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築起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屏障
【編者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本報今起推出“堅持‘三個(ge) 最大’守護‘中華水塔’”係列報道,充分報道“十三五”以來,青海堅持“三個(ge) 最大”的省情定位,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作出貢獻青海力量的生動實踐。敬請關(guan) 注。
李秉廷 攝
“十三五”期間,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較2015年大幅提高,19個(ge) 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較考核基準年(2014年)提高15.8個(ge) 百分點,湟水河出省斷麵Ⅲ類水質占比不斷提升,農(nong) 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全覆蓋……
這是一組耀眼的數據,展現著青海堅決(jue) 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的有力之為(wei) 。近年來,青海省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部署,圍繞“藍天、碧水、淨土”目標,堅決(jue) 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並取得階段性成果。
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將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要求,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藍天、碧水、淨土,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以生態報國彰顯擔當。
青海清,滔滔東(dong) 流一江水
嗅一縷淺淺的花香,行走在湟水河畔,水清岸綠景美的湟水河已成為(wei) 眾(zhong) 多群眾(zhong) 出行遊玩、休閑、鍛煉的好去處,這個(ge) 曾經令無數人叫苦的“黃水河”搖身變為(wei) 一道亮麗(li) 的城市景觀,如一條穿城而過的銀色飄帶,賦予城市靈氣和動感。
近年來,青海省緊緊圍繞“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保好水、治差水”,統籌推進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複、水汙染防治。2020年,全省19個(ge) 國考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年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考核結果在全國省份中位列第六名。
此外,青海省製定修編《湟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2016-2020年)》,實施了南川河、北川河、塘川河等35個(ge) 水汙染防治和水生態修複係統工程,通過持續攻堅治理,沿湟城鄉(xiang) 環境麵貌得到很大改觀,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湟水流域水質優(you) 良比例持續提升,“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母親(qin) 河”的目標基本實現。
“十三五”以來,緊抓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青海省累計爭(zheng) 取中央及省級水汙染防治類專(zhuan) 項資金36.47億(yi) 元,安排實施了一批重點流域汙染治理及生態修複、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整治和規範化建設、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與(yu) 人工尾水深度淨化、工業(ye) 集聚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等項目。紮實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專(zhuan) 項整治行動,列入國家調度的76個(ge) 集中式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改,劃定地縣和重點鄉(xiang) 鎮“千噸萬(wan) 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114個(ge) 。
在全國率先完成地級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工作,在鞏固整治成果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全省城市縣城汙水處理率達到93.28%。狠抓工業(ye) 汙染防治,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3個(ge) 省級及以上工業(ye) 集聚區全部建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麵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更新改造工作。
到目前,青海省長江、黃河、瀾滄江幹流出省斷麵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湟水河出省斷麵Ⅳ類水質達標率100%、Ⅲ類水質占比超過5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總體(ti) 優(you) 良,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保持穩定。
不忘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堅決(jue) 扛起守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青海任重道遠。我們(men) 將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係統推進長江、黃河幹流及湟水流域、青海湖、祁連山和重要河湖汙染治理與(yu) 生態保護,開展全省全流域入河排汙口排查及規範化建設,持續深化飲用水源保護,以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態用水的有力行動,深入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
青海美,沁人心脾一抹藍
被網友們(men) 稱為(wei) “青海藍”那澄澈天空讓青海成為(wei) 了“網紅”,也是這一抹沁人心脾的“青海藍”,切切實實成為(wei) 了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幸福。
