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十年 茉莉花開情滿幸福高原
由江蘇援建的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級中學,2019年9月正式投用。 邵丹 攝
這位粉絲(si) 200多萬(wan) 的“網紅”,4年前還是牧羊人,在扶貧產(chan) 業(ye) 園實現了身份轉變。邵丹 攝
青海省海南州精準扶貧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園區內(nei) 模特們(men) 在展示民族服飾。 邵丹 攝
江蘇支教老師張仕友,自主報名來到這裏。 邵丹 攝
江蘇大學生援青項目組的部分成員。 邵丹 攝
由江蘇援建的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半年發電44.80億(yi) 千瓦時,成為(wei) 當地強有力的發展引擎。邵丹 攝
江蘇投入4700萬(wan) 元參與(yu) 援建的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 邵丹 攝
今年是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十周年。近期,新華日報記者來到青海,用紙筆和鏡頭記錄十年來“蘇青一家親(qin) ”美麗(li) 畫卷的具體(ti) 模樣。
援青十年,江蘇實施280多個(ge) 支援項目、163個(ge) 合作項目,且始終把援助重點放在民生領域,累計在醫衛領域投入援建資金2.82億(yi) 元,“331”傳(chuan) 幫帶模式的開展,為(wei) 青海當地培養(yang) 大量本土醫療衛生人才。藍天白雲(yun) 下,整齊排布的一座座藏式小院在海拔3000多米的興(xing) 海縣拔地而起。江蘇投入超4700萬(wan) 元參與(yu) 援建安多民俗文化村作為(wei) 示範性集中安置點,252戶牧民在這裏告別了以往不通水不通電的居住環境。
黑枸杞、犛牛肉幹、高原羊肚菌……青海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眾(zhong) 多,海南州精準扶貧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品、文旅產(chan) 品在此借助電商平台走出高原,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帶來增收新路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十年間,37批380多名江蘇特級、高級教師走進海南州,開展短期支教、教學輔導等工作,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也是堅持多年。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正如記者在青海看到的這句話一樣,當地群眾(zhong) 脫貧摘帽後的幸福生活畫卷,蘇青兩(liang) 地正攜手繪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江蘇對口援青10年繪出美麗畫卷 青海湖畔見證一家親
自2010年江蘇對口支援青海工作啟動實施以來,在蘇青兩地共同努力下,青海省海南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經濟社會發展釋放強勁動力,“蘇青一家親”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詳細] -
江蘇省第三批對口援青紀實:從長江之濱奔赴三江之源
江蘇省先後有35名援青幹部人才(其中輪換10人次)奔赴海南州。隨之而來的,還有江蘇對口支援海南州的9.17億元財政資金,以及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開展的113個援建項目。[詳細] -
江蘇援青解“生態題”:援“建”沙漠綠洲 幫“淨”地下水源
江蘇省在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設過程中,在幫助海南州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考題”前“作答”:援“建”沙漠綠洲,幫“淨”地下水源。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