民寧可繼續種玉米也不相信鍾濤描繪的藍圖,鍾濤熱情高漲的心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怎麽(me) 辦?徹底放棄了?
“其實,將現有的茶園做一些簡單改造,請蒲江的茶葉企業(ye) 過來收購一些,做點代加工,也能提高收入。”那段時間,鍾濤的腦子裏不斷跳出這樣的念頭。可思索良久,他還是不想放棄,於(yu) 是,挨家挨戶做動員,終於(yu) 將600株茶苗下地了。
茶苗下地,信心便更加堅定。他擰著一股勁,培訓沒人來就自己上門去教;農(nong) 戶不會(hui) 加工就自己帶頭搞,3年的時間,800畝(mu) 茶園建起來了,加工廠有了,品牌也注冊(ce) 了,每畝(mu) 幫助農(nong) 戶增收了3000元左右,鍾濤的付出有了回報,“最關(guan) 鍵的是,他們(men) 的意識轉變了,就算今後我們(men) 不在這裏,留下這片茶山也能帶富一方,真正幫助他們(men) 走上奔康的道路,現在看來,我的堅守是值得的!”
【對口支援·實事說話】
蒲江和瀘定,二郎山的兩(liang) 頭,既有著產(chan) 業(ye) 的延續,也有著資源的互補。自2016年9月蒲江縣對口支援瀘定縣以來,按照兩(liang) 縣“互補型、跨區域、一體(ti) 化發展”定位,聚焦產(chan) 業(ye) 發展、民生事業(ye) 、智力幫扶等重點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累計投入對口支援資金2527.9萬(wan) 元,實施對口支援項目127個(ge) ,為(wei) 山那邊的貧困地區注入了新鮮血液,讓瀘定在甘孜州率先脫貧、率先奔康。
突出發揮兩(liang) 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you) 勢,蒲江縣共規劃出產(chan) 業(ye) 發展、民生保障、智力幫扶等8大類18個(ge) 大項目,細化實施海子村脆紅李、紫雅場村茶葉、和平村雪桃等產(chan) 業(ye) 支援項目65個(ge) ,從(cong) 選擇極具代表性和輻射帶動性的貧困村著手包裝了加郡鄉(xiang) 海子村、冷磧鎮黑溝村兩(liang) 個(ge) 定點支援整村提升打造項目,並根據瀘定民生保障和人才需求編製了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就業(ye) 幫扶、智力援建、基礎設施等項目62個(ge) 。
其中,借鑒蒲江雄厚的茶產(chan) 業(ye) 基礎,助力瀘定紫雅場村高山有機茶產(chan) 業(ye) 發展,已打造出“雪域紫雅”高端茶葉品牌;吸收蒲江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經驗,助力瀘定打造特色民宿,蒲江參與(yu) 支援的海子山康養(yang) 度假區成為(wei) 瀘定9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之一;依托蒲江辦節辦會(hui) 經驗,在蒲江、瀘定兩(liang) 地共辦櫻桃節6場;引入蒲江“村集體(ti) +合作社+農(nong) 戶+社會(hui) 資本”等利益聯結機製,通過雪桃產(chan) 業(ye) 示範園、“貢嘎中蜂”等支援項目,助力瀘定實現農(nong) 戶增收、村集體(ti) 經濟壯大,為(wei) 瀘定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貢獻力量。
一邊發展產(chan) 業(ye) ,蒲江縣還動用一切資源幫助瀘定對外推廣。梳理瀘定的資源優(you) 勢和投資環境,蒲江縣投入資金幫助製作瀘定縣招商引資宣傳(chuan) 片,開展聯合招商引資活動6場次,協調兩(liang) 縣聯合舉(ju) 行重大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儀(yi) 式,促成瀘定縣簽約項目11個(ge) ,總投資83.1億(yi) 元;組織瀘定企業(ye) 和農(nong) 特產(chan) 品參加第23屆新春年貨購物節、第七屆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中國(上海)國際有機產(chan) 品博覽會(hui) 等9場次,有效提升了瀘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記者手記】
懷揣堅定的信念 用行動肩負起責任與(yu) 擔當
“秋風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辭辛苦與(yu) 君嚐。”
從(cong) 興(xing) 隆鎮和平村養(yang) 蜂大戶張洪彬家的院子裏放眼望去,遠處崇山峻嶺,山巔雲(yun) 卷雲(yun) 舒。張洪彬說,他家養(yang) 的蜜蜂就在山巔采集狼牙刺、五倍子、黨(dang) 參等中藥材花粉,因此,和這一帶的養(yang) 蜂戶一樣,他家的蜂蜜總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
張洪彬家的蜜蜂僅(jin) 生活在貢嘎一帶,名叫貢嘎中蜂。貢嘎中蜂耐寒、活動敏捷、抗病能力強,嗅覺靈敏,出巢早,歸巢遲。它們(men) 不畏嚴(yan) 寒酷暑,常年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山間穿梭,采集高山上零散的蜜源,它們(men) 用絢爛而短暫的一生,隻為(wei) 帶來那一口甘甜。
回轉身去,蒲江縣對口援助瀘定工作隊隊長吳孟賢正和張洪彬攀談著今年的蜜蜂增收情況。“蒲江縣新增財政幫扶資金277萬(wan) 元作為(wei) 獎補資金,激勵成都三千米甜蜂業(ye) 有限公司落戶瀘定發展的‘貢嘎中蜂’養(yang) 殖支援項目,現在已經累計發放貢嘎中蜂7500餘(yu) 群,幫助全縣38個(ge) 貧困村發展村級集體(ti) 經濟,示範帶動800戶以上貧困戶增收。”吳孟賢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身旁飛過的貢嘎中蜂也似乎成了他和其他對口支援隊員的化身,他們(men) 從(cong) 舒適的成都平原來到高原瀘定,懷揣堅定的信念,用行動肩負起責任與(yu) 擔當,他們(men) 將藏族同胞的利益裝在心裏、舉(ju) 過頭頂,排除千難萬(wan) 險,因地製宜推動當地發展;跋山涉水,進居入戶,訪貧問苦,為(wei) 藏族同胞送上溫暖與(yu) 關(guan) 懷……他們(men) 用心血和汗水書(shu) 寫(xie) 著一個(ge) 大大的“愛”字,甜到藏族同胞的心坎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蒲江牽手瀘定:“授之以漁”智力幫扶激活新動能
如今,瀘定進入發展新階段,蒲江將以項目、資金、人才等為載體,突出智力幫扶,為瀘定發展注入新動能。[詳細] -
旅遊名城傳幫帶 “後進村”蝶變318線上“網紅村”
“318”新都橋環線迎來了旅遊旺季,背包客、攝影家、旅行團……四麵八方的遊人匯聚到“攝影天堂”,折多山下的水橋村又熱鬧起來。[詳細] -
對口幫扶8年 成都錦江區助力四川省爐霍縣“煥新”
成都市錦江區自2012年對口幫扶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以來,將愛潑灑在了這片雪域高原。無數錦江援藏幹部在建設項目上辛勤付出,將一個個藍圖變為現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