2020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平均為(wei) 97.2%,西寧市環境空氣質量連續五年蟬聯西北省會(hui) 前列;今年1月至2月,青海省兩(liang) 市六州政府所在地城鎮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平均為(wei) 96.9%,主要城市西寧、海東(dong) 兩(liang) 市優(you) 良天數比例分別為(wei) 96.6%和96.3%。
近年來,青海省深入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在印發《青海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攬子”專(zhuan) 項工作方案基礎上,聚焦兩(liang) 市及六州政府所在地城鎮等重點區域,以顆粒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控製為(wei) 重點,認真落實“抑塵、減煤、控車、治企、增綠”舉(ju) 措,強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
狠抓城市揚塵綜合整治,推進城市建築施工地標準化管理、道路規範化清掃灑水、裸露地遮蓋綠化、渣土車密閉運輸等抑塵措施落實,西寧市建成運行微型空氣自動站84台(套)、智慧化建築工地監測監管係統100台(套)。督促各地通過嚴(yan) 格禁燃區管理、專(zhuan) 項資金補助等措施,加快燃煤小鍋爐淘汰,推動“車、油、路”協同治理,開展嚴(yan) 厲打擊不合格劣質燃油專(zhuan) 項行動,共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3400蒸噸、黃標車及老舊車超30000輛。同時,突出抓好整治“散亂(luan) 汙”企業(ye) 綜合整治和工業(ye) 爐窯深度治理,累計完成940餘(yu) 家。
尤其是在今年,青海省推動大氣汙染防治力度不減,印發《青海省2021年度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要點》,將以5個(ge) 方麵23條具體(ti) 工作舉(ju) 措推進2021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為(wei) 根本遵循,青海以留住“青海藍”的堅定決(jue) 心,不斷深化大氣汙染防治各項工作,健全完善網格化監測監管體(ti) 係,推進揚塵精細化管控,統籌“車、油、路”治理,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治理和重點行業(ye) 工業(ye) 企業(ye) 深度治理,誓讓潔淨的空氣成為(wei) 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
青海靚,山青穀綠風景秀
如今,無論置身於(yu) 城市還是鄉(xiang) 村、山川還是河穀,綠水青山成為(wei) 青海的大美“幕布”,當人們(men) 徜徉其間,一定會(hui) 為(wei) 青海的顏值和價(jia) 值而讚歎不已。
過去幾年,青海省認真組織實施“土十條”和青海省工作方案確定的重點任務,完成土壤汙染狀況詳查,農(nong) 用地詳查成果通過國家審定並開展成果數據共享應用,重點行業(ye) 企業(ye) 用地調查完成609個(ge) 地塊,信息采集完成42個(ge) 地塊初步采樣,技術成果已經按照要求上報生態環境部。
深入開展涉鎘等重金屬汙染源排查整治,實行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ye) 企業(ye) 清單管理,新、改、擴建重點行業(ye) 建設項目全部執行重點重金屬汙染物排放等量替換要求,淘汰關(guan) 停鉛冶煉和小規模、工藝落後的濕法煉鋅生產(chan) 線,並會(hui) 同青海省相關(guan) 部門發布第一批《青海省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複名錄》,建立汙染地塊再開發利用部門聯合監管機製。
同時,有序推進汙染場地治理修複,推動實施付家寨區域鉻汙染地下水風險防控工程、蘭(lan) 青鐵路小峽隧道病害整治等項目,完成了西寧市七一路延長段鉻汙染場地修複治理、原湟中鑫飛化工廠和西寧小峽民小公路鉻汙染場地風險管控等土壤汙染治理與(yu) 修複技術應用試點項目。
此外,青海省加快推進地下水汙染防治並啟動試點工作,建成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ye) 園區、格爾木昆侖(lun) 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工業(ye) 固體(ti) 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啟動西寧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及社會(hui) 源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設施建設處置能力達到每年190萬(wan) 噸,基本滿足全省需求。同時,圍繞全力推動農(nong) 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投資整治村莊和遊牧民定居點達4515個(ge) ,實現省域全覆蓋。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青海省將加快推進土壤、農(nong) 村生活汙水和地下水汙染防治,在開展耕地土壤環境分類管理、加強土壤環境重點企業(ye) 管理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以有力作為(wei) 留住賴以生存的一方淨土。
今天的青海,全省涵蓋水麵、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濕地麵積位居全國首位,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5%,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7.4%。當600多億(yi) 立方米清潔水源承載著青海人的豪情滔滔東(dong) 流,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切不僅(jin) 豐(feng) 美著江源大地上的草木生靈,也滋潤著人們(men) 美好的幸福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萬餘名高原群眾守護“中華水塔”
得益於我國河湖長製工作的推進,目前有12070名當地群眾專門管護江源河湖環境,守護“中華水塔”。[詳細] -
青海為河流湖泊“劃界”守護“中華水塔”
2020年底前青海省完成了對3518條、總長度約11.27萬公裏的河流以及242個湖泊的管理範圍劃定。[詳細] -
青海:以四大分區做“水文章”守護“中華水塔”
青海省水利廳副廳長石建平介紹,“十四五”時期,青海省水利事業將按照河源重點生態功能區、河湟穀地、柴達木盆地、環青海湖地區4個分區進行布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