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高原蔬菜“登山”記

發布時間:2021-08-17 10:47:00來源: 新華網

  從(cong) 成都平原沿岷江、梭磨河北上川西北高原,海拔逐漸升高至3300多米,沿途群眾(zhong) 種植的各種蔬菜依然是青翠欲滴。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通過科技興(xing) 農(nong) ,使高山蔬菜種植區從(cong) 海拔1000多米上升至海拔3300米,種植麵積猛增至28萬(wan) 餘(yu) 畝(mu) ,年產(chan) 特色蔬菜73萬(wan) 噸,不但讓高原群眾(zhong) 吃上了時令蔬菜,更讓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有了新途徑。

  馬爾康市鬆崗鎮丹波村海拔2600米,過去主要種植土豆、玉米。如今村民哈爾甲家的10多畝(mu) 地種上了蔬菜,全村800多畝(mu) 地有300多畝(mu) 種上了辣椒、萵筍、豆角、番茄。

  這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邛溪鎮熱坤村的蔬菜大棚(8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若爾蓋縣求吉鄉(xiang) 下黃寨村海拔近3000米,藏族群眾(zhong) 仁在秀過去從(cong) 事木材加工,森林禁伐後他嚐試栽果樹、種蔬菜。“海拔高,種果樹沒成功,蔬菜試驗田也隻有幾畝(mu) 地。”仁在秀說,在農(nong) 技人員指導下他反複鑽研,掌握了“穴盤育苗”等農(nong) 業(ye) 技術,研發申請了“高原地膜打孔機”專(zhuan) 利,率先在當地種上雙季蔬菜,帶動一大批鄉(xiang) 鄰種菜。如今仁在秀種了40畝(mu) 花菜、蓮花白、萵筍,去年盈利40萬(wan) 元。

  8月13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刷經寺鎮加當村,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苟俊(前右)在查看收獲的萵筍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鬆崗鎮丹波村的蔬菜基地(8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海拔3300多米的紅原縣刷經寺鎮加當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梭磨河峽穀間上千畝(mu) 連片萵筍地蔚為(wei) 壯觀。晨霧還未散去,過了梭磨河上的索橋,在一塊不到兩(liang) 畝(mu) 的萵筍地裏,40多人在收割。“以前路不好,遇上堵車菜就爛了,現在有了蓉昌高速,淩晨4點下地收割,上午發運,中午就能把菜運到成都。每畝(mu) 萵筍產(chan) 量12000斤,村裏鄉(xiang) 親(qin) 們(men) 互相幫忙收割。”種植戶陳衝(chong) 掰斷一根萵筍遞給記者,“你看,皮薄、肉厚、葉子青,涼拌吃起來嘎嘣脆。”

  8月13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邛溪鎮熱坤村的蔬菜大棚,種植戶在收割芹菜。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8月13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刷經寺鎮加當村,當地群眾(zhong) 在收割高原萵筍。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別說是青菜,我們(men) 這原來土豆畝(mu) 產(chan) 也隻有幾百斤。”加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吳先勇說。農(nong) 業(ye) 部門先在汶川等低海拔地區試種萵筍,後來種到平均海拔2500米的馬爾康,最後把經驗複製到刷經寺鎮,現在規模上來了,農(nong) 技人員經常來教村民“提質增效”:禁用高殘留農(nong) 藥,施生物有機肥,推廣殺蟲燈、黏蟲板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

  8月13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刷經寺鎮加當村,當地群眾(zhong) 在收割高原萵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8月13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邛溪鎮熱坤村的蔬菜大棚,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苟俊(右)在給蔬菜種植大戶答疑解惑。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高山蔬菜生長期長、品質好,且錯季上市,10多年前有商販到低海拔的幹熱河穀用大米換菜,但當時阿壩州全州蔬菜種植隻有幾千畝(mu) 。阿壩州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苟俊說:“隨著交通改善、農(nong) 技普及,特別是脫貧攻堅以來灌溉等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有了大幅改善,‘淨土阿壩’區域品牌下的高山蔬菜越種越高,也越種越好,全州蔬菜產(chan) 值已占種植業(ye) 總產(chan) 值的21%。”

  8月13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刷經寺鎮加當村,當地群眾(zhong) 在收割高原萵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8月13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刷經寺鎮加當村,當地群眾(zhong) 在收割高原萵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