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爾木長江源村:走下雪山 牧人變市民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總麵積4.75萬(wan) 平方公裏,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完全處於(yu) 三江源地區,因長江的源頭之一沱沱河流經,這裏素有“長江源頭第一鎮”之稱。16年前,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號召,唐古拉山鎮上近五分之一的牧民放下牧鞭,賣掉牛羊,從(cong) 雪山來到城市,開啟了他們(men) 全新的生活。16年間,他們(men) 進了城、就了業(ye) 、脫了貧,每天都有著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如今長江源村正在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前進,實現著曆史性的跨越。
從(cong) 雪山到城市 隻為(wei) 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那年我52歲,是村裏第一個(ge) 搬下來的,就是為(wei) 了保護青山綠水的長江源!”2004年,響應國家號召、保護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態,老支書(shu) 更尕南傑和128戶407名牧民作別沱沱河、翻越昆侖(lun) 山,離開了這片世代養(yang) 育自己的草原,搬遷到420多公裏以外格爾木市南郊的移民新村——長江源村。
“人雖然在山下生活,心卻留在了山上。”這是當時搬遷後多數長江源村村民的心聲。16年間,放下牧鞭的牧民逐步從(cong) 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保護者與(yu) 紅利共享者,人與(yu) 自然在這裏和諧共生。
“我們(men) 村現在有172名草原生態管護員、33名濕地生態管護員,全麵管護這裏501.1萬(wan) 畝(mu) 禁牧區。”長江源村第一書(shu) 記李國林說,搬遷後的長江源村組建的生態管護員隊伍對草場進行全麵保護監管。
“山上草場麵積很大,一片連著一片,但每個(ge) 管護員對自己劃分的片區都很明確。現在巡護時,看到草越來越茂盛,垃圾越來越少,水量增加,湖泊增多,我心裏美滋滋的!”管護員嘎瑪曲卓說,過去在山上生活的時候,從(cong) 未想到自己的“家”可以這麽(me) 美。“以前山上的草總是不夠牛羊吃的,吃光一片地方就再換一個(ge) 地方,牛羊越放越遠,草原的環境也越來越差,多虧(kui) 了國家的政策,讓我們(men) 明白了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我們(men) 村裏每家都有一個(ge) 管護員,管護員除了按時上山巡邏外,還肩負起了宣傳(chuan) 生態保護的責任。”長江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才讓昂毛說,這麽(me) 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體(ti) 會(hui) 到當年禁牧移民的深遠意義(yi) ,回饋自然正在成為(wei) 自發的行動。用群眾(zhong) 樸實的話說,就是“生態就是民生,雪山就是美麗(li) ,藍天就是幸福”。
據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實施10年來,三江源各類草地產(chan) 草量提高30%,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yi) 立方米,相當於(yu) 560個(ge) 西湖。
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趙守元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我們(men) 生活在長江源頭,有義(yi) 務更有責任去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中華水塔’,為(wei) 下遊人民提供幹淨水源。”
從(cong) 牧人到市民 轉變中尋找幸福的方向
“搬下來那一年我剛30歲,以前在草原‘靠天吃飯’,一進城語言不通,技能不足,兩(liang) 眼一抓瞎,啥也不會(hui) 幹,記得當時最擔心的就是怎麽(me) 生活。”鬧布才仁下山沒多久,村裏組織的駕駛技能培訓讓他找到了改變自己和生活的方向,也讓他成為(wei) 村裏迅速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第一批致富“帶頭人”。如今,鬧布才仁創辦的崗尖藩巴有限公司生意紅紅火火。
曾經的牧民,在生態搬遷中變成了定居的城市居民,改變的不僅(jin) 是生活方式。在山下的16年時間裏,長江源村人的吃、穿、住、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真正地從(cong) “山裏人”變成了“城裏人”。
“政府組織的創業(ye) 知識培訓,我一場沒落。”搬遷時還是個(ge) 18歲小姑娘的三木吉,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強人”。她與(yu) 村裏姐妹們(men) 創辦的崗巴布合作社,業(ye) 務已經從(cong) 編織氆氌毯發展到製作藏靴、繪製唐卡,合作社營業(ye) 收入從(cong) 不到7萬(wan) 元躍至34萬(wan) 元。如今她正在籌備從(cong) 線下銷售轉戰電商平台。
