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嗬護中華水塔 生態保護建設讓牧民受益

發布時間:2020-12-07 09:24:00來源: 人民日報

  翻越昆侖(lun) 山、重返唐古拉,見到眼前熟悉的草原,鬧布桑周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16年前,他和家人從(cong)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鎮搬遷到格爾木市南郊的移民新居長江源村。

  三江源地區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鬧布桑周有了一個(ge) 新身份:生態管護員。

  試點以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始終尊重牧民主體(ti) 地位,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製定了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管理辦法和績效考核實施細則。

  “保護唐古拉,是咱作為(wei) 草原兒(er) 女的一份責任,義(yi) 不容辭。”離開故土十幾年,鬧布桑周早已在城市站穩腳跟,住進寬敞明亮的房子,開上了越野車,但一聽到有生態管護員這個(ge) 崗位,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身份轉型,培訓先行。三江源國家公園專(zhuan) 門培養(yang) 了藏漢雙語的生態管護員師資隊伍,開展生態管護員全員培訓,提高生態管護員管護水平。

  辨識珍稀野生動物、學習(xi) 使用紅外相機……“出師”了的鬧布桑周,如今每個(ge) 月就要回一次唐古拉草原,每次在責任區巡護近一周,監測草地載畜量、監督草畜平衡執行情況、製止破壞生態的行為(wei) 、統計野生動植物種群狀況、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宣傳(chuan) ……“現在草原生態越來越好,我們(men) 更要用心去保護,不能讓它再次受傷(shang) 害。”鬧布桑周告訴記者,這些年國家很重視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明顯感覺“草原變得養(yang) 人了”。

  數據印證了鬧布桑周的直觀感受。2005年以來,國家先後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全麵實施沙化治理、退牧還草、移民搬遷等治理項目,成效顯著。經過5年試點,三江源草地整體(ti) 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製,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11%、30%以上,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yi) 立方米,相當於(yu) 560個(ge) 西湖。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有17211名像鬧布桑周一樣的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實現園區牧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全覆蓋,並組建了鄉(xiang) 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初步形成“點成線、網成麵”的管護體(ti) 係。

  生態好轉,牧民也從(cong) 中受益。據介紹,生態補助資金由省財政統籌安排,年補助資金達3.72億(yi) 元,戶均年增收2.16萬(wan) 元。

  三江源國家公園進一步拓展生態管護員發揮作用的機製,促進生態管護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融合。

  行走在黃河源頭鄂陵湖畔,生態管護員索索除了例行的生態監測,還經常向路過的牧民宣傳(chuan) 最新的脫貧政策,頗受牧民們(men) 的歡迎。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探索“生態管護+基層黨(dang) 建+精準脫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ti) 的生態管護模式,通過向生態管護員培訓相關(guan) 政策知識,使鄉(xiang) 鎮工作的基礎紮根在網格,有效解決(jue) 了鄉(xiang) 鎮編製少、人員服務半徑大、工作漏洞多等問題,把生態管護員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生態管護員機製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yu) 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也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wan) 成表示。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