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貴南縣防沙治沙: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圖為(wei) 航拍黃沙頭沙漠治理實驗區。馬銘言 攝
“24年前,我們(men) 村受土地荒漠化的影響極其嚴(yan) 重,吃飯的時候,碗裏都是沙子。”17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黃沙頭沙漠治理實驗區巡護站站長多傑加說。
自1996年起,多傑加開始從(cong) 事貴南縣黃沙頭沙漠治理工作。“在開展防沙治沙工作開始之前,我所在的森多鎮卡加困村是土地沙化最嚴(yan) 重的,眼睜睜看著土地沙化,草原麵積急劇下降,隻能不斷搬離沙化區域。”
上世紀中期以前,黃沙頭及木格灘周邊沙漠每年以5到15米的速度向東(dong) 南肆意擴展蔓延,每年近3000畝(mu) 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給境內(nei) 穿越的國道、省道、龍羊峽水電站的安全,以及周邊群眾(zhong) 的正常生產(chan) 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有些農(nong) 牧民為(wei) 了生存,不得不舉(ju) 家遷徙。
1996年以來,貴南縣將黃沙頭及木格灘周邊治沙造林列入全縣沙漠化治理的重點區域和頭等大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我們(men) 村當時都很積極,每戶留一位年紀大的照顧牛羊,其餘(yu) 的人都主動參與(yu) 防沙治沙工作。”
圖為(wei) 航拍防沙治沙區植被。馬銘言 攝
24年來,貴南縣累計投資超過14.5億(yi) 元,共治理沙漠化麵積178.9萬(wan) 餘(yu) 畝(mu) 。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2019年底的14.98%。“這些植被就像是我的孩子,隨著植被覆蓋率不斷恢複,我們(men) 從(cong) 以前的‘沙進人退’到了現在的‘人進沙退’。”
貴南縣自然資源局技術員李曉敏告訴記者:“我們(men) 這裏的民眾(zhong) 大多以放牧為(wei) 生,剛開始防沙治沙的時候,需要去跟他們(men) 宣講防沙治沙工作,現如今他們(men) 會(hui) 主動去保護已恢複的區域,會(hui) 在規定的地方放牧。”
在造林工作中,貴南縣對外圍荒漠區實行封禁保護、封沙育林,沿邊流沙區實施工程治沙,並采取“喬(qiao) 、灌、草結合,封、造、管並舉(ju) ”的綜合治理措施。首創楊樹深栽造林新技術,全縣造林成活率由以前的不足60%提升到85%以上。
據了解,2019年青海省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84.5萬(wan) 畝(mu) 。完成貴南縣魯倉(cang) 、茫崖市冷湖兩(liang) 個(ge) 國家沙化封禁保護區年度建設任務,共和、貴南縣兩(liang) 個(ge) 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完成8000畝(mu) 治沙造林任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海南州貴南縣:黃沙頭築牢沙漠綠色長城
從寸草不生、沙塵暴不斷,到如今沙柳、沙地楊林成片,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之前的2.6%提高到現在的14.94%,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通過20多年防沙治沙,成為我國高寒幹旱高原地區的治沙典範。[詳細] -
青海省貴南縣:草方格築起沙漠綠色長城
從1996年開始,貴南縣通過設置草方格沙障,點播沙蒿、檸條等方式,累計治理沙漠化土地14萬公頃,使貴南縣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休養和恢複,土地沙化、草場退化狀況得到有效遏製,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14.94%。[詳細] -
黃沙頭:治沙和種樹是一種信仰
對很多人來說,眼前的綠色是渾然不覺的。但在沙區,綠色是一種饋贈,是一種財富,而貴南縣的治沙“愚公”們更是把治沙和種樹當作一種信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