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升高30厘米,麵積擴大兩倍多——若爾蓋花湖是如何“長高”“變胖”的?
6年前就已離開生態管護員崗位的哈麽(me) 當周,至今仍保持著每天繞若爾蓋濕地花湖區域騎行一圈的習(xi) 慣。11月22日一早,天氣晴好。哈麽(me) 當周穿上水靴,發動摩托車,從(cong) 若爾蓋縣阿西鎮下熱爾村的家中出發,半個(ge) 多小時後回到起點,“以前騎一圈要不了這麽(me) 久,現在花湖長大了。”
若爾蓋濕地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部,是黃河上遊最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曾經,以花湖為(wei) 代表的若爾蓋濕地麵積因全球變暖、人為(wei) 活動等因素大幅縮減。通過一係列治理舉(ju) 措,濕地逐漸回歸,生態逐漸向好。目前,花湖水位升高30厘米,麵積擴大兩(liang) 倍多。
萎縮
上世紀70年代前後,當地鼓勵放牧,向濕地要糧,導致濕地大量萎縮退化
若爾蓋縣城和甘肅郎木寺之間的213國道旁,熱爾大壩上有3個(ge) 相鄰的海子,花湖是居中的一個(ge) 。因湖泊及周邊沼澤中兩(liang) 棲蓼呈團塊狀分布,在早春和深秋,蓼的花和紅葉十分醒目,被稱作“花湖”。
“曾經,整個(ge) 若爾蓋就是一個(ge) 湖。”省林草局濕地保護中心負責人顧海軍(jun) 說,古若爾蓋湖所在的區域包括了今四川省若爾蓋縣、紅原縣、阿壩縣,以及甘肅省瑪曲縣和碌曲縣的部分地區。
距今約4萬(wan) 年至2萬(wan) 年前,古若爾蓋湖被黃河切開,兩(liang) 邊發育了大麵積的沼澤,一些更低窪的區域則保留了湖泊景觀,花湖便是這樣形成的,是整個(ge) 熱爾大壩集中匯水區。
“小時候,花湖的麵積要大得多。”1966年出生,自小就生活在花湖周邊的哈麽(me) 當周記得,兒(er) 時跟著父母放牧,隻能沿著高高的山脊行走,因為(wei) 下麵全是水。牛羊掉進沼澤湖泊中,眾(zhong) 人拖拉上岸的場景也屢見不鮮。
不過,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下水位下降,大量的水濕沼澤逐漸消失或退化成半濕沼澤或幹沼澤。而人為(wei) 活動的影響,讓這種退化進一步提速。
“小時候一到冬天,花湖中會(hui) 結很厚的冰,長得很深的草被凍住。花湖周邊都是水很深的沼澤,牛羊根本下不了腳。”哈麽(me) 當周說,上世紀70年代前後,當地鼓勵放牧,向濕地要糧,在花湖大規模開挖排澇渠,以便牛羊進入。
水蓄起來難,放走卻很容易。花湖麵積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86公頃下降到2009年的215公頃。隨沼澤疏幹、河溝斷流而來的,是草原沙化、鼠蟲害加劇,生態功能大為(wei) 減弱。
2010年10月,原省林業(ye) 廳派出科考隊到若爾蓋調研發現,當時的花湖水麵正在萎縮。原有湖水的一些地方已露出沙地,湖麵棧橋已變成旱橋。
“花湖的變化是整個(ge) 若爾蓋大草原變化的縮影。”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說,據考察,1985年若爾蓋縣牧區有17個(ge) 湖泊,總麵積2100餘(yu) 公頃,15年後有6個(ge) 全部幹涸,其餘(yu) 11個(ge) 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縮,總麵積僅(jin) 剩下1300餘(yu) 公頃,水麵減少840餘(yu) 公頃,減幅達38.5%。
彼時,放眼整個(ge) 川西北,區域內(nei) 多數沼澤潛水位已經下降至地表1米以下,退化沼澤、消亡沼澤甚至下降到2米以下。有人感歎,“就算人不小心踏進沼澤地,也陷不下去了。”甚至有專(zhuan) 家斷言,20多年後,若爾蓋高原上的湖泊將完全消失。
