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問渠哪得清如許——四川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紀實

陳天湖 謝佼 張海磊 發布時間:2020-09-28 16:33:00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四川阿壩縣橫跨長江、黃河兩(liang) 大水係,境內(nei) 綠草茵茵,雲(yun) 海翻騰,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陳天湖 攝

  青藏高原蘊藏全球最集中的山地冰川,又稱地球第三極。高原向東(dong) 俯衝(chong) ,留下千山萬(wan) 壑,白雪漸次轉為(wei) 綠色。尤其是四川涉藏州縣,濕地星羅棋布,千萬(wan) 年庇護長江、黃河之源,是國家“兩(liang) 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裏也是全球變暖趨勢最為(wei) 明顯的區域之一,濕地幹涸、土壤裸露、草原沙化……種種生態挑戰疊加呈現。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為(wei) 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地處長江、黃河上遊的四川涉藏州縣各族兒(er) 女繼續不懈拚搏,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氣概,抬水麵,澄風沙,複林木,在江河之源築起上遊生態屏障。

  把守護生態擺在第一位

  從(cong) 2016年1月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到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確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中華民族母親(qin) 河換了新顏,開啟了曆史性發展的新征程。

  茫茫九派流中國,長江黃河源四川。四川作為(wei) 長江、黃河上遊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yang) 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黃河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建設美麗(li) 四川、推進治蜀興(xing) 川再上新台階的重大決(jue) 策,緊緊抓住了這個(ge) 曆史性機遇。

  為(wei) 加快以長江、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線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協同發展布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增強上遊意識,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導向,突出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嚴(yan) 格實行“省負總責、州為(wei) 主體(ti) 、縣抓落實”工作機製,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川省林草部門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先後完成了《四川林草2025——四川林草建設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規劃(2019—2025)》《川西北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等編製,著力構建“四區八帶”的生態修複空間格局、“一軸五屏”的自然保護空間格局、“五區協同、集群發展”的林草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格局。他們(men) 會(hui) 同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圍繞川西北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退耕還林、濕地保護修複、幹旱河穀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修複等重點,謀劃了一批生態保護重點項目,對生態補償(chang) 、生態治理、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等給予更多政策傾(qing) 斜。

  “阿壩州作為(wei) 長江、黃河上遊最大的綠色生態天然屏障,把守護生態擺在第一位,全州單位GDP能耗下降6.16%,嚴(yan) 禁在長江黃河重要支流1公裏範圍內(nei) 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紙、印染、製革等項目。”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長楊克寧說,黃河流域3個(ge) 斷麵,岷江流域22個(ge) 斷麵,嘉陵江流域7個(ge) 斷麵,達標率全部為(wei) 100%,6個(ge) 出州斷麵水質長期保持為(wei) Ⅱ類水質。

  楊克寧說,為(wei) 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各級黨(dang) 委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行業(ye) 主管部門按照“管發展、管行業(ye) 、管生產(chan) 必須管環保”的要求履行好“一崗雙責”。由於(yu) 全州均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生態環保投入力度空前:2010年以來中央累計下達資金46.79億(yi) 元,實施轉移支付生態保護與(yu) 建設項目970個(ge) ,匹配轉移支付資金45.1億(yi) 元;2015年以來州本級財政投入生態環保資金92.49億(yi) 元。與(yu) 此同時,生態修複治理得到全麵加強。通過實施一係列生態工程,常年有效管護天然林5580萬(wan) 畝(mu) 、集體(ti) 公益林1076萬(wan) 畝(mu) 、退耕還林76.68萬(wan) 畝(mu) 、圍欄草場4247萬(wan) 畝(mu) 、草原禁牧2000萬(wan) 畝(mu) ,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2.38萬(wan) 畝(mu) ,水土保持治理400平方公裏,中小河流治理項目39個(ge) ,生態功能逐漸恢複,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黃河九曲第一彎局部。江宏景 攝

  生態與(yu) 發展兼得

  四川涉藏州縣是脫貧攻堅三區三州的重點區域,如何統籌生態與(yu) 發展、做到魚和熊掌兩(liang) 者兼得?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的探索回答了人們(men) 的困惑。