“以前村裏的群眾(zhong) 都是從(cong) 事純牧業(ye) 生產(chan) ,沒有別的手藝,更別說做生意了,現在這些致富帶頭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著更多人去學習(xi) 手藝,自力更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學習(xi) 各項政策,並積極參與(yu) 進去。”才讓昂毛說。如今在長江源村,村民或經營農(nong) 畜產(chan) 品,或外出跑運輸,他們(men) 把產(chan) 業(ye) 延伸到城市,再把城市的經營理念帶回村裏。
“輸血”和“造血”是強化長江源村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方式,長江源村通過給村裏的富餘(yu) 勞動力提供創業(ye) 就業(ye) 平台,開展了雕刻、舞蹈、駕駛、烹飪等技術培訓,千方百計築起各種渠道,讓村民們(men) 掌握實際技能,闖出更為(wei) 廣闊的天地。
2017年,長江源村正式脫貧摘帽,全村也從(cong) 最初的128戶407人發展到245戶568人,現在,村裏每家每戶都開上了小車,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萬(wan) 元,比2004年搬遷時增長10多倍,是2015年的1.4倍。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率都達到100%。在黨(dang) 的惠民政策支持下,這個(ge) 寓意“來自長江源頭和飲水思源、不忘黨(dang) 的恩情”的移民新村,正依靠著黨(dang) 的好政策,通過勤勞的雙手,收獲著豐(feng) 收的喜悅……
從(cong) 馬背學校到現代化教室 樹立新一代成長的信心
“今天我以長江源而驕傲,明天長江源以我為(wei) 榮光。”13歲的昂文卓瑪和同學們(men) 一起對著鏡頭錄下了自己的畢業(ye) 誓言,在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上六年級的她是出生在山下的新一代長江源村人。
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就坐落長江源村正中央,前身是創辦於(yu) 1958年的唐古拉山鄉(xiang) 完全小學。2006年3月,按照國家三江源地區退牧還草的總體(ti) 部署和安排,學校搬到長江源村。
“一本書(shu) 和一根粉筆,就是曾經我在山上僅(jin) 能用到的教學工具,沒有電,學生要騎馬上學,老師語文、數學和藏文都得教,每當節假日,一些家離學校比較遠的學生都被老師們(men) 帶回自己家裏吃飯、睡覺和學習(xi) 。”50歲的索南群佩老師回憶著以往的點點滴滴。
從(cong) 最初的馬背學校、帳篷教室、遊牧教學到現在的現代化教室、信息化教學,曾經的木頭房、土坯房和磚瓦房到如今的教學樓、實驗樓和塑膠操場,近30年的教學生涯,索南群佩經曆了長江源村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活和教學環境,他說學校發展經曆了8個(ge) 階段,而讓他印象深刻的依然是冬天用牛糞也燒不熱的教室和一張張稚嫩可愛的笑臉。
“我是在這裏上的學,大學畢業(ye) 後又回到母校來當老師。”長江源民族學校教師索南吉是長江源村走出來的優(you) 秀教師。
“兒(er) 童節那天,我們(men) 籌辦了一個(ge) 帳篷美食節,讓從(cong) 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們(men) ,感受傳(chuan) 統的牧區生活。”索南吉說,多年來,學校不僅(jin) 開展雙語教學,還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優(you) 質教學資源,這些在教育上的巨大變化,也預示著現在的孩子們(men) 會(hui) 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現如今,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硬件設施已達到了省級標準化,學校師生齊聚在嶄新的教學樓,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本著以“德育為(wei) 首、教學為(wei) 主、能力為(wei) 重、幸福為(wei) 本”的教學宗旨,努力汲取著文化教育帶來的新時代精神力量。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長江源村的未來。山上的學生都進了現在的新學校,這是黨(dang) 和國家對我們(men) 無微不至的關(guan) 懷,讓這些孩子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先進的教育資源。”索南群佩老師感慨地說,對於(yu) 易地搬遷的牧民們(men) 來說,讓自己的下一代受教育、走出去,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就是最實際的脫貧,也是最大的願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長江源村,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前進
十幾年來,昔日的牧民住進城、就了業、脫了貧……大家的所想所盼,逐漸變成現實。撫今追昔,走過歲月的長河,如今,長江源村正在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前進,逐步實現曆史性的跨越。[詳細] -
長江源村人的兩個家和幸福夢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萬元,比2004年搬遷時增長10多倍,是2015年的1.4倍。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都達到100%。[詳細] -
長江源村裏的幸福生活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村,多年建設發展,村莊現在已成為現代化氣息濃鬱的高原新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