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瑪沁縣探索“1+10+N”黨建模式 激發民族團結內生動力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因其境內(nei) 的阿尼瑪卿雪山聞名遐邇。延綿不絕的巍峨山脈中,分布著6個(ge) 鄉(xiang) 、2個(ge) 鎮、35個(ge) 行政村和97個(ge) 牧業(ye) 合作社。這裏有藏族、漢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如何結合當地實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化治理體(ti) 係、維護民族大團結,一直是瑪沁縣委縣政府思考的問題。
“1+10+N”基層黨(dang) 建模式是這座縣城的創新之舉(ju) 。2020年4月剛剛退出貧困縣序列的瑪沁,用黨(dang) 建引領基層社會(hui) 治理方麵的工作經驗,為(wei) 涉藏州縣探索現代化治理體(ti) 係、維護民族團結提供了新樣板。
近日,“民族團結黨(dang) 旗紅”網絡主題活動媒體(ti) 一行來到瑪沁縣,實地探訪這裏的“十化”黨(dang) 建工作開展情況。
“1+10+N”延伸治理觸角 國旗紅遍瑪沁草原
何謂“1+10+N”?“1”是夯實黨(dang) 在農(nong) 村牧區的執政根基;“10”是黨(dang) 建工作製度化、大眾(zhong) 化、地域化、通俗化、生產(chan) 化、生活化、精準化、具體(ti) 化、時代化、實效化的10項具體(ti) 措施;“N”是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使得黨(dang) 建成為(wei) 解決(jue) 基層問題的“萬(wan) 能鑰匙”。
在今年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四川、雲(yun) 南、甘肅、青海四省黨(dang) 委要高度重視涉藏工作,承擔起主體(ti) 責任,加強同西藏自治區的協調配合。
這些地區的基層黨(dang) 組織要如何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的決(jue) 策?
就在9月14日至15日,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到果洛藏族自治州調研。他強調,學習(xi) 貫徹好“七次會(hui) ”精神,是當前的重要政治任務,也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前提。汪洋強調,黨(dang) 中央圍繞推進西藏和涉藏州縣長治久安部署了一係列重大任務,這些工作需要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久久為(wei) 功必須日日做功,才能水到渠成。
在這方麵,瑪沁縣從(cong) 未停歇。
首先是黨(dang) 員領導幹部不斷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和業(ye) 務能力,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
據了解,瑪沁縣通過縣委理論中心組、專(zhuan) 題輔導講座、專(zhuan) 題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組織黨(dang) 員幹部深入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提升黨(dang) 員幹部和群眾(zhong) 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在基層治理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不回避、不含糊、敢交鋒。
瑪沁縣縣委認識到,“抓基層就要抓支部,強基層就要強支部”,應當把農(nong) 牧區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在農(nong) 牧區改革發展穩定中的堅強戰鬥堡壘作用,工作上遇到的難題可以在“十化”黨(dang) 建中找到答案。
具體(ti) 到基層社會(hui) 治理,瑪沁縣創造性地開展了以基層黨(dang) 組織為(wei) 核心的多元共治機製。
縣域外,瑪沁縣與(yu) 毗鄰7個(ge) 縣的12個(ge) 鄉(xiang) 鎮17個(ge) 村建立了聯合黨(dang) 組織,形成了資源共享、協調聯動、整體(ti) 推進的一體(ti) 化工作格局,凝聚起黨(dang) 建引領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強大合力。
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間,農(nong) 牧民居住極為(wei) 分散的瑪沁縣沒有出現過病例,這離不開聯合黨(dang) 支部的有效工作。17個(ge) 聯合黨(dang) 支部開展跨縣交界聯防聯控聯合作業(ye) ,實現了“插一麵旗幟,守一方陣地”的工作目標,使得黨(dang) 的陣地遍布瑪沁草原。
