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甘肅省天祝縣特色產業群引農戶“人盡其才” “一戶一策”興鄉村

發布時間:2021-07-15 16:0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甘肅天祝特色產(chan) 業(ye) 群引農(nong) 戶“人盡其才”“一戶一策”興(xing) 鄉(xiang) 村
圖為(wei) 哈溪鎮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天祝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致富沒門路、投入沒本錢、經營怕風險”,曾一度困擾著昔日居住於(yu) 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偏遠處山村村民王世芳。2018年,她響應政府號召,從(cong) 哈溪鎮茶崗村搬遷至平坦開闊的鬆山鎮秀傑村,開始發展“投入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ye) 零距離”的食用菌產(chan) 業(ye) 。

  如今,王世芳一家7口人已經依托一排排長勢良好的平菇脫了貧、致了富。“送上馬,扶全程。”天祝縣注重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製,在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ti) 穩定基礎上,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平穩過渡。

  目前,哈溪鎮建成擁有500座食用菌種植大棚的食用菌種植園區,初步建成了哈溪鎮食用菌菌棒生產(chan) 和種植基地,棚均淨收入達2萬(wan) 元以上,戶均實現土地流轉收入1000元,年人均工資收入達1.2萬(wan) 元左右,實現了龍頭企業(ye) 、合作社和農(nong) 戶互利共贏的局麵。


圖為(wei) 安遠鎮柳樹溝村生態護林員朱生玉工作照。天祝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天祝縣還被稱為(wei) “青藏之眼”,其因盛產(chan) 岔口驛走馬而聞名。今年40出頭的張永龍自小愛馬,長大後自己養(yang) 馬、馴馬、販馬。隨著該縣走馬產(chan) 業(ye) 的健康發展,張永龍注冊(ce) 家庭農(nong) 場,擴大發展規模,提升發展質量,家庭收入穩步增加。

  張永龍與(yu) 王世芳的致富喜悅,折射出天祝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大成效”,這得益於(yu)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當地官方部署的接好“接力棒”,加快“接力跑”,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行穩致遠,促進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高質量發展路子。


圖為(wei) 天祝縣首批理賠的“防貧保”資金到位。天祝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為(wei) 使民眾(zhong) 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是關(guan) 鍵。身體(ti) 不好偏又遇變故、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困難、遭受自然災害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返貧。因此,幫助脫貧後的民眾(zhong) 鞏固脫貧成果,多管齊下防止返貧,是當務之急。對此,天祝縣製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實施方案》,精準完善“一戶一策”幫扶計劃,開展動態監測,及時落實兜底保障。

  為(wei) 持續鞏固“兩(liang) 不愁三保障”成果,天祝縣儲(chu) 備了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保護、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等七大類204個(ge) 項目,推進南陽山移民安置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建設,發展藜麥、食用菌等產(chan) 業(ye) ,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堅決(jue) 防止返貧和新致貧。

  華藏寺鎮周家窯村的趙江玲在被診斷出腦部患有腫瘤後,沒想到除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外,政府還幫她買(mai) 了“防貧保”,高達8萬(wan) 多元的治療費,經過政策報銷,自己隻付了5000多元。

  即便是這樣,趙江玲作為(wei) 家裏的主要勞動力,她的病倒意味著整個(ge) 家庭沒有了收入來源。就在一籌莫展時,趙江玲申請的“防貧保”理賠款1.2萬(wan) 元及時到賬,這筆資金無疑是雪中送炭,亦是天祝縣首批理賠的“防貧保”資金。

  對此,其女兒(er) 董玲玉說,當工作人員送來12950元錢時,她感覺就像一股暖流,解決(jue) 了他們(men) 一家的燃眉之急。

  本著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農(nong) 民有事做、有錢掙,農(nong) 村才能活力四射的理念,天祝縣積極培育發展“牛羊雞馬菜菌藜藥”八大產(chan) 業(ye) 和“藏地雪雞、蕨麻土豬、野生山菌、高原百合、菜用蠶豆”五小產(chan) 業(ye) ,以12個(ge) 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支撐、龍頭企業(ye) 為(wei) 引領,培育完整產(chan) 業(ye) 鏈和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讓農(nong) 戶找到適合自己的產(chan) 業(ye) 。

  每到秋天,天祝縣成熟的藜麥就似翻滾的紅色波濤在田野洶湧,引來遊人無數。藜麥試種成功後,“中國高原藜麥之都”成功譽名,遠遠超出了旅遊觀花經濟的範疇。一畝(mu) 藜麥按產(chan) 出280斤至500斤,除去成本和人力,每畝(mu) 純收入在600元左右,比起種植青稞、豆類,經濟價(jia) 值顯然要高得多。

  此外,天祝縣食用菌產(chan) 業(ye) 也從(cong) 小到大,隨著龍頭企業(ye) 增多,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擴大。這讓當地除了白犛牛、旅遊外,又多了高原係列的產(chan) 業(ye) ,給農(nong) 戶增收提供了廣闊平台。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