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誌願隊

發布時間:2020-12-04 09:15:00來源: 新華社

  高原冬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xiang) 境內(nei) ,遠處巍峨的雪山腳下,廣袤的草原早已褪去青色,許多綠色的身影活躍在草地上,一個(ge) 個(ge) 遺棄的塑料瓶、食品袋被他們(men) 撿起,寂靜的草原變得生動起來。

  33歲的江文朋措是綠色身影中的一個(ge) ,他是治多縣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員。2016年的一個(ge) 夏日,江文朋措和幾個(ge) 朋友到治多縣城周邊的草原遊玩時發現,飲料瓶、塑料袋之類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態環保協會(hui) 的誌願者在撿拾垃圾(6月15日攝)。新華社發

  “治多”藏語譯為(wei) 長江源頭,該縣素有“萬(wan) 裏長江第一縣”之稱,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公園和可可西裏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三重疊加”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當地群眾(zhong) 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隨之增多,然而許多人的環保理念還沒有跟上。

  “垃圾像是草原上的傷(shang) 痕一樣,看著很刺眼,讓人心裏很不舒服。”江文朋措說。

  回到家後,江文朋措和兩(liang) 個(ge) 朋友商量著成立了治多撿垃圾誌願隊,利用閑暇時間在縣城周圍撿拾垃圾。

  撿垃圾聽起來容易,堅持做下去卻很難。江文朋措說,泥裏有垃圾,要趴在地上挖,草地裏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摳。每次出去撿垃圾,一次能裝滿十幾個(ge) 編織袋,再用自家的小汽車運到縣城的垃圾處理廠。


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態環保協會(hui) 的誌願者在清理河道內(nei) 的垃圾(7月11日攝)。新華社發

  說起撿垃圾的辛苦,誌願者們(men) 都有故事——垃圾放時間久了惡臭難聞,有些誌願者撿著撿著突然開始嘔吐;汽車後備廂裝過垃圾之後,車裏的臭味過了一周都沒有散盡;還有人嘲笑他們(men) “累死累活不賺錢”。

  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捏著鼻子在堅持。

  一開始,跟他們(men) 撿拾垃圾的隻有附近幾個(ge) 牧民,耳濡目染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誌願隊。後來,機關(guan) 單位、學校、醫院、企業(ye) 的幹部職工也參與(yu) 進來。撿拾垃圾的隊伍裏不僅(jin) 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和孩子。撿垃圾的範圍也擴展到縣城周邊更遠的地方以及立新鄉(xiang) 、紮河鄉(xiang) 、多彩鄉(xiang) 等地。

  本著對草原的熱愛,大家不分你我,不計報酬,共同守護這片遼闊美麗(li) 的土地。

  如今,誌願隊的微信群裏已經吸納了80多人,治多縣紮河鄉(xiang) 治賽村的牧民索羅是其中的一名老隊員。

  “我家裏有一百頭牛,曾經有幾隻牛突然死了,牛的胃取出來劃開,裏麵是滿滿的塑料袋、紙盒。”索羅告訴記者。

  2016年的一天,當江文朋措和誌願者們(men) 來到索羅家附近的草場撿拾垃圾時,正在放牧的索羅被眼前的場景觸動。

  “看著他們(men) 一群人彎腰撿垃圾,我覺得這也是我應該做的。”索羅放下牧鞭,當即加入了誌願隊,一直堅持到今天。

  “垃圾少了,牛羊誤食垃圾死亡的事情越來越少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家園。”索羅從(cong) 生態改善中獲得了切實的利益。


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態環保協會(hui) 的誌願者在清理垃圾(7月11日攝)。新華社發

  “草場如果被破壞了,牛羊沒辦法生存,牧民沒辦法養(yang) 活自己,金山銀山就沒有了。”在牧區,牛羊養(yang) 殖一直是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也讓江文朋措牢記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樸素道理。

  江文朋措說,撿完垃圾後,他們(men) 經常在鄉(xiang) 鎮、村社、街道做環保宣講,而一袋袋垃圾就是鮮活的教材。環保知識還進了學校課堂,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樹立愛護家園、嗬護山水的理念。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治多縣域內(nei) 垃圾已經明顯減少,自覺撿拾垃圾、不亂(luan) 扔垃圾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的自覺行動。

  同時,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推進,也讓愛綠護綠、保護生態的理念走進人們(men) 心裏。

  如今,治多撿垃圾誌願隊成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的一個(ge) 協會(hui) ——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態環保協會(hui) ,大家有了統一的綠色會(hui) 服。

  每逢周末,綠色身影就活躍在草場河岸。綠色是草原的顏色,是三江源的顏色。江文朋措說,堅持不懈隻為(wei) 心中那片綠色,因為(wei) 家永遠在水草豐(feng) 茂的地方。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