瑪沁縣縣委副書(shu) 記洪軍(jun) 向記者介紹,這裏的牧民家家戶戶都會(hui) 自發地懸掛一麵國旗,自覺向黨(dang) 中央靠攏已經成為(wei) 瑪沁縣廣大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的普遍共識。
在青海省瑪沁縣,家家戶戶都會(hui) 懸掛國旗。攝影:孫磊
縣域內(nei) ,瑪沁縣探索推行黨(dang) 員幹部進網格製度。把村子根據治理情況分為(wei) 若幹網格,同時將直管黨(dang) 員、在職黨(dang) 員、離退休黨(dang) 員按屬地調配至網格,擔任基層社會(hui) 治理指導員和網格長,充分發揮黨(dang) 員在調解矛盾糾紛中的優(you) 勢和作用,有效築起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使每個(ge) 網格都有黨(dang) 員,每名黨(dang) 員都在參與(yu) 治理,推動黨(dang) 員在基層社會(hui) 治理中指導幫帶、聯係協調、示範引領。
此外,瑪沁縣還不斷完善村(社區)居民議事會(hui) 和理事會(hui) 、監事會(hui) 等自治組織,在全縣35個(ge) 行政村逐村成立生產(chan) 發展、糾紛調解、環境保護、互幫互助、衛生評估、治安聯防、教育督導、精神文化、保障聯絡、聯係協調、效率督導11個(ge) 專(zhuan) 項工作組,結合群眾(zhong) 專(zhuan) 長意願將其編入其中,把分散的“社會(hui) 人”再組織化,充分依靠群眾(zhong) 、發動群眾(zhong) 、組織群眾(zhong) 、引導群眾(zhong) 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徑積極參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衛生整治、調處矛盾等村級事務。
瑪沁縣拉加鎮讚根村的工作人員介紹專(zhuan) 項工作組的情況。攝影:孫磊
此舉(ju) 增強了村黨(dang) 組織帶領群眾(zhong) 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的能力,成為(wei) 基層黨(dang) 建最堅實、最可靠、最廣泛的力量源泉,牧區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記者了解到,通過“十化”黨(dang) 建,各村黨(dang) 支部帶領村民自發自覺參與(yu) 村級事務,各機關(guan) 黨(dang) 支部帶動村黨(dang) 支部同建設、共提高,鄉(xiang) 鎮的工作量減輕了40%左右。
以瑪沁縣大武鄉(xiang) 格多村的飼草種植基地為(wei) 例,2016年至2019年,飼草基地依靠治理黑土灘、種草,實現經濟收入230餘(yu) 萬(wan) 元,累計分紅45.74萬(wan) 元。這個(ge) 基地正是“十化”黨(dang) 建政策的受益產(chan) 業(ye) 之一。
格多村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布旦告訴記者,“單是飼草種植基地就涉及到多個(ge) 小組。生產(chan) 發展組為(wei) 建設出謀劃策、聯係協調組確保各組分工明確、效率督導組檢查措施落實情況。群眾(zhong) 主人翁意識顯著提升,以前是幹部做、群眾(zhong) 看,現在群眾(zhong) 是爭(zheng) 著做、比著幹。”
格多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布旦接受記者采訪。攝影:孫磊
化解矛盾“解疙瘩” 民族團結內(nei) 生動力有源頭
凡是瑪沁縣縣委書(shu) 記熊元來住帳調研過的村民,都誇熊書(shu) 記做得一手好飯。
瑪沁縣縣委的主要領導經常帶著行李、鍋灶深入群眾(zhong) 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的住帳調研。就在“民族團結黨(dang) 旗紅”網絡主題活動媒體(ti) 一行抵達瑪沁縣時,熊元來還在下鄉(xiang) 返回途中。
調研時自帶鍋灶及帳篷,和群眾(zhong) 一起揪麵片、做熬飯、喝奶茶、吃糌粑,這是瑪沁縣黨(dang) 員領導幹部與(yu) 群眾(zhong) 拉近情感距離的“土辦法”。
熊元來介紹,通過“十化黨(dang) 建”“雙聯共建”,機關(guan) 幹部工作重心下移,與(yu) 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黨(dang) 員幹部們(men) 經常去困難群眾(zhong) 家中看麵櫃裏還剩多少米麵,看房子是不是結實暖和,問群眾(zhong) 還有啥難處,把關(guan) 乎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如此一來,工作的思路、點子、辦法越來越多,走實了群眾(zhong) 路線,密切了黨(dang) 群幹群關(guan) 係,提升了工作效率,幹部在群眾(zhong) 中的威信普遍提升。這樣也更加有利於(yu) 向群眾(zhong) 宣講黨(dang) 的方針政策,讓廣大群眾(zhong) 團結在黨(dang) 中央周圍。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此前在果洛州調研時強調,要開展形式多樣、豐(feng) 富多彩的宣傳(chuan) 宣講,善於(yu) 用群眾(zhong) 願意聽、聽得懂的語言和喜聞樂(le) 見的方式進行解讀,使會(hui) 議精神在基層幹部和群眾(zhong) 中深入人心。
