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叫海的湖,每年有10萬餘隻鳥類遷徙停留
清晨6點,一道泛著紅暈的光,從(cong) 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的湖麵慢慢躍出。水天相接的湖麵逐漸明亮,遠處的雲(yun) 朵微染色彩,細細粼粼的波紋,層疊在旖旎的晨曦中。
此時的青海湖畔,遊客們(men) 正沿著湖岸線,尋找拍攝日出的最佳地點。隨著湖麵的波浪起伏,赤麻鴨、棕頭鷗等鳥類在半空中不停地翱翔、歡叫。大塊的色彩構成了線條簡潔又優(you) 美的圖案,成為(wei) 無數攝影師與(yu) 油畫家的素材。
這片叫海的湖,是中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是維係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ti) 。從(cong) 水位持續下降到16年連漲,青海湖生態變遷之路,見證青藏高原生態改善和中國政府踐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決(jue) 心。
青海湖風景如畫(9月23日攝) 王豔 攝
10萬(wan) 隻鳥類在此遷徙停留
青海湖橫跨青海省海南和海北兩(liang) 個(ge) 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世界第二大鹹水湖,這裏成為(wei) 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每天早晨7點,乘坐約2小時的監測船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孫建青和同事爬上青海湖湖心的海心山,監測島上植被生長情況。“今年雨量充沛,優(you) 勢草種產(chan) 量增加,我們(men) 的保護工作也更有幹勁。”孫建青說。
受氣候、人為(wei) 活動等影響,青海湖生態曾出現嚴(yan) 重退化,水位持續下降,麵積持續縮小。遙感監測數據顯示,2002年4月青海湖水體(ti) 麵積僅(jin) 4183.75平方公裏。
2008年,青海省啟動實施為(wei) 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綜合治理規劃》,項目總投資15.67億(yi) 元,範圍涉及剛察縣、海晏縣、共和縣等縣域以及國有農(nong) 牧場。
近年來,生態保護成效顯著。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石明明說,2005年以來青海湖麵積呈增長趨勢,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複至20世紀60年代初水平,水體(ti) 麵積達4549.38平方公裏。
至2018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完成濕地生態修複治理麵積1.2萬(wan) 畝(mu) ,實施休牧、禁牧、輪牧47萬(wan) 畝(mu) 。實施生態效益補償(chang) 項目,恢複與(yu) 修複鳥類棲息地生態環境,改善黑頸鶴營巢區,青海湖區域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加到目前的225種。
“如今,青海湖已成為(wei) 中亞(ya) —印度、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國際水鳥遷徙的重要節點,也是青藏高原水鳥重要越冬地,不斷轉好的生態讓眾(zhong) 多候鳥在青海湖築巢安家。”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說,每年途經青海湖遷徙停留的鳥類達10萬(wan) 餘(yu) 隻,包括大天鵝與(yu) 黑頸鶴等珍稀鳥類。
每年6月到7月中下旬,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馬河等迎來河水暴漲期,湖中精靈裸鯉逆流而上,開始洄遊之旅。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說,曾經大麵積捕撈使裸鯉資源不斷減少,1982年起政府對青海湖裸鯉限製捕撈,2000年起政府宣布封湖育魚,對裸鯉實行零捕撈。
20世紀90年代末起,青海省對裸鯉進行人工增殖放流。目前,已陸續向青海湖投放人工繁育的裸鯉魚苗1.3億(yi) 多尾,2019年底裸鯉資源蘊藏量達9.3萬(wan) 噸,比曆史最低值2002年的2592噸增長30多倍。
“青海湖水—鳥—魚生態係統共同構成青海湖獨特的生物多樣性,這片湖泊已成為(wei) 特有物種分布區的交匯處,成為(wei)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說。
普氏原羚家族逐漸壯大
與(yu) 馬路對岸熱鬧的景區形成鮮明對比,位於(yu) 青海湖南岸江西溝農(nong) 場內(nei) 的普氏原羚保護站異常安靜。
秋風吹過,半米高的牧草輕輕搖曳,生性膽小的小羊在草叢(cong) 間嬉戲奔跑。“依依,東(dong) 東(dong) 。”隨著吳永林的呼喚聲,幾隻普氏原羚向他跑來並圍著他跳躍,十分親(qin) 昵。多年的陪伴養(yang) 護,讓這些珍稀野生動物與(yu) 他沒有距離感。
57歲的吳永林,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青海湖南岸保護站站長,2003年起他隻做一件事——參與(yu) 普氏原羚監測、救護以及人工馴養(yang) 繁殖。
