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三江溯源·見證國家公園的成長】瑪多:找回那片“星星海”

楊爍壁 賈豐豐 發布時間:2020-10-20 10:30: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地處三江源腹地。上世紀90年代末,因過度放牧、無序開采等原因,導致草場沙化、湖泊銳減、鼠害肆虐。

  2015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審議通過,我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正式啟動。通過重構環境治理體(ti) 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黃河源綠意重現。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地處三江源腹地。在這裏,萬(wan) 裏黃河開啟它的浩蕩征程。

  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實施,瑪多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重構環境治理體(ti) 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曾經因為(wei) 過度放牧、無序開采等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得到遏製,綠意開始重現黃河源頭。

  湖泊數量不斷回升,重現千湖美景

  從(cong) 瑪多縣城出發,往西南方向10多公裏,遍布著一望無際的湖泊和濕地。這片星羅棋布的湖泊,有一個(ge) 浪漫而迷人的名字“星星海”。

  有著“千湖之縣”美名的瑪多,幾十年前,曾經有一片巨大的“星星海”,最多時,擁有大小湖泊4000多個(ge)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當時人口不到一萬(wan) 的瑪多,牛羊激增到上百萬(wan) 頭,過度放牧等原因導致草場沙化、鼠害肆虐、湖泊銳減,最低穀時,瑪多的湖泊數量減少到了1800多個(ge) 。

  生態環境惡化,對於(yu) 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牧民曼尕來說,直接的後果就是離開家鄉(xiang) 。2002年冬天,曼尕不舍地離開草原,“那時候,草原成了黑土灘,別說放牛放羊,大風一吹,沙子迷得人眼都睜不開,不搬能有啥辦法?”

  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啟動,退牧還草、以草定畜、沙化治理、移民搬遷、工程滅鼠等環境治理措施同步展開,一場艱辛的探索在黃河源拉開帷幕。

  2015年,一期工程實施10年後,三江源各類草地產(chan) 草量提高了30%,百萬(wan) 畝(mu) 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增加到80%以上,三江源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yi) 立方米。2018年,瑪多湖泊數量創下曆史新高:5849個(ge) 。

  重構環境治理體(ti) 係,“一塊牌子管到底”

  鄂陵湖畔,碧水接天,飛鳥疾速掠過。

  驚豔與(yu) 震撼,是黃河源頭留給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但對於(yu)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馬貴來說,這樣的場景,實在是來之不易。

  2015年底,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這是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根據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組建,瑪多縣原林業(ye) 、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整合為(wei) 管委會(hui) 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同時將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機構,整合成管委會(hui) 下的資源環境執法局。

  “一塊牌子管到底。”親(qin) 曆了黃河源頭巨變的馬貴發出這樣的感歎。從(cong) 建設“天地空一體(ti) 化”的生態大數據中心,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馬貴擔起更多職責,比以前更忙碌了。

  治理黑土灘,播種草籽;搭起招鷹架,防止鼠害……為(wei) 了“複綠”黃河源頭,馬貴和同事們(men) 想了無數辦法。他帶記者來到一處草灘:大片沙地被石方格沙障劃分成若幹區域,石方格內(nei) ,人工補種的披堿草隨風搖曳。“看不出來吧?這裏以前都是寸草不生的沙土。”說著,他興(xing) 奮地搓了搓手,滿臉自豪。

  呈現共贏新局,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you) 良

  8月下旬,又到了搬往“冬窩子”的時節,曼尕一家正忙忙碌碌準備著。帳篷內(nei) ,妻子把分離好的牛奶做成酥油和曲拉,兒(er) 子兒(er) 媳收拾行李,曼尕則在兩(liang) 個(ge) 孫女的左右簇擁下,跟著一起學漢字。濃濃奶香中,歡笑陣陣。

  2015年,黃河源頭又見碧波蕩漾,曾經沙化的草原重現盎然生機,曼尕一家人又搬回了草原。

  如今,曼尕和當地許多牧民一樣,冬天住在縣城、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夏天回到故鄉(xiang) ,有序放牧牛羊。五年前,曼尕的兒(er) 子桑多傑當起了生態管護員,成為(wei) 這片土地的守護者。

  平均每天巡護十幾公裏、記錄野生動物活動軌跡、觀察生態資源保護情況,桑多傑每月有1800元的管護收入。“我們(men) 小組10個(ge) 人,每月巡護三次,垃圾清理、生態監測、輔助監督執法都是我們(men) 的工作內(nei) 容。”桑多傑騎在摩托車上,指著自己的紅袖章,很自豪,“雖然有點辛苦,但這些年來,草場更好、牛羊更壯,讓人高興(xing) 。”

  “目前,全縣有3000多名生態管護員,他們(men) 已成為(wei) 我們(men) 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瑪多縣委書(shu) 記何海燕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