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村人的兩個家和幸福夢
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排練舞蹈。攝於(yu) 2020年5月。新華社記者 吳 剛攝
現在的格爾木市長江源村村貌。攝於(yu) 2020年5月。新華社記者 吳 剛攝
格爾木市長江源村崗巴布民族手工藝品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社員展示製作的工藝品。攝於(yu) 2020年5月。新華社記者 吳 剛攝
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牧業(ye) 合作社羊群。攝於(yu) 2020年5月。新華社記者 吳 剛攝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鎮,地處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流經這裏的沱沱河是長江的源頭之一。2004年,為(wei) 了響應國家號召、保護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態,唐古拉山鎮6個(ge) 村128戶牧民告別大草原、翻越昆侖(lun) 山,搬遷到420多公裏以外的格爾木,在市區邊上新建了一個(ge) 藏族村,被命名為(wei) 長江源村。新家園的名字連著故鄉(xiang) 的根。從(cong) 此,村民們(men) 有了兩(liang) 個(ge) 家:一個(ge) 是沱沱河的家,一個(ge) 是格爾木的家;一個(ge) 是逐水草而居、與(yu) 牛羊為(wei) 伴的家,一個(ge) 是地處城市郊區、安居樂(le) 業(ye) 的家;一個(ge) 是縈繞著鄉(xiang) 愁的曾經的家,一個(ge) 是充滿了希望的現在的家。
從(cong) 沱沱河到格爾木
沱沱河,發源於(yu)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dong) 冰山群,曾經是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的天堂。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yu) 過度放牧、鼠害泛濫,這裏生態急劇惡化,不僅(jin) 牧草疏矮,草場載畜能力大不如前,過去常見的野生動物越來越難以看到,而且土地沙化,災害頻發,直接影響長江水源涵養(yang) 。
2000年,青海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2003年,升格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按照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要求,唐古拉山鎮的村民一部分被劃為(wei) 草畜平衡戶,留在當地;一部分被劃為(wei) 禁牧戶,在自願基礎上實施生態搬遷。
即將告別故土的牧民們(men) 百感交集。一方麵,他們(men) 地處高寒山區,一年四季住在簡易的帳篷裏,過著風餐露宿的遊牧生活,點的是羊油燈,蓋的是羊皮襖,出門全靠馬和牛,下趟山買(mai) 日常用品來回要用一星期,半數以上的孩子早早輟學,這使他們(men) 憧憬搬遷的未來;另一方麵,一想到要到400多公裏之外的陌生環境重新安家,心裏又有許多惆悵。臨(lin) 走前,很多牧民一邊哭,一邊撿起沱沱河中的冰塊含在嘴裏,以示不會(hui) 忘記魂牽夢縈的故鄉(xiang) 。
新的家園長江源村,位於(yu) 格爾木市南郊。為(wei) 了迎接牧區的藏族同胞,當地黨(dang) 委和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起了嶄新的村莊。走進長江源村,村容村貌整潔,街道巷陌筆直,一排排藏式民居風格的庭院錯落其間,家家戶戶通上了水電氣,還有農(nong) 貿市場、文化長廊、村史館、敬老院、民族學校、幼兒(er) 園。國家對搬遷牧民在實行草原獎補政策的同時,還對16歲以下和55歲以上每人每年發放困難補助5600元,給每戶每年發放燃料補助3000元。到新家生活不久,牧民們(men) 就感歎:“能過上這樣的生活連做夢都想不到!”
得到改善的不止是牧民們(men) 的生活,還有沱沱河流域的生態。通過以草定畜、局部地區禁牧、嚴(yan) 格控製載畜量,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遏製,水源涵養(yang) 能力整體(ti) 提高,長江水源水質已連續12年優(you) 良率達到100%,藏羚羊、藏野驢、黃羊等野生動物又成群出現。
2016年8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習(xi) 近平來到長江源村考察調研,看望這裏的藏族同胞,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聊家常冷暖、話幸福生活。看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衣食住行各方麵條件比較好,有穩定的收入,養(yang) 老、醫療有保障,總書(shu) 記很欣慰,對村民們(men) 說:“你們(men) 的幸福日子還長著呢。”
如今,長江源村已經從(cong) 最初的128戶407人發展到245戶568人,村級組織健全,全村有43名黨(dang) 員。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萬(wan) 元,比2004年搬遷時增長10多倍,是2015年的1.4倍。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率都達到100%。在黨(dang) 的惠民政策支持下,長江源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牧民當起了“城裏人”
從(cong) 雪山腳下到城市郊區,最大的變化是牧民們(men) 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文明素養(yang) 的提升。
有融入新生活的一技之長了。這些年,格爾木市有關(guan) 部門針對牧民的實際需求和意願,開展了一係列的技能培訓。大體(ti) 有四類:第一類是牧區藏族群眾(zhong) 有傳(chuan) 承、有基礎的傳(chuan) 統手藝,如瑪尼石雕刻加工、藏毯編織、民族手工藝品製作等;第二類是根據當地客觀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的一些與(yu) 牧民文化程度、學習(xi) 能力相適應的簡單技術,如汽車駕駛、摩托車修理、泥瓦工等;第三類是與(yu) 畜牧業(ye) 養(yang) 殖上下遊關(guan) 聯的一些延伸項目,如牛羊育肥、飼草料加工、畜疫防治等;第四類是適應搬遷戶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開展的民族歌舞等培訓。剛下山時,很多牧民連鐵鍬都不會(hui) 用,現在大家都有一技之長,長江源村已經成為(wei) 周邊勞務輸出的一個(ge) 重要來源,一直保持著百人以上的外出務工規模。34歲的藏族婦女三木吉經營著崗巴布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從(cong) 編織氆氌毯到製作藏靴、唐卡,由最初的8人發展到17人,2018年還上了中央電視台“直播長江”節目。現在,村裏每家每戶都開上了小車,全村還有24輛車專(zhuan) 門跑運輸。
