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牛博士”:“投入性”養殖造福牧民回饋草地
圖為(wei) 宋仁德(左二)在牧區查看犛牛養(yang) 殖情況。受訪者供圖
“牧民們(men) 都希望養(yang) 犛牛致富,但有人養(yang) 了一輩子犛牛,還不會(hui) 養(yang) 犛牛,”近日,青海省玉樹州動物疫病預防控製中心主任宋仁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三十多年間,宋仁德在三江源頭廣闊高寒草場的深處走訪牧戶、考察交談,致力於(yu) 當地生態畜牧業(ye) 研究。他認為(wei) ,牲畜品種、營養(yang) 、疾病控製、產(chan) 品加工,都是影響養(yang) 殖收益的重要因素。
1989年,宋仁德作為(wei) 中國農(nong) 學會(hui) 研修生赴日本留學,親(qin) 眼目睹國外舍飼畜牧水平,他感到國內(nei) “難以望其項背”:“日本機械化程度高,電腦會(hui) 根據牛的體(ti) 重和產(chan) 奶量配料;而那時候國內(nei) 的規模化養(yang) 殖場飼料加工飼喂、擠奶等各環節全靠人工,品種改良培育的理念也落後。”
圖為(wei) 宋仁德(左二)為(wei) 牧民送去飼草。受訪者供圖
博士學成歸國後,宋仁德回到故鄉(xiang) 青海,選擇去海拔最高、條件最苦的玉樹地區工作,“讀書(shu) 深造不僅(jin) 為(wei) 自己,更要對國家、社會(hui) 有幫助。”
“在牧區,養(yang) 近百頭牛的人家比比皆是,但出欄太少。”據宋仁德長期觀察,由於(yu) 四季營養(yang) 不均,母犛牛兩(liang) 年產(chan) 一犢甚至三年一犢,“不能光看養(yang) 了多少頭犛牛,而要適當地把買(mai) 牛的錢勻出來買(mai) 草,讓母犛牛強壯,使其及時發情、配種快,才能提高繁殖率。”
“實際上,不管是分散放牧還是合作社集中養(yang) 殖,掌握科學的理念、方法才是關(guan) 鍵,”宋仁德認為(wei) ,這並非一蹴而就,需長期堅持、由一戶示範帶領一村,培養(yang) 牧民的“投入性養(yang) 殖”觀念。
“牧民們(men) 通常認為(wei) ,犛牛的自然死亡不可避免,但一頭犛牛長到四百公斤要吃多少草?”宋仁德打了比方,“辛苦養(yang) 了六七年,沒產(chan) 生經濟價(jia) 值又破壞了草場,”所以,牧民們(men) 應該學會(hui) 通過補飼提前出欄,同時及早進行預防性驅蟲,降低死亡率。
“四季輪牧,是逐草而居的牧人們(men) 千百年承襲下來的智慧,”在宋仁德看來,牧草會(hui) 與(yu) 家畜協同進化,“牧草也長腦子,”他打趣說,“四季草場上草長法不一,如果一直在同一片草場放牧、牲畜量過載,草場就會(hui) 退化。”
圖為(wei) 宋仁德(中)在牧區查看犛牛養(yang) 殖情況。受訪者供圖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撂荒地”上,宋仁德種植高產(chan) 燕麥飼草,創玉樹地區燕麥青幹草曆史畝(mu) 產(chan) 紀錄,“高原砂土肥力低,適合種燕麥,可以喂家畜,價(jia) 值高、成本低,也利於(yu) 草場保護。”
近年來,青南地區冬季屢遭雪災,一次,宋仁德驅車趕赴災情最嚴(yan) 重的玉樹州雜多縣,“車在翻山時,在陡坡上倒著往下滑了20多米,下麵就是‘懸崖百丈冰’,”至今想起,他仍心有餘(yu) 悸。
“晚上,我們(men) 熬夜編製出雪災後犛牛藏羊補飼方法及疫病防控指南,第一時間發給各村牧民,”宋仁德回憶,“主要介紹草料喂多少、怎麽(me) 喂、注意事項,飼喂不得當反而會(hui) 造成牛羊死亡。”
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後,宋仁德指揮團隊對市區和周邊鄉(xiang) 鎮的動物屍體(ti) 進行無害化處理,為(wei) 14萬(wan) 頭犬、牛羊緊急接種狂犬、炭疽疫苗,有效防止了“大災後有大疫”發生。
新冠肺炎疫情後,宋仁德建議當地建全動物疫病防控體(ti) 係,“人畜共患病的源頭多在動物身上,加強源頭防控、補充基層獸(shou) 醫人才和采樣檢測分析設備,有效降低感染率,可為(wei) 國家節約大量救治成本。”
今年,“玉樹犛牛”和“紮什加羊”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名錄,作為(wei) 優(you) 良家畜品種在全國產(chan) 區推廣,宋仁德希望,“牧民通過犛牛藏羊的生態高效養(yang) 殖過上好生活,也保護這片草地,讓子孫後代在這裏生生不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草原上的“牛博士”
宋仁德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牧民群眾富裕起來,同時,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好,留給子孫後代。”[詳細] -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宋仁德:讓三江源“草更綠、民更富”
宋仁德今年49歲,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一直和草原、犛牛打交道。他常說,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草更綠、民更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