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省海南州:小小光伏羊 綠色大文章

發布時間:2021-06-10 11:23:00來源: 人民網

  光伏發電,還能養(yang) 羊。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海南州)塔拉灘上神奇之處。

  站在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遊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黃河公司) 的觀光塔上,塔拉灘生態光伏園盡收眼底。綿延光伏板,藍到天際線,活脫又一個(ge) “青海湖”。

  在一個(ge) 個(ge) 光伏板的“庇護”下,昔日荒灘竟成牧場,兩(liang) 千多隻羊滿地撒歡,成為(wei) 當地獨特一景,“光伏羊”的稱號不脛而走。這讓6月初到訪的“大國小鮮@新發展理念”網絡主題采訪團記者們(men) 頗感新奇。


“光伏羊”。 采訪對象供圖

  荒漠戈壁和高海拔的超長日照,是光伏發電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條件。近年來,青海在海南州共和縣大力推進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占地規模609平方公裏的塔拉灘生態光伏園,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

  “數據表明,一塊塊光伏板的鋪設,使得園區風速降低了近50%,蒸發量降低了30%。這有利於(yu) 植被的恢複與(yu) 生長。”黃河公司黃河光伏維檢有限公司生產(chan) 技術部副主任宦興(xing) 勝介紹說,每月清洗麵板的水對草地有一定的滋養(yang) 作用,加上光伏板本身的遮蔽性,土壤涵水能力提高了,昔日不毛之地換了新顏。

  雜草越長越好,既遮擋光伏板工作,在冬季還有火災隱患。周邊村民受邀進園區放羊, 為(wei) 鋤草助力。再加上清洗光伏組件、割草、做保安,村民們(men) 拓寬了收入渠道,得以脫貧致富。這種牧光互補的模式,實現了經濟、環境效益雙贏,也豐(feng) 富了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的內(nei) 涵。

  除了牧光互補,水光互補的發展模式,還把豐(feng) 富的太陽能轉換為(wei) 青海綠色發展的經濟新動能。

  光伏發電雖好,但也存在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較大的問題。為(wei) 此,黃河公司主導相關(guan) 科研院所,共同研發了水光互補協調運行控製係統,將光伏發電轉換為(wei) 安全穩定的優(you) 質電源。

  之所以“水光互補”,主要在於(yu) 光伏發電隻在白天發電,晚上出力為(wei) 零。當光伏電站發電時,電網中其他電源就減少發電,讓出負荷由光伏發電供電;在晚上和當雲(yun) 層飄過時,光伏電站出力迅速下降,其他電源的發電量則迅速增加,補充光伏發電減少造成的電力缺額。二者互補,達到動態平衡,以確保每天上網發電量的恒定。

  距離塔拉灘生態光伏園40多公裏外,就是龍羊峽水電站。龍羊峽水光互補並網光伏電站被看作是龍羊峽水電站的一台新機組,利用龍羊峽水電站監控係統,進一步增強龍羊峽水電站的調峰能力。

  “水光互補”模式提高了光伏發電電能質量,較好地實現了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chang) 的功能,解決(jue) 了光伏發電的安全並網問題,填補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關(guan) 鍵技術的空白,為(wei) 我國清潔能源提供了互補的新型發展模式。

  此外,黃河公司在共和產(chan) 業(ye) 園區還建設一座百兆瓦級太陽能光伏發電試驗基地,實證試驗基地電池組件、安裝方式、跟蹤方式類型眾(zhong) 多,被列為(wei) 國家“863計劃”等重大課題。


光伏園區一角。 人民網記者 陳遠丁攝

  水、光、風接續發力,三電並駕齊驅。據悉,海南州千萬(wan) 千瓦級新能源基地(一區兩(liang) 園)總規劃占地規模為(wei) 2499平方公裏,規劃總裝機量為(wei) 12900兆瓦。其中風電規劃麵積為(wei) 1890平方公裏,光電規劃麵積為(wei) 609平方公裏。海南州成為(wei) 清潔能源示範省的主力基地。

  2020年,青海清潔能源發電量達到847億(yi) 千瓦時,清潔能源占到了88%。除了省內(nei) 就地消納,還輸送江蘇、河南、山東(dong) 等地。其中,通過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每年可向河南輸送400億(yi) 千瓦時的清潔電能。

  追光逐日,厚積薄發。綠色實踐已成為(wei) 青海清潔能源轉型發展的“金色名片”。據了解,從(cong) 水光互補、實證基地到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兩(liang) 個(ge) 千萬(wan) 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規劃到特高壓外送基地配套電源建設,青海清潔能源發展蹄疾步穩。

  “生態經濟成為(wei) 統籌保護與(yu) 發展重大關(guan) 係的最優(you) 路徑,也是青海在‘全麵小康’目標達成後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首選經濟發展模式。”中組部、團中央第20、21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現掛職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的餘(yu) 康博士指出,以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為(wei) 途徑,青海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經濟體(ti) 係,增加生態產(chan) 品供給能力,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發掘良好生態中蘊含的經濟價(jia) 值,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互支撐、互利互惠通道,使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係統相互適應和相互促進,達到生態與(yu) 經濟兩(liang) 個(ge) 係統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hui) 三大效益高度統一,走出適合青海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