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名城傳幫帶 “後進村”蝶變318線上“網紅村”
記者在康定采訪。於(yu) 譚陽 攝
楊德偉(wei) (中)與(yu) 村民合影。於(yu) 譚陽 攝
丁真汪秋陪兒(er) 子在自家改造的民居前玩耍。於(yu) 譚陽 攝
水橋村創新“旅遊+金融+民居”模式,聚集旅遊消費人氣,從(cong) 落後村一躍成為(wei) 318線上的“網紅村”。於(yu) 譚陽 攝
潺潺流水環繞村莊靜靜流過,微風輕拂,靜得能聽見河邊的白楊樹隨風低吟。沿河新建的木棧道一路延伸入戶,村子裏滿是南來北往的遊人。
“318”新都橋環線迎來了旅遊旺季,背包客、攝影家、旅行團……四麵八方的遊人匯聚到“攝影天堂”,折多山下的水橋村又熱鬧起來。
原本寂靜的村莊因產(chan) 業(ye) 而活,也因產(chan) 業(ye) 而興(xing) 。發揮全域旅遊營城綜合實力,都江堰市在對口支援甘孜州康定市的曆程中,既著重眼前幫扶,又注重長遠發展,創新“旅遊+金融+民居”水橋模式,充分發揮幫扶資金的杠杆和撬動作用,用100萬(wan) 元對口支援資金擔保,幫助57戶群眾(zhong) 貸款326萬(wan) 元,並為(wei) 每戶接待戶量身定製民居和庭院改造方案,打造特色民居接待。走過三年,參與(yu) 家庭從(cong) 最初的4戶發展到65戶,全村幾乎家家做旅遊。水橋遊客中心作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形成“1+N”智慧旅遊產(chan) 業(ye) 輻射,每年持續帶動當地村集體(ti) 和村民增收達125萬(wan) 餘(yu) 元。“水橋旅遊”作為(wei) 品牌已強勢入駐甘孜州旅遊項目發展合作框架,水橋村也從(cong) “後進村”變成了318線上的“網紅村”。
水橋村的巨變隻是都江堰對口支援康定市的一個(ge) 縮影。8月28日—8月29日,記者深入到康定市城鎮、鄉(xiang) 村、牧民家中,感受都江堰對口支援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急紅眼
鄰村產(chan) 業(ye) 紅火
也想發展民宿產(chan) 業(ye) 卻沒有思路
車來車往的人流、遊人如織的繁忙……又是一年旅遊旺季,看著水橋村的紅火,都江堰市第五批援藏隊領隊,掛職康定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楊德偉(wei) 的思緒被拉回了3年前,彼時這裏還是落後的貧困村。
“身體(ti) 好些了嗎?能勞動嗎?”楊德偉(wei) 忘不了第一次來到水橋村村民丁真汪秋家做入戶調查時的場景。一邁進家門,光線立刻暗了下來。樓下是雜亂(luan) 無章的牛棚,擾人的蚊蠅四處環繞,空氣中還有陣陣惡臭。順著昏暗的燈光走到閣樓二層,丁真汪秋一家四口擠在光線昏暗的客廳。楊德偉(wei) 四下看了看,除了客廳正中央燃著取暖的爐具,丁真汪秋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2014年,因患疾病四處求醫,丁真汪秋不能從(cong) 事重體(ti) 力勞動。家裏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拮據起來,也因病致貧成為(wei) 貧困戶。隨著病情的好轉和身體(ti) 狀況的恢複,丁真汪秋很著急,想要重新扛起一家人的生活。
“營官村離新都橋近,他們(men) 這些年搞旅遊接待,做得紅紅火火,我們(men) 也想搞旅遊,就是不知道行不行……”將楊德偉(wei) 請進屋,有些靦腆的丁真汪秋有些怯懦,但還是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眼看著鄰村的產(chan) 業(ye) 越來越紅火,丁真汪秋急紅了眼。
“對呀!你們(men) 離新都橋也不遠啊。”丁真汪秋的提議讓楊德偉(wei) 陷入了沉思,水橋村距離新都橋景區直線距離不到26公裏,山清水秀的美景、如織的客源,卻沒有轉換成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的資源。10多公裏外的營官村卻因為(wei) 發展旅遊遠近聞名。楊德偉(wei) 帶著援藏隊員走訪全村70餘(yu) 戶群眾(zhong) ,一半以上的群眾(zhong) 都想發展民居接待,卻都苦於(yu) 沒有思路,沒有經驗,不敢嚐試。
“這不正是我們(men) 都江堰拿手的嗎?把我們(men) 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的經驗帶過來,一定會(hui) 走出一條適合水橋村發展的產(chan) 業(ye) 致富路。”
