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 多物種數量明顯增加
圖為(wei) 在青海湖的越冬水鳥。李江寧 攝
30日,記者從(cong)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日前,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開展冬季巡護巡查和越冬水鳥、普氏原羚交配前期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青海湖區域內(nei)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多種越冬水鳥及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均呈增長趨勢。
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的青海湖是國際重要濕地、中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是世界高原內(nei) 陸湖泊濕地類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鳥的重要繁殖地和遷徙通道的中轉站,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和水汽循環通道,是維係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ti) ,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
據介紹,在巡護巡查期間,對水鳥樣點的監測中,共記錄到越冬水鳥赤麻鴨、綠頭鴨、普通秋沙鴨、大天鵝4種1800餘(yu) 隻,主要集中分布於(yu) 青海西寧湟中區泉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切吉河口、江西溝等未上凍水域,其中在泉灣、切吉河口監測到大天鵝200餘(yu) 隻。通過數據對比,近三年大天鵝在青海湖畔越冬的種群數量穩定在200-400隻之間。
圖為(wei) 普氏原羚。李江寧 攝
據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魏啟超介紹,12月正值普氏原羚交配前期,此次對15個(ge) 普氏原羚樣區進行監測,共監測到普氏原羚3000餘(yu) 隻,較去年數量增加700餘(yu) 隻。普氏原羚是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少的物種,也是中國甚至世界上有蹄動物中處於(yu) 最瀕危的物種。
另據中新網記者了解,經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an) 研究所監測,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10.04萬(wan) 噸,較上年增加0.74萬(wan) 噸,增長7.9%,較保護初期增長了38倍。
目前,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濕地麵積持續增加,水體(ti) 自淨能力明顯提高,青海湖裸鯉種群資源進入恢複期,“以魚淨水、以魚養(yang) 水、以魚抑藻、以魚控草”生命共同體(ti) 已初步形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進入封凍期 前期氣溫高致封凍期推遲
青海省氣象局28日對外表示,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青海湖進入封凍期,與近十年相比,青海湖前期氣溫高導致封凍期推遲11日。[詳細] -
這片叫海的湖,每年有10萬餘隻鳥類遷徙停留
每年途經青海湖遷徙停留的鳥類達10萬餘隻,包括大天鵝與黑頸鶴等珍稀鳥類。[詳細] -
青海湖流域十二年治理成效顯著 生態環境呈持續良性循環趨勢
2008年青海省啟動實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通過十二年的治理,目前規劃建設內容已基本完成,成效顯著,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呈現持續良性循環的發展趨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