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畜牧產業鏈,讓牧民致富的腳步加速邁進
從(cong) 2017年開始,在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xiang) 的協隆村,牧民們(men) 的目光聚集在腳下的這片草場,這裏海拔4000米,畜牧產(chan) 業(ye) 發達,牧民們(men) 靠著養(yang) 殖犛牛實現了致富。
甘德縣江千鄉(xiang) 。新華網 魚昊 攝
“這裏的有機犛牛肉品質非常好,完全可以占領一線城市的高端消費市場。”2017年9月,來自河南省平頂山市的於(yu) 雪山來到果洛州旅遊,途徑甘德縣江千鄉(xiang) 時,就被這裏的生態環境和犛牛肉資源深深吸引。在他看來,這裏的綠色有機犛牛肉開發前景巨大。2019年,於(yu) 雪山開辦的甘德縣雪山農(nong) 牧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江千鄉(xiang) 協隆村有史以來第一條生態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鏈就此誕生。
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已經達到5000頭犛牛的養(yang) 殖規模,肉產(chan) 品年產(chan) 1500噸,牧民可以從(cong) 每頭犛牛的身上淨賺2000多元。而年產(chan) 1.3萬(wan) 多噸飼草和8000噸有機肥生產(chan) 線,又為(wei) 當地牧民提供了6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每月4500元崗位工資,還有多勞多得的“績效”工資,讓當地牧民們(men) 實實在在賺到了錢。
生態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誕生與(yu) 運轉,不隻是帶動當地農(nong) 牧民增收和提升生活質量這麽(me) 簡單。更多的是激發了牧民擺脫貧困的決(jue) 心和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內(nei) 生動力,將目光從(cong) 腳下的這片草場,拓展到了省外的消費大市場。
甘德縣雪山農(nong) 牧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華網 魚昊 攝
2019年,江千鄉(xiang) 協隆村的牧民旦真成為(wei) 了甘德縣雪山農(nong) 牧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牧草種植、犛牛收購、有機肥生產(chan) 線建設,凡是公司涉及的工作,旦真都會(hui) 積極參與(yu) 。
“原來滿草場的牛糞不光可以生火做飯,還能生產(chan) 成有機肥進行銷售。冬天飼料,可以通過有機牧草的種植和儲(chu) 存解決(jue) ,不必再轉場放牧……”如今的旦真,不僅(jin) 從(cong) 一個(ge) 牧民轉型成了一名職員,意識和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轉變。
養(yang) 殖場內(nei) 的犛牛。新華網 魚昊 攝
對於(yu) 未來,旦真有了自己的規劃:“我要繼續在公司上班積累學習(xi) 經驗,通過努力讓自己換個(ge) 活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地區首筆“鄉村振興活畜貸”成功發放
“感謝銀行為我們搭建了係統對接平台,用‘犛牛’做抵押,解決我們養殖專業戶實際的資金困難。”甘德縣養殖大戶公保說。[詳細] -
一個高原牧業村的生態轉型路
如今的達玉村牧民,走出“過度放牧—草地退化—牲畜減產—牧民致貧”的循環,不少人過上“社裏有牛有羊、城裏有車有房”的日子,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詳細] -
青海省果洛州:發展特色養殖 帶動群眾增收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崗龍鄉恰不將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利用當地高原草場,發展高原特色馬鹿及梅花鹿養殖產業,建設鹿養殖場及鹿產品加工廠,帶動村民增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