群眾(zhong) 的需求就是對口支援的工作追求。楊德偉(wei) 特意從(cong) 都江堰市請來經驗豐(feng) 富的精品民宿打造“操盤手”深入水橋村。他帶著民宿專(zhuan) 家挨家挨戶走訪,既聽意見又想辦法,量身定製富有藏式特色的設計圖,並指導利用閑置房屋改造標準間。
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完善基礎設施是關(guan) 鍵。都江堰市在水橋村投入資金2100萬(wan) 元,新建旅遊服務設施,打造遊客中心600平方米、觀景平台400平方米、旅遊木棧道1.5公裏,改造入戶村道4.5公裏、新建人行橋1座、改建車行橋3座,新建垃圾池3個(ge) 、生態廁所1座,安裝太陽能路燈65盞……2019年10月,都江堰市還引進甘孜州緣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13萬(wan) 元年租金整體(ti) 承租水橋村遊客中心並移交運營。
犯了愁
啟動資金從(cong) 何來
援藏資金100萬(wan) 撬動326萬(wan) 貸款
“方向是有了,但是……”在都江堰市請來的民宿專(zhuan) 家帶動下,村裏不少人已經開始謀劃起民宿改造方案,而最先提出想法的丁真汪秋卻不來氣了。這一次,楊德偉(wei) 再次找到了丁真汪秋。
“唉……說出來確實有點不好意思,前些年生病家裏帶了賬,民宿當然想做了,隻是……”雙眼死死盯著地麵,丁真汪秋手心不斷搓著手背,頭埋得很低。“家裏確實拿不出來錢啊。”
為(wei) 了解決(jue) 資金難題,楊德偉(wei) 首先想到了當地的金融機構。可銀行貸款需要資產(chan) 擔保抵押,對於(yu) 村裏的貧困戶來說,滿足這個(ge) 條件的卻相對困難。
“除非,我們(men) 以援藏隊的名義(yi) ,用對口支援資金做擔保。”楊德偉(wei) 找來了隊員商議。
“可是,這麽(me) 做的風險誰來擔責?”“還有麵對審計又該如何解釋?”楊德偉(wei) 的話音剛落,立馬有隊員站出來提出了不同意見。
“我來!”看著隊員們(men) 你一言我一語心裏都沒底,楊德偉(wei) 站了出來。“搞發展沒有擔當不行,這些錢隻要是能帶動產(chan) 業(ye) ,那就應該拿出來,我來向上級組織申請報告。”
最終,經過與(yu) 康定市農(nong) 村信用合作社反複商洽,都江堰市第五批援藏工作隊以對口支援資金100萬(wan) 元擔保,按照每戶6萬(wan) 元標準,為(wei) 57戶民居接待戶貸款326萬(wan) 元。為(wei) 保障改造質量,楊德偉(wei) 每天都入戶察看情況,與(yu) 群眾(zhong) 交流意見。為(wei) 了調動群眾(zhong) 積極性,對進度快、質量好、效果佳的民居接待戶實行以獎代補。
“針對貧困戶還有免息政策,這下可以放手幹了!”在楊德偉(wei) 的幫助下,2017年9月丁真汪秋家作為(wei) 首批代表趕在國慶黃金周前完成改造。
經典的藏式民居風格紅頂與(yu) 白牆相搭,在藍天的映襯下越發亮眼。曾經的一層牛棚所在地,已經改造成寬敞明亮的4個(ge) 幹淨標準間,熱水、衛生間、電視、床、電熱毯等用品一應俱全。
“一開始試營業(ye) 就爆滿了,僅(jin) 黃金周7天,就掙了5000多元,這在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民宿的收益讓丁真汪秋喜出望外,他又立刻著手,將自家二樓的客廳收拾打造出來。“放了6間藏床,旺季的時候,連客廳都擠滿了遊客。”說起民宿的生意,丁真汪秋滿臉都是笑容,越是激動處聲音更洪亮了。
2018年,全村有56戶全部完成民居改造,僅(jin) 當年就實現增收20餘(yu) 萬(wan) 元。2019年,水橋村藏族特色民居接待,從(cong) 原來的4戶已經發展到了65戶,每年持續帶動當地村集體(ti) 經濟和村民增收達125萬(wan) 元。不僅(jin) 產(chan) 業(ye) 活起來了,鋪橋、修路、建幼兒(er) 園,村活動中心、太陽能路燈、垃圾清運車樣樣俱全,水橋村從(cong) 落後村變成了318線上的“網紅村”。
笑開懷
產(chan) 業(ye) 路子打通
實施精準培訓提升接待技能
清掃庭院、準備早餐、確認預訂……每天清晨6點,丁真汪秋的一天都以忙碌開始。研磨糌粑、熬酥油茶的同時,去年,丁真汪秋還跟著都江堰來的麵點師傅,學會(hui) 了蒸饅頭、包子。再煮點雞蛋,備點熱開水和牛奶,在早餐的種類上,丁真汪秋已經習(xi) 慣為(wei) 客人提供多種選擇。“不管是體(ti) 驗藏餐還是簡餐,我們(men) 都要提供服務,讓客人自己選擇。”
