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大地上的那一抹“綠”——青海省曲麻萊縣巴幹鄉采訪見聞
依山傍水的高原小村落裏,一處小院中傳(chuan) 來機器的轟鳴聲。幾名身穿綠色工作服的人正在忙著分揀垃圾,“垃圾隊長”紮西代來抱起一個(ge) 廢紙箱,塞進垃圾打包機。
紮西代來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xiang) 代曲村村民。幾年前他發起成立了環境保護誌願者隊伍,後來發展成為(wei) 垃圾清運公司,專(zhuan) 門負責處理全鄉(xiang) 的垃圾。
紮西代來說:“從(cong) 成立誌願者隊伍,再到垃圾清運公司,我們(men) 的初衷不變,就是想保護好家鄉(xiang) 的環境,保護好美麗(li) 的三江源。”
曲麻萊縣位於(yu) 青海省西南部,地處三江源核心區,黃河和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均發源於(yu) 此,素有“江河源頭第一縣”之稱。巴幹鄉(xiang) 代曲村位於(yu) 曲麻萊縣東(dong) 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這幾年,代曲村2000多名群眾(zhong) 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也隨之變多了,然而許多人的環保理念還沒有跟上。
“2014年的一天,我看到不少垃圾堆放在路邊、河旁,遇到刮風天,垃圾被吹得到處都是,感覺像是草原上的傷(shang) 痕一樣,看著心裏很不舒服。”紮西代來說。
那天,紮西代來撿了一天的垃圾。回到家後,紮西代來叫來了同村13名牧民,大家商量著成立了代曲村環境保護誌願隊,每周一次在村裏撿拾垃圾。
“村裏人開始叫我‘垃圾隊長’,撿垃圾聽起來容易,堅持做下去很難。”紮西代來說,泥裏有垃圾,要用手往外掏;草地上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摳。每次出去撿垃圾,每人都能撿滿三四個(ge) 編織袋。
耳濡目染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誌願隊,不僅(jin) 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和孩子。每個(ge) 周末或是月末,大家活躍在草原、河岸、道路沿線撿拾垃圾。如今,誌願隊已經吸納了100多人,35歲的羅鬆土丁就是其中一員。
“剛開始參與(yu) 撿垃圾,完全出於(yu) 熱心,但現在我感覺有一種使命感,我把心交給大自然,它離不開我的守護,我也離不開它的陪伴。”羅鬆土丁從(cong) 手機裏翻出不少照片,清理完垃圾後的草原美麗(li) 如畫。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生態環保理念在很多人心中紮下了根。行走在代曲村,道路幹淨、村莊整潔、環境優(you) 美,路上時不時會(hui) 看見牧民群眾(zhong) 提著生活垃圾,投放到固定的垃圾回收點。
2018年,紮西代來在誌願隊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垃圾清運公司,引進購置了設備,將巴幹鄉(xiang) 的生活垃圾收集後再做分類處理。公司收入主要來自廢品回收,其中大部分錢用在了垃圾處理的開銷上。愛護生態環境已成大家共識,本著對草原的熱愛,不分你我,不計報酬,共同守護這片遼闊美麗(li) 的土地。
“垃圾處理工作雖然是由政府主導,但在實踐中要靠群眾(zhong) 積極配合。代曲村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垃圾分類、回收的實踐證明,三江源地區牧民群眾(zhong) 的環境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全社會(hui) 共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的氛圍日漸濃厚。”玉樹州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副局長周長太說。
去年,誌願者和公司員工都有了統一的綠色工作服。大家都說綠色是草原,是三江源的顏色,代表著清新、希望、自然、環保。這一抹亮麗(li) 的“綠色”活躍在江源大地,綠色的環保意識也播撒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搬出幸福“新生活”——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跨區生態移民搬遷十五周年見聞
7月1日這天,15歲的日江才仁比往常起得早了一些,臉上寫滿興奮的他,在迎來自己生日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所在的移民社區——曲麻萊縣駐格爾木市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移民搬遷的十五年。[詳細] -
國家能源集團定點扶貧縣青海省曲麻萊縣脫貧摘帽
4月21日,青海省政府發布公告,經專項評估檢查,17個貧困縣(區)達到脫貧退出標準。他表示,根據國家能源集團扶貧工作計劃,2020年將繼續投入扶貧資金4700萬元,持續推進各重點項目落地見效。[詳細] -
青海省曲麻萊縣:貧困發生率由36.04%到絕對貧困“清零”
“精準扶貧取得曆史性重大成果,曲麻萊縣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36.04%,到2020年實現絕對貧困‘清零’。”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縣長尼瑪紮西日前介紹“黃河源頭第一縣”的脫貧攻堅成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