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高原 譜一曲“綠富美”之歌
色達縣生態脆弱區治理後期管護。(色達縣林草局供圖)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南緣,這裏高山林立、峽穀縱橫。在甘孜州中北部,有一對生態基礎類似的“兄弟”——爐霍縣和色達縣,兩(liang) 縣同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yang) 地。
同時,兩(liang) 縣又是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的核心地帶。受全球氣候變化、森林資源過度采伐、草原超載放牧、鼠害加劇等自然和人為(wei) 因素影響,林草植被遭到破壞,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濕地萎縮、水土流失加劇等生態問題日益嚴(yan) 峻,一度對當地社會(hui) 經濟發展造成嚴(yan) 重製約。
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在省、州及相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兩(liang) 縣積極行動起來,因地製宜、持續深入開展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尤其是2017年以來,兩(liang) 縣緊緊抓住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機遇,成立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承接項目,走出了一條生態治理和脫貧增收的雙贏之路。
用花草樹木“扮靚”昔日荒坡荒地,讓甘孜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爐霍縣和色達縣,正一步一個(ge) 腳印、踏踏實實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用力,在高原藏鄉(xiang) 譜寫(xie) 一曲“綠富美”的壯麗(li) 之歌!
植綠
在生態脆弱區廣種雲(yun) 杉杏樹,昔日荒山變身“綠色海洋”
深秋,走進爐霍縣占地47.55萬(wan) 畝(mu) 的卡莎湖自然保護區,好一幅生機盎然的自然圖景——陽光下,數不清的野鴨、水鳥在波光粼粼的湖麵遊來遊去、悠閑覓食,成群結隊的魚兒(er) 在清澈的湖水中上躥下跳,歡快嬉戲。
“將來會(hui) 有更多的野生動物在這裏繁衍生息、嬉戲玩耍。”站在湖邊,爐霍縣林草局技術員姚闖做出這樣的判斷,依據就在湖邊的荒坡上。放眼望去,過去兩(liang) 年種下的1000多畝(mu) 雲(yun) 杉一片蔥翠。“這些雲(yun) 杉將對湖周邊水土起到穩固保持作用。”
幾年前,當卡莎湖片區還未被列為(wei) 自然保護區時,湖周邊區域由於(yu) 自然原因和人為(wei) 活動影響,出現了明顯的濕地退化跡象。“以前水要淹到寨子那邊,動物鳥兒(er) 比現在多多了。”附近一位村民回憶。
全力遏製卡莎湖濕地退化,2018年至2019年,爐霍縣依托實施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在卡莎湖周邊荒地種下成片雲(yun) 杉,將整個(ge) 湖區保護起來,形成了如今的“森林湖”景觀。“規劃已經做好了,明年湖周邊所有宜林區域都將種上雲(yun) 杉!”姚闖說。
爐霍縣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極寒、幹燥的氣候讓這裏的樹木難以生長。而從(cong) 青海同緯度、同海拔區域引進的這種雲(yun) 杉,則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通過廣泛種植雲(yun) 杉等耐寒、耐幹植物,近年來,爐霍縣深入實施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成效初顯:2017年新建護岸林帶1000餘(yu) 畝(mu) ,治理中度沙化土地14000畝(mu) ,生態產(chan) 業(ye) 培育新建俄色茶種植基地2200餘(yu) 畝(mu) ;2019年濕地周邊植被恢複1700餘(yu) 畝(mu) ,宜林荒山造林8300餘(yu) 畝(mu) ,昔日荒坡變身“綠色海洋”。
類似的轉變也在色達縣發生。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造林禁區”的色達縣,每年11月至次年三四月處於(yu) 冰霜期,有的年份5月仍在下雪。加之近年來,部分地區受過度放牧等人為(wei) 活動及嚴(yan) 重鼠害影響,荒漠化突出。“曾經冬季風大時,走在路上都能感受到風中有沙粒。”色達縣林草局副局長楊小鴻回憶。
如今,在色達縣亞(ya) 龍鄉(xiang) 紮窮村,2018年栽種的1050畝(mu) 雲(yun) 杉長勢良好,像是給整片山林鋪上了綠色的毛毯,45000株雲(yun) 杉成活率達到95%。
“過去,這片山林就像對麵的黑土灘地。”指著對麵光禿禿的陽坡(陽坡由於(yu) 過度光照,屬於(yu) 非宜林區),色達縣林草局技術員赤橙說,土壤表層脫離後,露出下麵的黑土,是沙化嚴(yan) 重的一種表現。
近年來,色達縣采取林草結合、綜合治理等措施,全力推進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重點工程項目,在沙化土地整治、防風林帶建設、植被恢複以及天然草原改良等方麵,累計完成治理麵積25.6萬(wan) 畝(mu) 。
特別是連續3年實施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土地沙化趨勢得到有效遏製,植被恢複逐年向好,並在縣城至洛若段初步形成了森林植被帶。今年2月,色達縣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為(wei) 全國生態綜合補償(chang) 試點縣。
