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桑老的“喜”和“憂”:守正創新,讓藏醫藥曆久彌新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醫醫院院長桑老(中)從(cong) 事藏醫藥38年,他近日接受記者專(zhuan) 訪,談及當下甘南藏醫藥發展,直言“喜憂參半”。受訪者供圖
“讓人高興(xing) 的是,藏醫藥日漸走出草原,被更多人所了解並為(wei) 他們(men) 解除病痛;但藏醫藥高層人才青黃不接,青藏高原藏藥材瀕危等短板也日益顯現。”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醫醫院院長桑老近日接受記者專(zhuan) 訪,談及當下甘南藏醫藥發展,直言“喜憂參半”。
近年來,夏河縣藏醫醫院在基礎設施、醫療服務、業(ye) 務拓展、人才梯隊、製度建設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展 攝
16歲學醫,入選甘南衛校首屆藏醫班
在農(nong) 牧區上學的桑老初中畢業(ye) 後,1979年,16歲的他考入甘南衛生學校。同年,學校開設首屆藏醫班,招錄10人,成績優(you) 異的他被選入。
圖為(wei) 藏族民眾(zhong) 正在窗口抓取藏藥。高展 攝
回憶起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甘南藏醫藥發展,桑老說,“那時藏醫多為(wei) 寺院‘曼巴紮倉(cang) ’(意為(wei) :醫學院)及民間流傳(chuan) ,醫術高明的醫生多為(wei) 寺院僧人和行走在草原上的赤腳醫生,正式納入國家正規教育體(ti) 係中的藏醫班,這在當時看來,是比較前衛的。”
起源於(yu) 青藏高原、距今已有3800多年曆史的藏醫藥學具有獨特的形成環境和特產(chan) 藥材,在實踐中得到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時至今日,藏醫學已發展成為(wei) 一套完整且科學的醫學體(ti) 係。
圖為(wei) 藏醫熏藥療法。高展 攝
首次係統推廣藏醫藥教學體(ti) 係,對於(yu) 甘南州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得知被選入藏醫班,醫生將成為(wei) 一輩子的職業(ye) ,桑老家人認為(wei) 是“無比光榮的事情”。“藏族人樂(le) 善好施,醫生是一個(ge) 能實實在在為(wei) 別人服務的職業(ye) ,是做好事、受人尊敬的行業(ye) 。”他說。
夏河縣藏醫醫院成立於(yu) 1979年1月,是繼西藏自治區藏醫院之後建立的全國第二所、甘肅省第一所公辦非營利性藏醫醫院。畢業(ye) 後的桑老被分配到該醫院工作,人生最美好的15年留在了這裏。
此後,甘南衛生學校啟動藏醫專(zhuan) 業(ye) 常態化招生,招收人數不斷增加至20人、40人,如今該校還升格為(wei) 甘肅中醫藥大學藏醫學院,招收藏醫大專(zhuan) 、本科生、碩士研究生。
1980年後,甘南州重視藏醫藥研究與(yu) 發展,成立甘南州藏醫藥研究所,各縣陸續籌建藏醫院。
創新傳(chuan) 承,從(cong) 事藏醫藥38年
在醫院工作期間,桑老“回爐深造”,1988年,考入西北民族大學醫療係醫療專(zhuan) 業(ye) 。
“80年代末,相對西醫來說,藏醫藥發展傳(chuan) 統且緩慢。”他說,通過研究、比較兩(liang) 個(ge) 醫學體(ti) 係,從(cong) 另一種視角來觀察藏醫藥的優(you) 劣,“藏醫雖是傳(chuan) 統醫學範疇,但還是有很多值得去深究的部分,甚至有些臨(lin) 床方麵的診治是西醫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藏醫人與(yu) 自然的‘整體(ti) 觀’和治療慢性疾病上,療效顯著。”
再次係統學習(xi) 西醫,讓桑老更加堅定“傳(chuan) 承藏醫藥”的初衷,並努力在蘭(lan) 州學習(xi) 漢語翻譯和寫(xie) 作,將更多藏醫藥知識介紹給身邊的朋友們(men) 。
2000年,桑老調入甘南州藏醫藥研究院,擔任該院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從(cong) 事藏醫藥古籍文獻的搶救整理、臨(lin) 床研究和翻譯工作,承擔多項關(guan) 於(yu) 藏醫藥的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對藏醫藥理論進行挖掘整理研究。
期間,他多次前往寺院、醫院,拜訪僧人、赤腳醫生、專(zhuan) 家,梳理藏醫藥的經典理論。他說,以往對於(yu) 藏醫藥的理論研究,都是刊發在藏文期刊上,翻譯後的藏醫藥著作也不少,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既學過藏醫又學過西醫的我,比較注重藏醫藥藏漢翻譯,努力寫(xie) 一些翻譯性的文章,雖然微不足道,但初衷是想讓更多人了解藏醫藥真實的一麵。”
2008年6月,傳(chuan) 統醫學“藏醫藥·甘南藏醫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讓藏醫藥揭開神秘麵紗,日漸走出草原。
守正創新,讓千年藏醫藥曆久彌新
