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草原上的“牛博士”

發布時間:2020-11-23 10:03:00來源: 光明日報

  今年53歲的宋仁德在玉樹草原遠近聞名,被牧民群眾(zhong) 親(qin) 切地稱為(wei) “牛博士”。一是因為(wei) 他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僅(jin) 有的有著10年留學經曆的博士,二是因為(wei) 他是紮根玉樹34載研究犛牛的權威專(zhuan) 家。如今,在美麗(li) 的玉樹草原,因為(wei) 有了他,犛牛產(chan) 業(ye) 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

  牧民桑旦鬆說:“是‘牛博士’手把手教會(hui) 我如何種草補飼,如何引導反季節出欄,我家收入大幅提高。”

  牧民拉巴才仁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過去家裏300畝(mu) 草場養(yang) 80頭犛牛,每年隻有七八頭牛出欄,如今其中40畝(mu) 變成了種草基地,草量翻番。近幾年,在春季市場行情最好的時候出欄10頭左右犛牛,近3年年均純收入增加上萬(wan) 元。

  “我是土生土長的牧區人,對草原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非常想用自己的學識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宋仁德說。30多年來,宋仁德成功完成生態畜牧業(ye) 多項國家級重大課題,成功推廣犛牛高效養(yang) 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幫助牧民增產(chan) 又增收。他說,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牧民生活如意,把三江源最好的草地留給子孫後代。

  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犛牛頭數占到全國犛牛總數的35%,而玉樹的犛牛又占了青海犛牛總數的三分之一。1986年宋仁德從(cong) 青海畜牧獸(shou) 醫學院畢業(ye) 後,主動要求到青海最為(wei) 偏遠又艱苦的玉樹地區工作。當時,三江源頭核心區生態問題日益嚴(yan) 重,傳(chuan) 統畜牧業(ye) 舉(ju) 步維艱,牧民的牛羊越養(yang) 越多,出欄率卻越來越低。

  在最初的10年,他幾乎跑遍了玉樹的山山水水、草原牧場,采集草種、記錄數據、登記犛牛品種、收集牛糞樣品……他用心傾(qing) 聽牧民心聲,用腳步苦苦著力為(wei) 百姓和草原尋找一條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他先後完成了“中國青藏高原放牧犛牛硒營養(yang) 狀態的研究”“玉樹生態畜牧業(ye) 研究與(yu) 示範”等重點科研項目。

  他還選取犛牛體(ti) 係綜合試驗研發示範點,以減畜反而增收的事實來引導部分牧民改變傳(chuan) 統養(yang) 殖觀念,通過多年的調查、測定,成功申報了“玉樹犛牛”“紮什加羊”兩(liang) 個(ge) 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地方品種,並通過現場鑒定。“現在我場每年能提供1500頭優(you) 良的後備種公犛牛,幫助貧困牧戶增加了收入。沒有宋站長多年的努力,這些是不可能實現的。”因這些項目而受益的曲麻萊縣黃河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長諾巴仁青激動地說。

  “要想為(wei) 牧民服務,首先要知道牧民需要什麽(me) ,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無法理解牧民之所急。”宋仁德意識到,三江源生態畜牧業(ye) 要持續發展,一定要走“上聯專(zhuan) 家引技術,下達牧民見實效”的新路子。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1年,宋仁德被遴選為(wei) “十二五”期間國家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玉樹綜合試驗站站長。該體(ti) 係工作集動物疫病防控、畜牧技術研發推廣和產(chan) 業(ye) 化於(yu) 一體(ti) ,這給宋仁德直接服務牧民群眾(zhong) 搭建了絕佳的平台。

  當談及國家肉牛犛牛體(ti) 係對養(yang) 殖戶的幫助時,雜多縣莫雲(yun) 鄉(xiang) 巴陽村扶貧對象紮西才旦激動之情溢於(yu) 言表:“2014年冬天,玉樹下大雪,我的十幾頭牛餓死了,加上大兒(er) 子做生意虧(kui) 得厲害,也沒有錢買(mai) 太多的飼料,就想把牛全賣了。正在我左右為(wei) 難的時候,玉樹犛牛站及時提供補飼料技術,幫助我家渡過難關(guan) ,現在我家的犛牛生產(chan) 形勢喜人。”

  多年來,在宋仁德的帶領下,玉樹州創建了10多個(ge) 以高原犛牛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犛牛養(yang) 殖技術、補飼技術、繁殖技術為(wei) 核心的高原犛牛高效配套養(yang) 殖技術示範基地和上百個(ge) 示範戶,設置了劃區輪牧、放牧強度實驗圍欄,輻射帶動牧民萬(wan) 餘(yu) 戶。

  “牛羊是草原的希望,僅(jin) 靠苦幹很難有大的變化,科技服務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實現傳(chuan) 統畜牧業(ye) 轉型升級是必走的路。”宋仁德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牧民群眾(zhong) 富裕起來,同時,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好,留給子孫後代。”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