1875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首次在內(nei) 蒙古采集到普氏原羚標本並運回聖彼得堡,普氏原羚由此得名。曆史上,我國的普氏原羚曾分布於(yu) 內(nei) 蒙古、甘肅和青海等地,如今這一高原精靈成為(wei) 青海湖特有物種和旗艦物種,得到係統保護。今日,青海湖畔普氏原羚共有14個(ge) 野外種群,數量從(cong) 1994年的300餘(yu) 隻增加到現在的2700餘(yu) 隻。
中科院等機構的研究顯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區尤為(wei) 顯著,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推斷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幹向暖濕轉型。牧民的草場和房屋也因此受到影響,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石乃亥鎮就在青海湖畔,全鎮共有2250戶7400多人。
石乃亥鎮鎮長紮西說,由於(yu) 水位升高,目前已有5戶牧民房子被淹,8.1萬(wan) 畝(mu) 草場成為(wei) 濕地。目前政府已按1畝(mu) 地8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去年該鎮316戶牧民從(cong) 保護區搬至生態移民安置區。
“以前保護站在青海湖北岸,由於(yu) 水位不斷上漲,2017年我們(men) 對原有的28隻小羊遷地保護。”吳永林說,現在的小羊逐漸適應新環境,今年7月10日到8月5日有15隻普氏原羚出生,小羊家族正在逐漸壯大。
讓“高原藍寶石”成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愁
在青海湖南岸,藏族牧民萬(wan) 瑪東(dong) 主經營著一家農(nong) 家樂(le) ,共有27間客房,每年7~9月來他這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2019年全年收入近20萬(wan) 元。
近日,隨著旅遊領域複工複產(chan) 部署,跨省旅遊有序恢複,青海湖旅遊再次升溫。8月初,記者在青海湖共和、剛察等縣看到,不少自駕遊客來到高原一睹青海湖的壯美,高峰期青海湖二郎劍景區遊客人次單日超過1萬(wan)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介紹,2019年青海湖遊客人次達442萬(wan) ,旅遊收入為(wei) 2.65億(yi) 元。
作為(wei) 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地政府始終在青海湖的保護和發展中尋找平衡。
2017年,青海湖鳥島景點關(guan) 閉,隻保留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鳥監測設施。在另一個(ge) 被關(guan) 閉的景區沙島,景區內(nei) 棧道、觀景平台等46處旅遊設施被全部拆除,景區內(nei) 的沙灘摩托、滑沙等項目已被禁止,現在沙山上已長出綠色植被。
“從(cong) 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到大片鳥類在鳥島築巢繁殖,青海湖鳥島恢複了它最初美麗(li) 的模樣。”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楊濤說。
今年初,青海省政府部門印發《青海省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方案》和《青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提出規劃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
青海省政府副秘書(shu) 長馮(feng) 誌剛說,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重要名片,是國家公園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省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將以國家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努力推動青海湖生態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何玉邦說,國家公園建設是美麗(li) 中國皇冠上的明珠,希望未來的青海湖實現生態係統的完整保護,規劃不留敗筆,保護不留死角,更好履行自然科普宣教功能,讓“高原藍寶石”青海湖成為(wei) 高原人民的美麗(li) 鄉(xiang) 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水鳥達16.2萬餘隻
10月22日至27日,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開展入冬野生水鳥巡護監測工作,共監測到水鳥32種16.2萬餘隻,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6%。[詳細] -
跨越近半世紀的生命救護:青海湖重現“魚鳥歡躍水清草綠”
題:跨越近半世紀的生命救護:青海湖重現“魚鳥歡躍水清草綠”為了救護和恢複青海湖裸鯉資源,修複青海湖複合生態功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青海省政府先後5次實施封湖育魚工作。[詳細] -
青海湖鳥島的守護者:從打鳥到護鳥
近幾年青海湖水麵上漲,濕地麵積擴大,雖淹沒了許多處鳥的棲息地,但鳥類數量基本在增長,蛋島去年有2500隻斑頭雁,今年增加至4000隻,布哈河內的沙洲上也有上千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