貼心的服務也讓丁真汪秋迅速收獲了一批回頭客。“他想得很周到,服務也做得好,房間又幹淨,我們(men) 每年都要來。”來自廣州的謝先生是出了名的攝影“發燒友”,每年隻需要通過一個(ge) 微信預訂,丁真汪秋總會(hui) 為(wei) 他提前備好幹淨的房間。
按照都江堰市與(yu) 康定市簽署的《都江堰市對口幫扶康定市旅遊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協議》,都江堰市還優(you) 選專(zhuan) 家型教師到水橋村,給丁真汪秋等村民講授接待禮儀(yi) 、服務技能等,並組織村民到都江堰市的民宿去參觀考察。
“床單被套一經使用就要更換,還有房間要保持清潔,房前院後一定要保持整潔,做到每日清理……”帶著疑問,村民們(men) 走進活動室,在都江堰市文體(ti) 旅局、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旅遊景區)管理局、都江堰市旅遊協會(hui) 、都江堰市酒店協會(hui) 等部門協會(hui) 派來的專(zhuan) 人指導下,手把手從(cong) 服務接待的第一步學起。同時都江堰市文體(ti) 旅局還積極牽頭培訓當地管理、從(cong) 業(ye) 人員,幫助改造提升民宿,變輸血為(wei) 造血模式的持久式對口支援。
“服務接待跟上去,不僅(jin) 有了回頭客,還帶來了旅行團,民宿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丁真汪秋告訴記者,2017年,民宿營業(ye) 僅(jin) 兩(liang) 個(ge) 月,家庭收入就有9000元,到了2018年,這個(ge) 數字更是直接做到了28000元。去年,丁真汪秋家的年收入快突破30000元。對於(yu) 今年的收成,丁真汪秋也充滿了信心。“產(chan) 業(ye) 發展越做越好,大家的好日子也一定會(hui) 越來越旺!”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曆程】
都江堰市第五批援藏隊領隊,掛職康定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楊德偉(wei) :
視如親(qin) 人更勝親(qin) 人
對口幫扶結下深情厚誼
黝黑的皮膚透著紅潤,親(qin) 切的笑容總是掛在嘴邊,在都江堰市對口幫扶的康定市水橋村、各日馬村、鐵索村村民沒有不認識這位都江堰來的“楊市長”。而楊德偉(wei) 對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也如數家珍,有幾個(ge) 孩子、在哪兒(er) 上學、在哪務工、有沒有大病、家庭收入構成、來龍去脈都了如指掌。但是,楊德偉(wei) 的母親(qin) 因癌症晚期複發長期臥床在家,隨時都可能因突發疾病而帶來終身的悔憾,這個(ge) 應該在母親(qin) 身邊盡孝和需要陪伴守護的時候,他卻無法留在自己母親(qin) 身邊。
他把愧疚轉化為(wei) 工作的力量,在異地他鄉(xiang) 堅守崗位,把自己的真情全部投入到了脫貧攻堅工作中,傾(qing) 注到貧困戶家庭中。為(wei) 了把脫貧攻堅做深做細做實,把對口幫扶的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讓康定貧困群眾(zhong) 盡早脫貧,他長期駐守項目工地盯進度、把質量、卡時間。為(wei) 了工作,他有時不得不在縣城、工地兩(liang) 頭跑,來回一趟就200多公裏,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翻了不知多少遍,4年時間行程近30萬(wan) 公裏。到了項目攻堅的關(guan) 鍵時期,他一個(ge) 月最多的時候在項目工地上堅守了28天。高原強烈的陽光曬得皮膚火辣辣的,皮曬脫一層又一層,他黝黑的膚色儼(yan) 然成了一個(ge) 藏族同胞。
貧困戶住房有困難、子女讀書(shu) 有困難、看病有困難、就業(ye) 有困難,他發動自己的“朋友圈”,主動聯係慈善企業(ye) 、愛心人士,先後為(wei) 貧困群眾(zhong) 籌款籌物400餘(yu) 萬(wan) 元,幫助不少貧困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但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2017年12月3日淩晨,他的母親(qin) 與(yu) 世長辭,他卻未能見到母親(qin) 生前最後一麵。