  雅礱江在這裏發源,全縣3216萬(wan) 畝(mu) 的天然草地約占四川省草地麵積的六分之一。縣長羅林白天治理草原,晚上在黑土灘上睡帳篷,一住大半年,腿患嚴(yan) 重風濕,站不了幾分鍾就會(hui) 抖。很多人不喊他縣長,喊他草地娃羅林。幾年下來,板結荒漠開始長出牧草,“逐草遊牧”向“種草定牧”轉變。

  在石渠縣色須鎮,記者看見成片被鐵絲(si) 網圍住的草地裏長滿了一尺多高的牧草。當地牧民說,幾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黑土灘”,根本沒有草,板結化嚴(yan) 重。2015年,縣政府號召農(nong) 牧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在家門口退化的草原上種草、維護,修複生態,很快見到成效。

  2014年至2018年,石渠一個(ge) 縣就實施退牧還草200萬(wan) 畝(mu) 。“有的牛多,有的草場大,建合作社集約化管理實現集體(ti) 富裕。”羅林說,以前放牧1000頭犛牛需要40餘(yu) 名勞動力,通過畜牧業(ye) 集約化後,隻需8名勞動力。

  一進石渠縣達攏村,就聽說公秋遲裏家的660頭犛牛少了大半。作為(wei) 從(cong) 23頭牛起家的致富帶頭人,他怎麽(me) 想的呢?

  43歲的公秋遲裏說,草原退化嚴(yan) 重,門前變成了裸露的黑土灘,“不治理,牛遲早有吃不到草那一天。”公秋遲裏主動把犛牛降到180頭左右,所得數百萬(wan) 元投入圈舍修建和牧草種植。

  人不放牧幹什麽(me) ?美景處處的四川涉藏州縣,生態保護、生態旅遊衍生出新崗位。如阿壩州出台政策,吸納貧困戶從(cong) 事生態公益崗位,僅(jin) 鬆潘縣就新增2000個(ge) 公益崗位。

  在鬆潘岷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寒盼村村民甲凸茨地正在巡護草原。他說,寒盼村和鄰村川盼村原來是一個(ge) 村子,多年前卻被一場泥石流衝(chong) 成兩(liang) 半,成為(wei) 生態惡化的教訓。

  “我當草原巡護員已有10年,冬春一周巡兩(liang) 三次,主要看有沒有濫挖草藥、草皮和肥土的現象。”甲凸茨地說,保護好生態就有發展旅遊的本錢。

  鎮坪鄉(xiang) 解放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吉次仁說,11名貧困村民擔任巡河員,每個(ge) 月有550元工資,村裏裝垃圾的編織袋,重複使用,每個(ge) 月都要用壞上千個(ge) 。

  涉藏州縣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示範帶動還助推脫貧攻堅,實現長江、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群眾(zhong) 增收並舉(ju)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四川已按時兌(dui) 現集體(ti) 和個(ge) 人所有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僅(jin) 2019年,中央和省財政就向88個(ge) 貧困縣補償(chang) 集體(ti) 和個(ge) 人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資金10.21億(yi) 元。四川作為(wei) 全國最早啟動生態護林員公益崗位試點的省份之一,護林員從(cong) 全省各貧困縣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zhong) 中選聘,通過調劑天保工程國有林管護費,2019年全省聘請約8.1萬(wan) 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擔任生態護林員,帶動8萬(wan) 多個(ge) 家庭穩定脫貧。

  “狼王”歸來背後的濕地故事

  2020年1月,致公黨(dang) 四川省委員會(hui) 農(nong) 業(ye) 委員會(hui) 主任、生態專(zhuan) 家沈尤又一次來到若爾蓋濕地,在這個(ge) 黃河上遊最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找尋草原狼的蹤跡。

  在九曲黃河第一彎唐克鄉(xiang) 等處,他看到幾頭草原狼正在翻越草原上的鐵絲(si) 圍欄,準備偷襲犛牛群,卻被犛牛逼退。從(cong) 大小、毛色來看,其中有一頭幼狼。此行他還觀察到藏狐、藏原羚、大天鵝、高山兀鷲等高原物種。

  “狼、狐狸等位於(yu) 食物鏈頂端動物的出現,說明若爾蓋濕地的生物量不斷增加,食物鏈完整,生態環境在逐漸改善。”“狼王”歸來,讓每年定期前來觀察記錄的沈尤異常高興(xing) 。