注定了這輩子與(yu) 藏醫藥有著解不開的“情緣”。2015年底,桑老又回到了夢想開始的地方,成為(wei) 夏河縣藏醫院院長。近年來,該院在基礎設施、醫療服務、業(ye) 務拓展、人才梯隊、製度建設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醫院“質”和“量”的全麵提升。
11月中旬,記者走進煥然一新的藏醫醫院,門診樓一樓取藥室內(nei) 整齊排放著各種劑型的藏藥,等候取藥的藏族民眾(zhong) 在窗口排起了隊。該院現設有藏醫綜合內(nei) 科、藏醫藥浴科、藏醫外治科、藏藥製劑科和放射、心電圖、B超、檢驗等現代輔助診斷科室。
來自夏河縣科才鎮讚布寧村的74歲旦正吉躺在病床上休息,結束藥浴診療的她手撚著佛珠。一輩子都在吃藏藥的她告訴記者:“十幾天前腿摔傷(shang) 了,來醫院住了一周,恢複得很好了,以前看病都是要到很遠的地方去,現在醫院條件很好也方便。”
2018年,“藏醫藥浴法”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藏醫藥蜚聲海內(nei) 外。
“以前來看藏醫的,90%都是藏族人。現在前來就診的漢族、回族、蒙古族患者增多,尤其是每年夏季旅遊旺季,不少外國人也慕名前來。尤其是藥浴,一床難求。”看到藏藥能為(wei) 更多人解除痛苦,讓桑老很是“欣喜”。
但與(yu) 此同時,桑老又有所“憂”。他告訴記者,數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藏醫醫生在青藏高原上采集動植物等天然藥材,按古方製藥。青藏高原藏藥材生長周期長,隨著藏醫藥需求量不斷增加,不少珍貴的藏藥材瀕臨(lin) 滅絕。
每年6月中旬到7月底,當地進入藏藥采藥季,醫院都會(hui) 組織醫護人員采摘藥材。為(wei) 了采集到藥性高、品質好的藏藥材,他們(men) 常常先坐車,再徒步幾小時,一般都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餓了渴了就吃隨身攜帶的幹糧。
“以前去采藥,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就可以采集到很多藥材,但是現在一天都采集不到多少了,藏藥材資源保護迫在眉睫。”桑老說,生長在青藏高原上的藏藥材都有著兩(liang) 到三年的生長期,有的甚至更長。
還讓桑老感到“憂愁”的是,藏藥從(cong) 藥材到成品,需要經過清洗、晾曬、篩選、炮製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yan) 格的要求或標準。但如今市場上很多的藏藥生產(chan) 量很大,對於(yu) 其配方的藥材是否齊全、炮製是否規範有待商榷。
近年來,甘南州發布多項舉(ju) 措促進藏藥發展。尤其是突出藏藥材大品種培育,做優(you) 藏藥材種植產(chan) 業(ye) 。擴大成熟藥材品種的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加強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與(yu) 馴化等舉(ju) 措。
甘南州、縣兩(liang) 級藏醫院年診療人次從(cong) 2005年的16萬(wan) 人次,增加到目前近50萬(wan) 人次,藏醫藥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這讓桑老安心了許多。
對於(yu) 目前藏醫藥人才青黃不接、傳(chuan) 承發展不足,很多行之有效的藏醫藥療法和藥方瀕臨(lin) 滅絕,桑老建議,“守正創新,遵循古法,藏醫藥發展才能曆久彌新。”
“發展的根基是繼承。”桑老還認為(wei) ,藏醫藥和其它學科一樣,守住本源,才能體(ti) 現它存在的價(jia) 值。無論從(cong) 藏醫的診療,藏藥的品質、到藏醫人才培養(yang) ,都要以全麵、係統以繼承為(wei) 基礎;在創新方式上,推動藏醫藥科技創新,促進藏醫藥發展和現代醫學有機結合,讓更多民眾(zhong) 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更為(wei) 便捷、優(you) 質的醫療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世界海拔最高“藏醫館” 在長江源頭建成投運
“通過前期的試運營,唐古拉山鎮‘藏醫館’於11月22日正式投運,這兩天來看病的藏族民眾特別多。”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衛生院院長謝應泉24日對記者說。[詳細] -
甘肅省甘南州進入夏日采藥季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藥材分布範圍廣,蘊藏量大。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下旬,當地進入藏藥采藥季,夏河縣藏醫醫院都會組織醫護人員采摘藥材。[詳細] -
甘肅“醫生媽媽”:帶著孩子幫扶 高原普及科學喂養
將孩子轉學至高原地區的“醫生媽媽”、兩個月掌握基礎藏語的“眼鏡大夫”……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人民醫院,從省城來的健康扶貧幫扶隊伍,與高原地區醫院及患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