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500米高原蔬菜豐收 四川紅原人有了自己的菜籃子
旦真貢的大棚裏種出了蔬菜和鮮花。
“你摘一個(ge) 嚐嚐,我這個(ge) 沒有打藥的,全是原生態,很甜!”
9月21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瓦切鎮特色蔬菜種植園內(nei) ,旦真貢不停地招呼記者品嚐西紅柿。
這個(ge) 坐落在海拔3500米高原上的蔬菜大棚內(nei) ,西紅柿、萵筍、黃瓜、生菜、辣椒長得正好。
“今年是第一年試種,明年就可以規模化種植了。以後再擴大到120畝(mu) ,本地人吃蔬菜就不愁了。”作為(wei) 該蔬菜種植園區的試種負責人,旦真貢對目前試種的效果很滿意。
據悉,紅原縣平均海拔超3500米,幾年前,全縣蔬菜基本靠外地供給,不僅(jin) 價(jia) 格高而且品種少,對農(nong) 牧民來說是一種負擔。
如今,綿陽對口幫扶紅原縣,不斷加大高原有機蔬菜研發力度,建設高標準蔬菜大棚,紅原的菜籃子得到極大改善,農(nong) 民也增加了收入。
吃菜難
海拔太高無法種蔬菜
幫扶單位建大棚試種
今年42歲的旦真貢,對紅原縣的天氣頗為(wei) 了解。
“一年隻有一個(ge) 月適合種菜,其他時候種不出來,溫度太低了。”旦真貢回憶,這一個(ge) 月時間,頂多是農(nong) 牧民在自家院子周圍撒些菜籽,收成如何全憑運氣。
平日裏要吃蔬菜,隻能去農(nong) 貿市場購買(mai) ,品種少,且價(jia) 格昂貴,“大部分蔬菜都是從(cong) 成都拉來的,光是運費都得一大筆,所以便宜不下來”。
如何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種出蔬菜?如何減少老百姓開支,讓大家吃得起蔬菜?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紅原縣委縣政府想盡了辦法。
2018年,對口幫扶紅原縣的綿陽市相關(guan) 單位、三台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與(yu) 紅原縣委縣政府經過調研,決(jue) 定投入800萬(wan) 元,在瓦切鎮“川草1號”基地附近,建設一個(ge) 麵積達120畝(mu) 的蔬菜種植園區。
2019年4月,該園區動工,大半年時間,園區內(nei) 道路、水渠、連棟式覆膜鋼架大棚完工,一期工程規劃20畝(mu) 土地,共建設4個(ge) 大棚。
今年3月,政府部門將這一片承載著諸多期望的土地,交由紅原縣益眾(zhong) 農(nong) 業(ye) 機械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打理。
該合作社的負責人,便是旦真貢。
捧著種出的西紅柿,旦真貢(右)笑逐顏開。
種菜難
技術落後吃了虧(kui)
像心疼孩子一樣心疼菜苗
種草、打草,是旦真貢的職業(ye) ,種蔬菜,還是頭一遭。
接到任務後,他立即召集合作社的社員平整土地,自己又開車跑到縣城,買(mai) 了十幾種蔬菜種子回來。
憑借著記憶中農(nong) 技專(zhuan) 家培訓的內(nei) 容,他把其中一個(ge) 大棚用來專(zhuan) 職種草,一個(ge) 大棚用來種花,另兩(liang) 個(ge) 棚用來種菜和燕麥草。
“我把土地劃出來,一小塊一小塊的,把菜籽種上去,根據說明書(shu) 澆水,種了半個(ge) 月才發現,有的菜需要隨時澆水,有的水澆多了反而會(hui) 死。”
沒辦法,隻好求助農(nong) 技專(zhuan) 家,從(cong) 頭再來。這一次,他把喜歡水分的菜規劃到一起,喜歡幹旱的菜規劃到一起,嚴(yan) 格按照專(zhuan) 家的指導進行澆水、通風等,“像心疼自己的娃娃一樣去心疼菜苗”。
得益於(yu) 大棚內(nei) 合適的氣溫和播種技巧,這次,小白菜、瓢兒(er) 白、生菜、白瓜都長勢喜人。
旦真貢又迅速在其他土地上種上了蓮花白、萵筍、辣椒、西紅柿、絲(si) 瓜、黃瓜等蔬菜。
今年7月8日,種植基地首次迎來豐(feng) 收:
牧草收獲3300公斤、老燕麥收獲1500公斤、黑麥草收獲1800公斤、小白菜收獲150公斤、瓢兒(er) 白收獲200公斤、紅蘿卜收獲150公斤、白蘿卜收獲200公斤,總收益約2.8萬(wan) 元。
“截至現在,小白菜、生菜、瓢兒(er) 白已經收了三季了,估計到11月中下旬,就能收第四季。”旦真貢說。
旦真貢的大棚裏種出了蔬菜和鮮花。
高原菜籃
紅原有了自己的菜籃子
貧困戶家門口上班
在臨(lin) 近草場的一個(ge) 大棚內(nei) ,5畝(mu) 土地,被旦真貢劃分成了4塊。
其中一塊種植做青貯飼料的嫩玉米,一塊種植牧草,一塊種植西紅柿、絲(si) 瓜和黃瓜。
西紅柿長勢喜人,紅彤彤的果子掛滿了枝幹。但旁邊的絲(si) 瓜、黃瓜的葉苗則開始枯萎,一些來不及長大的果子已經開始腐爛。
“這些死了的,全部都是遭了蟲害,我就是想看看不打藥的收成如何。”旦真貢說,他相信,從(cong) 今年的產(chan) 量來看,明年嚴(yan) 格按照農(nong) 技專(zhuan) 家的指導進行種植,一定會(hui) 有好收成。“等二期、三期工程全部完工,這120畝(mu) 土地全部種上蔬菜,當地一半以上的人就不愁吃蔬菜了。”
來自紅原縣科學技術與(yu) 農(nong) 業(ye) 畜牧局的官方資料顯示,當前的4個(ge) 大棚,每年可生產(chan) 蔬菜15000公斤,生產(chan) 牧草76000公斤,可收益25萬(wan) 元左右。
目前,該項目由紅原縣國投公司運營,在脫貧攻堅方麵,也由益眾(zhong) 農(nong) 機服務隊專(zhuan) 門聘請貧困戶進行農(nong) 技服務,一年請短工60餘(yu) 人,每人每天勞務費120元,聘請長工4人,每人每月1000元工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省紅原縣50%冬季蔬菜有望實現自給
8月10日,記者從綿陽市對口援建紅原縣前線工作指揮部獲悉,紅原縣有望在三年內實現冬季蔬菜一半自給。瓦切鎮達峨村特色蔬菜種植園區占地120畝,是綿陽市投資800萬元實施的援建項目。[詳細] -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將建首個飛地產業園
近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首個飛地產業園項目在綿陽市三台縣簽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