“經過兩(liang) 個(ge) 寒冬,它們(men) 已經成活了!”指著紮窮村的這片雲(yun) 杉,赤橙說,為(wei) 了防止牲畜、人類進入項目實施區域破壞雲(yun) 杉,區域周邊安裝了防護欄。“三分建,七分管,色達縣采取圍欄封育、補植補播、鼠蟲害防控、人工管護等措施,確保了工程建設成效。”
色達縣沙化治理成效顯著。(色達縣林草局供圖)
富綠
組建造林專(zhuan) 合社承接項目,保護生態的同時促進脫貧增收
風雪將至,色達縣亞(ya) 龍鄉(xiang) 紮窮村防風林進入養(yang) 護關(guan) 鍵期。這幾天,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意勒,每天都在防護林周邊轉,查看有沒有人和動物進入破壞植被,以及有沒有蟲害、缺水等現象。
作為(wei) 色塘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的成員之一,意勒和專(zhuan) 合社其他幾位貧困戶擔任這片防風林的日常巡護工作,並獲得相應酬勞。
依托草原治理、植樹造林等項目的推進,色達縣從(cong) 2018年起陸續分片區組建了5個(ge) 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通過分級管理、分級培訓,吸納470多人加入到生態建設的隊伍中,其中大部分社員是貧困戶。
“村民完成植樹任務後,一天勞務收入保底有200元。”色塘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聯係人張強說,項目由村民完成,專(zhuan) 合社采取項目總承包和計件管理辦法,務工收益全部歸村民。如此一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一心一意投入到造林工程上,就地轉變為(wei) “生態工人”。
3年來,色達縣5個(ge) 專(zhuan) 合社共承建項目11個(ge) ,完成投資8574萬(wan) 元,完成治理麵積23.51萬(wan) 畝(mu) 。2018年,4個(ge) 專(zhuan) 合社共340名群眾(zhong) 參與(yu) ,勞務收入746.7萬(wan) 元,人均實現增收2.19萬(wan) 元。
以造林專(zhuan) 合社帶動脫貧增收,爐霍縣也從(cong) 中獲益良多。
“過去這片山白天曬太陽、晚上曬月亮,沒有經濟效益。”在爐霍縣斯木鎮俄米村成片的杏樹林裏,斯木俄米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負責人蘇蘭(lan) 章頗為(wei) 感歎,如今,兩(liang) 年前種下的杏樹比人還高,不僅(jin) 是風景,也帶來“錢景”。
爐霍縣以國道350沿線布點,利用荒山荒坡、田邊地角,實施蝦拉沱片區及新都鎮人工造林(杏花村)項目,通過議標形式確定各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中標,讓群眾(zhong) 參與(yu) 造林、管護等各個(ge) 環節,項目覆蓋2鎮1鄉(xiang) 15個(ge) 村794戶3760人,其中貧困戶168戶708人,為(wei) 項目區農(nong) 牧民增加勞務收入約260萬(wan) 元,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人均增收690餘(yu) 元。
“杏花村項目實施期1年,管護期兩(liang) 年。”爐霍縣國有林保護管理局局長陳麗(li) 說,項目後期撫育管護優(you) 先安排貧困戶和貧困群眾(zhong) 。兩(liang) 三年後將大量掛果,打造杏仁藥用及食用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業(ye) 。
不止“杏花村”,近年來,爐霍縣通過實施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為(wei) 農(nong) 牧民提供22.88萬(wan) 個(ge) 勞務用工,支付勞務報酬2288萬(wan) 元。
推動專(zhuan) 合社順利施工,除了資金投入外,科技扶持也很重要。
在新都鎮陽山造林過程中,爐霍縣首次采用引水、築池、排網灌水的方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涉及種植的杏樹2000畝(mu) 14.8萬(wan) 株。甘孜州林草局還派出技術人員,對爐霍縣林業(ye) 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涉及打點、整地、施肥、下苗、栽植各個(ge) 環節。
針對氣候條件惡劣、土壤肥力弱等特點,色達縣林草局技術人員反複研究、試種牧草,為(wei) 每一塊退化草原製定專(zhuan) 屬治理方案,根據草原退化的程度,以燕麥、老芒麥、披堿草按一定比例混合,進行補播。
同時,色達縣還加大鼠患治理力度,實現了綠色、高效生態修複。以亞(ya) 龍鄉(xiang) 下邱果村為(wei) 例,2018年至2019年種下的4萬(wan) 多畝(mu) 草地,經3-5年後可進行輪牧。
爐霍縣林草局技術人員檢查杏樹病蟲害情況。(爐霍縣林草局供圖)
拓綠
持續鞏固生態治理成果,讓綠色鋪滿高原大地
“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爐霍縣林草局局長多吉說,通過3年來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實施,爐霍縣鮮水河流域和卡莎湖濕地修複與(yu) 保護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但據調查,全縣仍有3.6萬(wan) 畝(mu) 的低產(chan) 低效林,生態治理仍任重道遠。
