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江源大地上的那一抹“綠”——青海省曲麻萊縣巴幹鄉采訪見聞

李占軼 發布時間:2020-10-13 10:00:00來源: 新華社

  依山傍水的高原小村落裏,一處小院中傳(chuan) 來機器的轟鳴聲。幾名身穿綠色工作服的人正在忙著分揀垃圾,“垃圾隊長”紮西代來抱起一個(ge) 廢紙箱,塞進垃圾打包機。

  紮西代來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xiang) 代曲村村民。幾年前他發起成立了環境保護誌願者隊伍,後來發展成為(wei) 垃圾清運公司,專(zhuan) 門負責處理全鄉(xiang) 的垃圾。

  紮西代來說:“從(cong) 成立誌願者隊伍,再到垃圾清運公司,我們(men) 的初衷不變,就是想保護好家鄉(xiang) 的環境,保護好美麗(li) 的三江源。”

  曲麻萊縣位於(yu) 青海省西南部,地處三江源核心區,黃河和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均發源於(yu) 此,素有“江河源頭第一縣”之稱。巴幹鄉(xiang) 代曲村位於(yu) 曲麻萊縣東(dong) 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這幾年,代曲村2000多名群眾(zhong) 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也隨之變多了,然而許多人的環保理念還沒有跟上。

  “2014年的一天,我看到不少垃圾堆放在路邊、河旁,遇到刮風天,垃圾被吹得到處都是,感覺像是草原上的傷(shang) 痕一樣,看著心裏很不舒服。”紮西代來說。

  那天,紮西代來撿了一天的垃圾。回到家後,紮西代來叫來了同村13名牧民,大家商量著成立了代曲村環境保護誌願隊,每周一次在村裏撿拾垃圾。

  “村裏人開始叫我‘垃圾隊長’,撿垃圾聽起來容易,堅持做下去很難。”紮西代來說,泥裏有垃圾,要用手往外掏;草地上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摳。每次出去撿垃圾,每人都能撿滿三四個(ge) 編織袋。

  耳濡目染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誌願隊,不僅(jin) 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和孩子。每個(ge) 周末或是月末,大家活躍在草原、河岸、道路沿線撿拾垃圾。如今,誌願隊已經吸納了100多人,35歲的羅鬆土丁就是其中一員。

  “剛開始參與(yu) 撿垃圾,完全出於(yu) 熱心,但現在我感覺有一種使命感,我把心交給大自然,它離不開我的守護,我也離不開它的陪伴。”羅鬆土丁從(cong) 手機裏翻出不少照片,清理完垃圾後的草原美麗(li) 如畫。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生態環保理念在很多人心中紮下了根。行走在代曲村,道路幹淨、村莊整潔、環境優(you) 美,路上時不時會(hui) 看見牧民群眾(zhong) 提著生活垃圾,投放到固定的垃圾回收點。

  2018年,紮西代來在誌願隊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垃圾清運公司,引進購置了設備,將巴幹鄉(xiang) 的生活垃圾收集後再做分類處理。公司收入主要來自廢品回收,其中大部分錢用在了垃圾處理的開銷上。愛護生態環境已成大家共識,本著對草原的熱愛,不分你我,不計報酬,共同守護這片遼闊美麗(li) 的土地。

  “垃圾處理工作雖然是由政府主導,但在實踐中要靠群眾(zhong) 積極配合。代曲村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垃圾分類、回收的實踐證明,三江源地區牧民群眾(zhong) 的環境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全社會(hui) 共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的氛圍日漸濃厚。”玉樹州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副局長周長太說。

  去年,誌願者和公司員工都有了統一的綠色工作服。大家都說綠色是草原,是三江源的顏色,代表著清新、希望、自然、環保。這一抹亮麗(li) 的“綠色”活躍在江源大地,綠色的環保意識也播撒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