養(yang) 成愛幹淨講衛生的習(xi) 慣了。以前在山上,牧民們(men) 幾個(ge) 月洗一次衣服,一年洗不上一次澡,上廁所往往在露天,垃圾更是到處亂(luan) 丟(diu) 。到了新家,盡管村裏有提倡、有要求,但這些老習(xi) 慣還是有不少人一時難以改變。村裏就通過學校教育,讓孩子們(men) 把學到的衛生習(xi) 慣帶回家,帶動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改變。村裏還開展衛生家庭、美麗(li) 庭院評比等活動,鼓勵村民們(men) 移風易俗。如今,人人衣帽整潔,家家窗明幾淨,每月19號還開展全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每周六每家出1人撿拾附近林帶垃圾。
注重飲食營養(yang) 和健康了。村民們(men) 過去長期遊牧,幾乎頓頓吃牛羊肉和糌粑,不僅(jin) 品種單一,營養(yang) 不均衡,而且生食比例大,不少成年人老早就患有高血脂、脂肪肝和痛風。來到格爾木,村裏先是組織村民學會(hui) 使用煤氣灶,接著又提供各種廚藝培訓,引導村民接受現代飲食理念。如今,家家冰箱裏多了水果和蔬菜,餐桌上有了米飯麵條和炒菜,牛羊肉成了“配角”,糌粑、風幹肉成了招待客人的零食小吃。與(yu) 城裏人一樣,年度體(ti) 檢成為(wei) 很多村民的生活“標配”。
熱情開朗地與(yu) 人交往了。地廣人稀的大草原上,看不了電視,用不了手機,牧民們(men) 質樸敦厚卻不善言辭,缺乏和社會(hui) 打交道的能力。有的人偶爾進城購物辦事,都不敢離開車站太遠,生怕在城裏迷了路。搬下山後,聚居城郊和外出務工讓他們(men) 有了更多與(yu) 人交往的機會(hui) ,有線電視、手機、互聯網讓他們(men) 能夠接收即時豐(feng) 富的信息,電影院、文化站、朗瑪廳讓他們(men) 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漸漸地,大家就變得活絡了、有見識了、善於(yu) 人際交往了。如今,村裏一些中年人甚至老人都能比較熟練地講普通話。
懂得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了。在雪山腳下,長期艱苦的遊牧生活、靠天吃飯的生產(chan) 方式,讓牧民們(men) 深深感到自身的弱小和無力。他們(men) 記憶中最嚴(yan) 重的一次雪災,村裏牲畜死亡超七成,“幸存的牛羊沒吃的,相互把毛都啃了”。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men) 說隻能求佛念經、聽天由命。如今,物質文化生活極大改善,村民們(men) 精氣神足,遇到困難不再消極認命,而是相信在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下,憑借自己的雙手一定能戰勝困難、改變命運。
心中有著無限的向往
2017年,長江源村正式脫貧摘帽。這在村民們(men) 看來,並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長江源村的藏族同胞正在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懷下,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奮鬥著更美好的明天。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長江源村的未來。村民們(men) 無法忘記,上世紀50年代,山上隻有一所馬背學校,在一條窄木板上抹上一層羊油就成了“黑板”;後來,雖然蓋起了中心小學,卻遠離牧民們(men) 散居的草場,上學的孩子們(men) 好幾個(ge) 月才能回一次家。現在,村裏建起了“長江源民族學校”,教學樓、綜合樓、體(ti) 育館、學生公寓、食堂、澡堂一應俱全。學校不僅(jin) 開展雙語教學,還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優(you) 質教學資源。教育上的大變化,預示著孩子們(men) 的美好未來。
政府幫脫貧,致富靠雙手。村民鬧布才仁搬下山後,通過參加當地組織的駕駛培訓考取了貨車駕照,跑了10年運輸。2014年,唐古拉犛牛、藏羊通過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認證,他敏銳捕捉到市場前景,每年都回山裏收購牛羊肉,還投資40多萬(wan) 元把村裏的門麵房改造成冷庫。如今,鬧布才仁已經組建運輸車隊,成立商貿公司,做起運輸儲(chu) 存經銷一條龍的生意,帶動了村裏一大批勞動力就業(ye) 。在鬧布才仁、三木吉等創業(ye) 能手的帶動下,村民們(men)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少人開起了蔬菜門市、朗瑪廳、服裝店。大家努力創業(ye) ,擺脫“等靠要”,越來越多的村民有了新角色,一幅前程似錦的美好畫卷正在長江源村徐徐展開。
飲水思源,搬下山的長江源村村民沒有忘記他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沒有忘記他們(men) 的幸福從(cong) 哪裏來。每當需要上山護草時,村裏人都積極行動,及時趕回老家,他們(men) 以此表達對故土的眷戀和對長江之源的愛護珍惜。村民們(men) 開的小汽車上普遍插著國旗,他們(men) 以此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幸福之源的無盡感恩。(特約調研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長江源村裏的幸福生活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村,多年建設發展,村莊現在已成為現代化氣息濃鬱的高原新村。[詳細] -
脫貧攻堅高原行|幸福日子還長著呢
村民生活方式變了,思想觀念也隨之變化。如今走在長江源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生機和活力,村民們幹勁十足,朝著更加幸福的生活前行。可以想見,長江源村還會繼續變,越變越好,越變越美。[詳細] -
青海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生態移民脫貧路 新村新屋新麵貌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江源村,和藏族同胞共話幸福願景。總書記指出,保護三江源是黨中央確定的大政策,生態移民是落實這項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組織實施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