對此,爐霍縣將繼續加大投入,積極統籌推進人工造林、生態治理、沙化治理、濕地修複等林草生態修複工程,因地製宜推動低產(chan) 低效林改造,加強監管,鞏固治理成效。具體(ti) 包括四項重點:大力實施營林綠化工程,加快脆弱地區生態治理,大力推進林業(ye) 生態和產(chan) 業(ye) 扶貧,加快項目落地落實。
今年,爐霍縣將繼續實施以卡莎湖濕地修複與(yu) 保護區域的綜合治理,以鮮水河流域為(wei) 區域的綜合治理。同時,持續推進以縣城為(wei) 中心的植被恢複,建設爐霍縣森林城市。“目前,我們(men) 已完成地塊的初步選定,計劃恢複植被8000餘(yu) 畝(mu) ,修複卡莎湖濕地1000餘(yu) 畝(mu) ,正在進行設計招標工作,計劃明年3月進場施工。”多吉說。
在色達縣林草局局長降擁彭措看來,該縣生態修複治理工作形勢依然嚴(yan) 峻。“色達縣草原麵積達1300餘(yu) 萬(wan) 畝(mu) ,目前我們(men) 的治理區域隻能算是冰山一角。”未來,色達縣一方麵將對現有的治理成果進行鞏固提升,另一方麵將積極爭(zheng) 取相關(guan) 項目,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因地製宜治理更大區域。
按照計劃,色達縣明年將在霍西鄉(xiang) 建設一個(ge) 占地26畝(mu) 的育苗基地,可為(wei) 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等生態治理項目提供種苗,以降低項目實施成本。同時,色達縣還將進一步加強與(yu) 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部門的聯係,凝聚合力,不斷把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工作引向深入。
爐霍縣、色達縣近年的奮進與(yu) 轉變,是整個(ge) 甘孜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縮影。由於(yu) 地形地貌複雜、自然災害頻發,加之生態治理起步晚、底子薄、欠賬多,很長一段時間裏,甘孜州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麵麵臨(lin) 諸多難題。
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十三五”以來,甘孜州以“大規模綠化全川·甘孜行動”為(wei) 統攬,大力實施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努力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ti) 生態格局,積極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十三五”期間,甘孜州總投入超60億(yi) 元,圍繞草原治理、植樹造林、濕地修複,推動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及“河變湖”濕地工程。全州退化草原麵積減少592萬(wan) 畝(mu) 、累計完成中央造林補貼20.38萬(wan) 畝(mu) 、保護濕地麵積1091.4萬(wan) 畝(mu) ,為(wei) 全州的經濟建設、社會(hui) 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8年以來,全州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152個(ge) ,共吸納6739名群眾(zhong) 加入專(zhuan) 合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社員5536名。通過綠化造林等工程建設向造林專(zhuan) 合社傾(qing) 斜,2018年至2019年全州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合社參與(yu) 實施林草工程項目105項(個(ge) ),累計承接造林任務31.95萬(wan) 畝(mu) ,累計獲得勞務收入4386.27萬(wan) 元,人均獲得勞務收入達7923元。
朝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目標,甘孜正闊步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生態打底 四川甘孜綠色產業有“錢途”
“蘋果還未成熟,訂單早已排滿。”5月27日,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現代農業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園,徳園經濟林果種植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周軍說。[詳細] -
四川省道孚縣:高原“藍”和生態“綠”結伴同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道孚縣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發展戰略,讓5.8萬各族兒女享受實實在在的“綠色紅利”,道孚縣正以最美的生態底色,全力構築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詳細] -
四川省甘孜州綠色發展顯成效 嶄獲多個全國全省之“最”
1月7日,四川省甘孜州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康定召開,記者從該州政府工作報告中了解到,去年,甘孜州堅持綠色發展,產業富民取得重大成效,嶄獲多個全國全省之“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