不忍濕地遠去,2003年,37歲的哈麽(me) 當周回到村裏當起一名生態管護員,希望能守住生態家園。
修複
千米生態堤壩鎖住湖水,守住泥炭資源,引得珍稀鳥類歸來
記者跟著哈麽(me) 當周一路沿湖騎行,來到花湖出水口,隻見一道1700多米長的生態堤壩將湖水牢牢鎖住。
“如果不修這個(ge) 壩子,花湖早就幹了。”索郎奪爾基說,為(wei) 遏製花湖繼續萎縮退化,2010年,當地實施花湖濕地生態修複工程,最重要的是建了這條生態堤壩。
施工期間,哈麽(me) 當周和幾位村民打夥(huo) 跑運輸,將幾十公裏外的石料送到這裏。“那時候幹勁足,大概4個(ge) 月堤壩就建成了。”
沒過幾天,湖水就漫過堤壩,出水口水麵高度比修建之前抬高30厘米。
光建堤壩還不夠,保護區還有針對性地采取核心區牧戶一次性補償(chang) 、季節性限牧還濕補償(chang) 、禁牧還濕補償(chang) 、草畜平衡補償(chang) 等4種模式,開展濕地生態保護。當年,哈麽(me) 當周和兒(er) 子甲巴將家中100多隻牛羊趕到3公裏外的牧場中,按要求集中放牧輪牧。
科學管理放牧還有效保護了泥炭。“沼澤中,泥炭起了主要蓄水作用,1公斤泥炭可蓄8公斤水,還能對水進行淨化。”索郎奪爾基說,在雨季,泥炭可以像海綿一樣把水全部吸收,達到飽和。而等到旱季,泥炭又可以慢慢把水再釋放出來。
作為(wei) 黃河上遊的蓄水池,若爾蓋濕地的泥炭儲(chu) 量達到70億(yi) 立方米,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破壞泥炭非常簡單,但修複起來卻十分麻煩。”據專(zhuan) 家測算,目前保護區內(nei) 泥炭的平均厚度已經達到10米,但泥炭10年才長1厘米厚,因此對泥炭的保護十分關(guan) 鍵。
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花湖的鳥類種群也在增加。眼下正是候鳥遷徙季節,在花湖出水口區域,百餘(yu) 隻大天鵝正在“泡溫泉”。“由於(yu) 流動的水不會(hui) 結冰,水溫長年保持在10攝氏度左右,這裏逐漸成為(wei) 大天鵝過冬地。”顧海軍(jun) 說。
隨著棲息地生態環境改善,在保護區觀測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數量,已從(cong) 1997年左右的400多隻增長為(wei) 現在的1000隻左右。
“若爾蓋濕地是黑頸鶴東(dong) 部種群最重要的繁殖地,也是大量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一旦被破壞,鳥類遷徙途中就沒有休息和補充食物的地方了。”索郎奪爾基說。如今,保護區鳥類達149種,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珍稀鳥類的家園。
更重要的是,作為(wei) 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如今的花湖每年為(wei) 黃河的補水量達44億(yi) 立方米左右,占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7.58%,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黃河天然蓄水池。
越來越多的水量也讓花湖麵積不斷擴展。目前,花湖湖泊麵積已擴大到650公頃,恢複花湖濕地及周邊半濕沼澤幹沼澤892公頃。
花湖之變,是若爾蓋縣生態修複治理的一個(ge) 切片。“十三五”期間,若爾蓋縣累計投入資金1億(yi) 餘(yu) 元,完成補助性、季節性、禁止性退牧還濕100餘(yu) 萬(wan) 畝(mu) ,草蓄平衡試點近18萬(wan) 畝(mu) ,減畜13600頭,恢複草原7400餘(yu) 公頃,保護沼澤濕地2700餘(yu) 公頃。
發展
找到一個(ge) 平衡點,建若爾蓋國家公園是為(wei) 了更高質量發展生態旅遊
