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他把80萬畝黑土灘變綠草原
1月底,青海省林草局發布了這樣一組數據:5年來,青海累計安排天然林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草原保護與(yu) 建設等項目資金222.1億(yi) 元,完成大規模國土綠化2116.4萬(wan) 畝(mu) 。
亮眼的成績,離不開萬(wan) 千草原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草原站站長羅日蓋便是其中之一。
平均海拔4200米的達日縣,屬於(yu)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河源頭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
深冬的青藏高原,遠山皚皚白雪覆蓋,黃河之水靜謐流淌,一望無際的草原已退綠成黃。這株株牧草,就是羅日蓋牽掛的“孩子們(men) ”。在達日縣草場退化最嚴(yan) 重的一個(ge) 鄉(xiang) ——滿掌鄉(xiang) 的生態修複施工點,記者看到了身著藏服、皮膚黝黑的草原“活地圖”羅日蓋。
就在幾年前,這裏還是片寸草不生的“黑土灘”,當地人把它稱作“草原之癌”。如今,昔日牲畜絕跡的黑土灘,已逐漸煥發生機,而這隻是羅日蓋治愈的萬(wan) 千“患者”之一。40年來,羅日蓋駐紮黃河之源,每年野外作業(ye) 超200天,治理好近80萬(wan) 畝(mu) 黑土灘。
“他長在草原裏”
1958年,羅日蓋出生於(yu) 達日縣哈青村,1981年成為(wei) 一名技術人員。從(cong) 那時起,他就駕駛拖拉機,在草原的黑土灘上播種草籽,這一種就是40年。
果洛州是青海傳(chuan) 統畜牧區,也是三江源頭腹地。40年前,達日縣牲畜多達80萬(wan) 頭,但由於(yu) 過度放牧,生態發展逐漸失衡,加之牧民缺乏科學知識,導致草地麵積急劇減少,黑土灘麵積日益擴大。
草原的劫難,令羅日蓋至今憶起仍覺心痛。“行走在草原上,時常會(hui) 見到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色土地——黑土灘。這種現象一旦出現,就表明草場已‘身患疾病’、正在嚴(yan) 重退化。如果不及時治療,黑土灘就會(hui) 像傳(chuan) 染病一樣快速蔓延,危及周邊草場。”羅日蓋說。
看著故鄉(xiang) 草原退化,羅日蓋陷入沉思。“草沒有了,牛羊吃什麽(me) ?牧民日子該怎麽(me) 過?一定要種草,還要種一片、活一片、綠一片。”他說。
於(yu) 是,羅日蓋開始跟黑土灘較上了勁。
40載春秋,羅日蓋跑遍了全縣9鄉(xiang) 1鎮33個(ge) 行政村,哪個(ge) 村住著幾戶人家,哪座山裏有多少黑土灘,羅日蓋都記得清清楚楚。在他心裏,裝著一張達日縣草原地圖。
每年五月到六月是種草的關(guan) 鍵期,一到此時,羅日蓋就成了草原上最忙碌的人,大家都說“他長在草原裏”。
讓黑土灘生出嫩草芽
在羅日蓋看來,治理草原最關(guan) 鍵的是選草種,其次是後期管護。對此,他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種草經驗。40年間,達日縣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加大了草原治理工作力度,並提高了治理效率。
首先是加大了草籽播種力度。在草籽播種階段,羅日蓋和同事們(men) 組織草原管護員和牧戶監督施工單位的播種工作,確保播種到位。其次是加大了後續管護力度。在播種草籽後,發揮草原管護員、監理和基層幹部等的作用,定期巡護草籽播種點,考察禁牧和後續管護情況。
科技的助力,也讓羅日蓋在治理黑土灘中嚐到了甜頭。他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起,達日縣開始陸續借助科技手段治理草原,如GPS、播種機、無紡布等。
羅日蓋給記者展示牧草長勢圖,其中一張圖片中,新種幼苗穿透一層綠色薄膜,長勢喜人,與(yu) 遠處黑土灘形成鮮明對比。
“這層綠膜叫無紡布,能讓土壤保溫,有助於(yu) 幼苗紮根,就能不懼風雨,牧草成活率能從(cong) 30%提高到80%以上。”他說。
經過不懈的努力,如今當地植被覆蓋率已提至58%,生態修複麵積達130萬(wan) 畝(mu) ,昔日黑土灘終於(yu) 生出一綹綹嫩綠的牧草。
“我是牧人的兒(er) 子”
羅日蓋不會(hui) 漢語,女兒(er) 周措時常充當他的翻譯。周措至今也沒搞懂,漢字都不認識的父親(qin) ,是怎麽(me) 學會(hui) 用電腦畫圖紙、用GPS定位的。
在周措的印象中,父親(qin) 總是很忙,很少能見到他。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她不明白父親(qin) 為(wei) 什麽(me) 如此在意那片草原,直到參加了一次野外作業(ye) 。
“大學畢業(ye) 那年,父親(qin) 帶著我出野外20天,去完成黑土灘測量工作。寒冬裏,我跟著父親(qin) 過冰河、走平原、下溝壑,測量黑土灘退化麵積、入戶調研、畫地圖……有些地方車都進不去,隻能靠雙腳走。”周措說,親(qin) 身經曆讓她懂得了,這份工作所承載的重量。
回憶起父親(qin) 因過度勞累引發心梗,周措顫抖著簽下病危通知書(shu) 的情形,周措紅了眼眶。“在與(yu) 死神擦肩而過的瞬間,父親(qin) 放不下的不僅(jin) 是家人,還有這片草原。父親(qin) 的一生在草原度過,草原孕育且見證了他的一生,他也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草原。”周措說。
雖已到退休年齡,但羅日蓋離不開草原。提及堅守的意義(yi) ,羅日蓋說:“我是牧人的兒(er) 子,生在草原、長在草原,隻要我還活著,就要守在草原上,讓更多黑土灘變成保護生態的綠草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他治好了黃河源區近80萬畝“草原之癌”
紮根堅守“三江源”,治理草原“黑土灘”。過去40個春秋中,身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草原站站長,羅日蓋始終踐行著基層草原工作者“甘當一棵小牧草,保護生態大草原”的初心使命。[詳細] -
40年,留給子孫一片綠
羅日蓋直言,自己工作40年,大半都在和黑土灘較勁,“由於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因素,草地植被退化後地表就會裸露出來,遠看一片黑褐色,被稱為黑土灘。如果不及時治理,再嚴重就會沙漠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