瑪沁縣深入學習(xi)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的精神,通過推行“十化”黨(dang) 建工作措施,建起了村文藝隊以及“馬背宣傳(chuan) 隊”“摩托車宣講隊”“紅旗廣播站”等基層宣傳(chuan) 陣地建設。同時開展群眾(zhong) 廚藝、服飾表演、針線活比賽、牧民運動會(hui) 、衛生環境評比等寓教於(yu) 樂(le) 的基層文化活動,教育群眾(zhong) 認同黨(dang) 的政策,引導群眾(zhong) 感黨(dang) 恩。
“馬背宣講隊”讓黨(dang) 的方針政策進入尋常百姓家。攝影:孫磊
瑪沁縣的群眾(zhong) 也開始自覺參與(yu) 控輟保學、生產(chan) 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糾紛調解、社會(hui) 治理、維護穩定等方麵的工作,激發了維護民族團結的內(nei) 生動力。
以拉加鎮為(wei) 例,記者了解到,拉加鎮是瑪沁縣唯一一個(ge) 半農(nong) 半牧的鄉(xiang) 鎮,轄13個(ge) 村(社區),總人口1.42萬(wan) 人,因轄區內(nei) 民族構成複雜、外來流動人口多,是瑪沁縣社會(hui) 矛盾和治安事件的多發鎮,民族團結工作在這裏非常重要。
而拉加鎮讚根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官卻在為(wei) 群眾(zhong) 化解矛盾“解疙瘩”,維護民族團結方麵有著獨到的經驗。
在讚根村,記者見到了以他個(ge) 人名字命名的“官卻個(ge) 人調解工作室”,這個(ge) 工作室的成立在瑪沁縣開創了先河。
2012年,官卻開始擔任讚根村的村支書(shu) 。他穿梭於(yu) 牧民的帳篷、牧場中,以拉家常等形式了解牧民群眾(zhong) 所思所盼,及時掌握群眾(zhong) 生活生產(chan) 中的摩擦和矛盾糾紛。每一個(ge) 案例都記在“小本子”上。他和他的矛盾糾紛調解隊伍也成為(wei) 了服務群眾(zhong) 的調研員、信息員、調解員、宣傳(chuan) 員、服務員。
2019年瑪沁縣委開始推行“十化”黨(dang) 建工作措施,官卻隨即組織村裏糾紛調解組的隊員組建起“紅旗誌願服務隊”“感恩宣講隊”等基層宣講組織,走帳串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活的事例、身邊的典型,圍繞產(chan) 業(ye) 發展、教育、農(nong) 牧、衛生、社會(hui) 保障、扶貧、包蟲病預防等方麵,以貼近群眾(zhong) 生活內(nei) 容,把黨(dang) 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傳(chuan) 遞給廣大牧民群眾(zhong) 。
“官卻個(ge) 人調解工作室”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調解矛盾糾紛。攝影:孫磊
迄今為(wei) 止,官卻已經從(cong) 事基層矛盾糾紛調解工作24年,妥善調解矛盾糾紛514件,其中曆史遺留及重大疑難糾紛160件。如今“官卻個(ge) 人調解工作室”仍在發揮著積極作用。正是因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對官卻的信任,使得他和他的糾紛調解隊伍可以及時了解群眾(zhong) 所思所想,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用實際行動維護著民族團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要我們(men) 牢牢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men) 的民族關(guan) 係,我們(men) 的民族團結統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
瑪沁縣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用“1+10+N”的黨(dang) 建工作思路積極宣傳(chuan) 黨(dang) 的政策,及時化解群眾(zhong) 之間的矛盾,維護民族團結,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和使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民族團結黨旗紅】三江之源也是力量之源
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活動來到青藏高原,實地探訪青海以黨建為引領,帶動包括民族團結、生態優先、精準扶貧等在內的生動實踐。 [詳細] -
【民族團結黨旗紅】以黨建為引領 牧民端上“草飯碗” 摘掉“窮帽子”
近年來,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鄉的格多村,以黨建為引領,將基層戰鬥堡壘建在脫貧攻堅和生態環保一線,根植在牧民群眾心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