近年來,當地依托花湖景觀發展生態旅遊業(ye) ,哈麽(me) 當周也在自家老房子旁建起一座兩(liang) 層樓房,開起茶坊和小超市。哈麽(me) 當周說,他之所以沒像花湖周邊其他村民一樣辦農(nong) 家樂(le) ,就是擔心破壞當地生態環境。
早些年,生態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當地更多的是鼓勵建設發展,花湖周邊陸續冒出幾十家客棧、馬場,一些旅遊設施甚至建在保護區緩衝(chong) 區內(nei) ,旅遊產(chan) 生的廢棄物直接汙染花湖水體(ti) 。
按照規定,保護區從(cong) 內(nei) 到外分別為(wei) 核心區、緩衝(chong) 區和實驗區。核心區禁止進入和開發,緩衝(chong) 區隻允許開展科研等工作,實驗區才允許適當經營。
彼時,生產(chan) 便道、草原防火消防道路、旅遊中轉車道建設未落實環保配套措施,部分遊客肆意翻越圍欄進入草地拍照、采摘植物,加重對濕地植被的破壞。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近年來,當地采取限牧、禁牧等方式保護花湖濕地。景區全麵拆除包括2.86公裏長的木質棧道、7處觀景平台和休息亭、休息長廊、廁所、停車場等在內(nei) 的14000餘(yu) 平方米旅遊設施,並遷建到花湖濕地緩衝(chong) 區之外。
一個(ge) 細節是,新的木質棧道比原來的棧道長度縮短0.43公裏,寬度縮短0.3米,離水麵的高度增加50厘米,盡量減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避免遊客隨意走入草原和濕地。
一周前,保護區管理局組織人員走家入戶調查民情。“2017年左右,我們(men) 做過一次保護區調查,這次再調查一下保護區有多少人、結構層次怎麽(me) 樣,有多少牲畜。”索郎奪爾基說。
“花湖是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區域之一。”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說,建設若爾蓋國家公園不是禁止搞生態旅遊,而是更高質量地發展生態旅遊。
在顧海軍(jun) 看來,花湖的後續管護,需要在保護和發展中找到一個(ge) 平衡點。花湖的水位,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麵積擴多大,水麵還要抬高多少,既要考慮與(yu) 當地農(nong) 牧民放牧生產(chan) 的衝(chong) 突,也要兼顧當地生態係統發展,實行動態管理。比如,冬天雁鴨來得多的時候,水就要多一點,而夏天水麵不能太高,否則淹沒棧道。
守了大半輩子花湖,哈麽(me) 當周的想法很簡單:“不管怎麽(me) 建、怎麽(me) 改,牛羊數量一定要控製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若爾蓋花湖成為“高原精靈”繁育的樂園
近年來,隨著沙化治理、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改良、濕地生態修複等一係列工程的落實,若爾蓋濕地恢複了往日生機。[詳細] -
花湖有約 今年首批黑頸鶴提早歸來
3月6日清晨,雪後陽光下,數千隻黃鴨、赤麻鴨、藏鴛鴦、棕頭鷗、斑頭雁等飛禽在光影交錯的若爾蓋花湖嬉戲翱翔,為初春的高原濕地平添靈動與生機。[詳細] -
四川若爾蓋花湖水域鳥類數量增多 最美濕地成候鳥“驛站”
今年6月中旬,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轄區內的黑頸鶴進行了為期四天的監測。“總共90個黑頸鶴重點活動區域點位,監測出了254隻黑頸鶴,估計在保護區分布的黑頸鶴達到1000隻左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