4年來,在兩(liang) 地黨(dang) 委政府的領導下,通過援藏幹部和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的共同努力,康定折西片區實現了多個(ge) 第一:第一個(ge) 高原大棚蔬菜基地、第一家養(yang) 殖場、第一個(ge) 遊客中心、第一所村幼兒(er) 園……
【對口支援·實事說話】
都江堰市在3個(ge) 受援地形成“旅遊+金融+民居”“農(nong) 戶+基地+公司+合作社”“旅遊+牧業(ye) +景區”3種各有特色的幫扶模式。
水橋村:投入運營的水橋遊客中心前期由都江堰市青都局派駐專(zhuan) 業(ye) 有經驗的同誌協助經營,2019年,都江堰對口支援工作隊引進專(zhuan) 業(ye) 公司示範經營遊客中心,以行業(ye) 優(you) 勢在水橋聚集旅遊消費人氣,輻射周邊村民旅遊接待。同時都江堰市文體(ti) 旅局積極牽頭培訓當地管理、從(cong) 業(ye) 人員,幫助改造提升民宿,變輸血為(wei) 造血模式的持久式對口支援。
鐵索村:成立“藏香豬養(yang) 殖”和“蔬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將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參與(yu) 集體(ti) 經濟分紅,建立起長效增收機製,促進貧困群眾(zhong) 從(cong) “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該村集體(ti) 經濟年收入達17萬(wan) 元,務工收入達60餘(yu) 萬(wan) 元。
各日馬村:建成240平方米奶站作為(wei) 集體(ti) 資產(chan) 租賃給藍逸公司,收儲(chu) 周邊18個(ge) 村的犛牛鮮奶,實現村集體(ti) 經濟收入6.3萬(wan) 元。該村建成集酒店、餐飲、休閑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性遊客中心,現已成功引進(成都)康定墨居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幫助運營,每年集體(ti) 經濟創收10萬(wan) 餘(yu) 元。
【記者手記】
高原上堅守的犛牛
對口支援幹部的真實寫(xie) 照
我們(men) 的采訪車在大山間穿行,目之所及,高山之巔,溝壑之間,三五成群的犛牛爬行在陡坡險路,雪山沼澤,它們(men) 駐足咀嚼,逍遙自在。
“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而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的身影。”“對於(yu) 高原而言,犛牛是永遠的親(qin) 人,是祖父母,是兄弟姐妹,是子女,是朋友夥(huo) 伴,是鄰家親(qin) 戚……”犛牛忍耐著高原和雪山的險惡,並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藏族人民。在藏族同胞的心目中,犛牛也進入了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引導著藏族人民吃苦耐勞,甘於(yu) 奉獻,熱愛自然……
都江堰市的對口支援幹部,不畏道路曲折、不畏風雪嚴(yan) 寒,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高山峽穀,不正是像雪山上一隻隻堅守的犛牛嗎?他們(men) 沉著篤定,耐得住無邊寂寞,忍得了酷熱嚴(yan) 寒,堅守在這片愛得深沉的草原上,用真誠、熱情、智慧同當地的幹部一起讓這裏摘掉貧困的帽子,收獲脫貧奔康的喜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對口幫扶8年 成都錦江區助力四川省爐霍縣“煥新”
成都市錦江區自2012年對口幫扶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以來,將愛潑灑在了這片雪域高原。無數錦江援藏幹部在建設項目上辛勤付出,將一個個藍圖變為現實。[詳細] -
錦江“飛地+” 為四川爐霍插上騰飛雙翼
在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工作了4年多的她,現在已經成為小組長,帶領30多號人,管理著園區100多個蔬菜棚的大小事務。“必須看好這些棚,不隻是我們村的產業支撐,更是全縣其他村致富的希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