  二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他隨成都大學社會(hui) 實踐隊到若爾蓋濕地植樹治沙,“那時生態惡化,草原上一個(ge) 接一個(ge) 的小土包,底下是鼠害,植被根係被咬斷,風一吹,黃河兩(liang) 岸草原上就刮沙塵暴。”沈尤說,草原狼逐漸稀少,濕地麵積加劇縮小。

  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高原泥炭濕地,若爾蓋濕地堪稱黃河之腎。黃河上遊水量的30%來源於(yu) 此,濕地蓄水總量近100億(yi) 立方米,泥炭總儲(chu) 量達70億(yi) 立方米。其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麵的作用無法替代。

  80多年前紅軍(jun) 長征過草地時,孕育多處濕地的若爾蓋大草原廣袤豐(feng) 沛,黑頸鶴引項而歌,梅花鹿俯首喝水。如何讓黃河上遊恢複往昔的生態環境?

  若爾蓋大草原是一個(ge) 龐大的係統生態圈,包括四川省的若爾蓋、紅原、阿壩、鬆潘、壤塘,甘肅省的瑪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黃河上遊縣,約5萬(wan) 平方公裏。必須總體(ti) 施策、各方協同。

  2012年以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向若爾蓋濕地傾(qing) 斜,一大批沙化治理項目投入。僅(jin) 四川阿壩一個(ge) 州,就向黃河流域各縣累計投資1.2億(yi) 元用於(yu) 濕地保護。

  在若爾蓋濕地核心的花湖區域,木棧道被拆除,恢複自然生態。通過曆年擴湖補水還濕,水麵由2010年的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水位新增30厘米,恢複周邊半沼澤和幹沼澤上萬(wan) 畝(mu) 。

  如今,黑頸鶴在這裏翩躚起舞,紅軍(jun) 長征途經的濕地沼澤又見盎然生機。

  生態保護成為(wei) 考核新導向

  走進森林王國木裏縣,隻聽叢(cong) 林嘯,不聞刀斧聲。

  這是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角的藏族自治縣,森林覆蓋率47%,森林麵積約占全國百分之一。

  森林一度是這裏重要的砍伐資源。李龍忠記得他到木裏林業(ye) 局當伐木工砍的第一棵樹,3個(ge) 人輪流鑽到大樹肚子裏,像挖山洞一樣往外砍。“到1994年,我完成的木材生產(chan) 任務近20萬(wan) 立方米,相當於(yu) 砍了1500畝(mu) 原始林。”這位退休伐木工對記者說。

  1998年特大洪災過後,中央決(jue) 定長江上遊全麵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實施天保工程。緊接著在西部地區實施坡地退耕還林工程。四川十萬(wan) 砍樹人變成栽樹人,千萬(wan) 農(nong) 民割掉陡坡上最後一茬莊稼,規模前所未有的植樹造林在四川展開。

  衛星從(cong) 太空俯瞰,四川涉藏州縣的綠色仿佛“開掛”一樣,快速蔓延。木裏林業(ye) 局將樹栽滿了木裏,又栽滿了涼山,感歎已經沒有地方栽樹。而當年伐木工人向上級爭(zheng) 取“留給子孫”的九寨溝,早已是舉(ju) 世知名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

  2017年9月,九寨溝縣被當時的環境保護部命名為(wei) 全國首批、四川第一個(ge)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近年來,該縣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把生態保護目標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評價(jia) 範圍和幹部政績考核體(ti) 係,生態保護成效成為(wei) 考核政績的新導向和新標尺,高質量助推九寨溝地震災區恢複重建和發展提升。

  近年來,四川通過實施綠化全川行動,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係統的功能與(yu) 效益,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實現四川山青地綠、應綠盡綠。預計2020年四川完成造林800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將達到85.8%。

  2月12日,四川涉藏州縣位於(yu)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若爾蓋縣、紅原縣、色達縣、汶川縣、白玉縣獲批全國生態綜合補償(chang) 試點縣。這是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部署要求的重要舉(ju) 措,有利於(yu) 調動各方參與(yu) 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提高生態補償(chang) 資金使用整體(ti) 效益,轉變生態保護地區的發展方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實現流域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母親(qin) 河方興(xing) 未艾的生態保衛戰、持久戰,又翻開了嶄新篇章。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