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水質如何?十年實測表明大部分處於非淡水狀態
青藏高原湖泊水質參數空間分布:鹽度、pH、水溫、葉綠素、藍綠藻、熒光溶解有機物、濁度、溶解氧和透明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巍巍青藏高原之上,大大小小湖泊散落其間,構成一道獨特而亮麗(li) 的風景線。這些高原湖泊水質如何?鹽度、pH值等分布情況怎樣?長期以來頗受關(guan) 注。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湖泊與(yu) 環境變化團隊朱立平研究員等基於(yu) 10多年野外調查工作,近期首次成功獲取青藏高原2009年至2019年期間大範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並通過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湖泊大部分處於(yu) 非淡水狀態,營養(yang) 化程度低;鹽度總體(ti) 呈南低北高,pH值則明顯南高北低。
青藏高原湖泊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學術期刊《科學通報》發表。論文通訊作者朱立平研究員表示,該研究首次獲取青藏高原大範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為(wei) 湖泊水環境參數的尺度變換和時空變化研究提供豐(feng) 富基礎數據,將有助於(yu) 深入認識氣候變化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的關(guan) 係。
朱立平介紹說,這次研究獲取的實測水質參數涉及青藏高原124個(ge) 封閉湖泊,總麵積為(wei) 24570平方公裏,占青藏高原湖泊總麵積的53%。研究團隊通過對水溫、鹽度、pH值、葉綠素、藍綠藻、溶解氧、熒光溶解有機質、濁度和透明度的分析,主要取得以下三項研究成果:
一是青藏高原淡水湖、鹽湖均有分布,目前絕大部分處於(yu) 非淡水狀態;二是青藏高原湖泊鹽度總體(ti) 南低北高,大多數湖泊表現出堿性特征,營養(yang) 化程度低,浮遊植物和溶解性有機質較少,濁度低,透明度高;三是青藏高原湖泊pH值呈現明顯的南高北低,湖泊水溫呈現隨季節波動、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變化,湖水透明度隨湖泊麵積增加而加深。
據了解,青藏高原湖泊廣布,麵積超過1平方公裏的湖泊數量超過1400個(ge) ,青藏高原湖泊總麵積超過5萬(wan) 平方公裏,占中國湖泊總麵積一半以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麵積最大的高原湖群區,也是“亞(ya) 洲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稱,青藏高原地區湖泊受人類活動幹擾較小,湖泊的多種水質參數受水剖麵能量分布、水汽能量交換以及湖泊生態係統的影響,對區域氣候和環境變化產(chan) 生敏感響應。此前,由於(yu) 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所處環境條件惡劣,缺乏湖泊水質參數實測數據,嚴(yan) 重製約人們(men) 對青藏高原湖泊時空變化的深入認識,朱立平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正好填補了這方麵的空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科院構建柴達木盆地北緣湖泊多源信息觀測平台
日前,在青海省創新平台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青海省鹽湖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柴達木盆地北緣“資源型”和“生態型”湖泊多源信息觀測平台相關觀測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工作。[詳細] -
“十三五”時期黃河源頭湖泊麵積明顯增大
通過多年努力,‘十三五’時期,三江源腹地的果洛州生態環境惡化勢頭得到有效遏製,使三江源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牢固。[詳細]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青藏高原湖泊?中國科學家繪製“全景圖”
姚檀棟院士團隊研究認為,未來短期內,青藏高原湖泊將繼續擴張,迫切需要開展跨學科湖泊研究,提高對該區域大氣圈-冰凍圈-水圈相互作用和水資源管理的認識。[詳細] -
專家稱近30年青藏高原湖泊變“豐滿” 麵積擴張或提速
由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論壇27日在青海西寧舉辦。與會學者研究指,近三十年,在青藏高原湖泊普遍變“豐滿”的背景下,未來麵積擴張或提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