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隻眼前的草場——青海省果洛州編織綠色發展之夢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nei) 的草場(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牧人跟著牛羊走,牛羊跟著水草走。”這是高原牧人信奉的法則。
33歲的索索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紮陵湖畔長大。從(cong) 記事起,索索的生活就沒有離開過草原和牛羊。
“現在草長得和羊腿一樣高,從(cong) 草原上消失的那些動物又回來了。”索索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
防治沙漠化麵積95.71萬(wan) 畝(mu) ,治理黑土灘315.11萬(wan) 畝(mu) ,境內(nei) 黃河、長江流域水質斷麵均達到國家標準……這是果洛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態成績單。
生活不隻眼前的這片草場——成績單背後,是雪域果洛草原牧民群眾(zhong) 與(yu) 幹部的選擇與(yu) 堅守,更是要把綠色的夢編織在江源大地上。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nei) 的阿尼瑪卿雪山(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放下牧鞭
地處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雪山巍峨,草原連綿,氣候惡劣,高寒缺氧,這是果洛州的自然條件。果洛州瑪多縣地處黃河源頭,素有“千湖之縣”美譽,平均海拔4200米,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核心保育區之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瑪多人均牲畜擁有量較高,然而由於(yu) 長期放牧超載,草原開始退化,氣候也變得惡劣,連年幹旱、狂風大作。當地牧民群眾(zhong) 不得不吞下過度放牧帶來的生態惡果,索索家的犛牛數量減少了一半,經濟收入也隨之降低。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開始後,核心保育區內(nei) 禁牧。索索放下牧鞭,成為(wei) 一名生態管護員,負責撿拾垃圾、保護草場。一件熒光色背心、一個(ge) 紅袖章,讓索索從(cong) “草原的人”變成“國家的人”。
這個(ge) 新身份不僅(jin) 讓他每月拿到1800元工資,每個(ge) 月至少20天的巡護,也讓索索對再熟悉不過的草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草原上的草長高了,消失的動物回來了。索索說,牧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主動減少牲畜量,圍欄封育草場,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wei) 綠水青山出一份力。
索索親(qin) 身經曆了家鄉(xiang) 因過度放牧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也見證著邁入“國家公園”時代後生態環境重獲新生的蛻變。
和索索有著相同選擇的牧民不在少數。在瑪多縣,生態管護員共有3042名,是當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
如今,瑪多縣草地退化趨勢得到遏製,退化草地恢複麵積5.16萬(wan) 公頃,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境內(nei) 的黃河(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種下綠色
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州達日縣處於(yu)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nei) ,2227萬(wan) 畝(mu) 的草場麵積占到全縣土地總麵積的95%,這片大草原是黃河源頭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
達日縣是果洛州黑土灘麵積占比最高的縣。黑土灘被稱為(wei) “草原之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災害。
自成為(wei) 草原站站長那一刻起,老黨(dang) 員羅日蓋就狠下決(jue) 心:“脫掉幾層皮,也要把黑土灘變回綠草原。”
黑土灘複綠,關(guan) 鍵在於(yu) 選擇草籽,合理養(yang) 護。過去用的草籽主要是垂穗披堿草,種下去幾個(ge) 月,依舊光禿禿。“跑斷這雙腿,也要找到好草籽。”羅日蓋一種種試、一季季種、一次次測。
每撒下一粒草籽,都是挑戰黑土灘的戰書(shu) 。每治理一片黑土灘,都在靠近綠水青山的夢想。
40年來,羅日蓋走遍了達日縣9鄉(xiang) 1鎮33個(ge) 行政村的溝溝壑壑,哪座山上住著幾戶人家,哪條溝裏有多少黑土灘,誰家的草場需要種草,他心裏有一本賬。
索南昂毛和羅日蓋共事7年,下鄉(xiang) 從(cong) 不帶地圖,不開導航,“因為(wei) 羅站長能精準知道每家牧戶住在哪條溝,他是草原上的‘活地圖’”。
40年來,羅日蓋在達日縣人工種草250多萬(wan) 畝(mu) ,探索出治理黑土灘的種草方法。昔日牲畜絕跡的129萬(wan) 多畝(mu) 黑土灘,如今變成了牛羊遍地的綠草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要守在草原上,讓更多黑土灘變成保護生態的綠草原、牧民致富的金草原。”羅日蓋說。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nei) 一處河流(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留下希望
每當看到家門前一株株倔強生長的牧草,44歲的草原管護員多智就覺得心裏既踏實又愜意。
“草原並非一直這樣美麗(li) ,十多年前,我家的草場突然‘生病’了,光禿禿一大片,幾乎寸草不生,牛羊沒有吃的。”多智回憶說。
多智是達日縣窩賽鄉(xiang) 直卻村的牧民。由於(yu) 黑土灘擴散導致草場退化,他不得不賣掉家裏的牛羊,背井離鄉(xiang) ,靠打零工過活,“誰願意離開世代生活的草原呀,還不是被逼得沒辦法!”
為(wei) 了讓草原恢複,從(cong) 2019年起,果洛州率先在青海實行“草長製”,建立了草原管護網格化和管護隊伍組織化製度,把草場承包、草原生態保護修複納入管護體(ti) 係,維護和促進草原生態係統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同時花大力氣治理黑土灘。
多智重新回到治理恢複後水草豐(feng) 茂的家鄉(xiang) 。“草長製”讓他多了一個(ge) 身份——草原管護員。這不僅(jin) 讓多智一家有了穩定收入,而且讓他更有底氣去保護這片賴以生存的家園。
“以前大家隻顧著養(yang) 更多的牛羊,現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護家鄉(xiang) 的草場,為(wei) 明天留下希望。”多智說,草原的“病”好了,他打算適當地多養(yang) 幾頭牛,一邊放牧一邊保護好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久治縣生態畜牧業發展帶動牧民增收
近年來,久治縣通過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犛牛產業振興發展等政策實施,且生態畜牧業發展共投入8000餘萬元,共組建股份製生態畜牧業合作社11家,使當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漸入佳境。[詳細] -
【探尋黃河之美】黃河源頭:地綠、水藍、人增收
2005年,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製試點拉開帷幕。瑪多縣也從2003年開始實施大規模退牧還草及生態移民工程,開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詳細] -
黑土灘變身飼草地 美了草原富了民——青海省果洛州黑土灘治理采訪見聞
“有了飼草種植基地,畜牧業冬季補飼和預防雪災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多布旦說,如今,格多村生態環境越來越美,牧民的日子越過越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