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澎湃六國一條江,“源”繪青藏新畫卷

發布時間:2021-11-26 11:01: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瀾滄江上遊的網狀水係縱橫交錯,繪就壯美畫卷。陳曉 攝 

  
在全國援建力量的支持下,一座現代化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玉樹屹立於(yu) 海拔37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陳曉 攝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wu) 齊縣,66歲的退休管護員向秋拉姆,時常來到保護區,喂食初冬下山覓食的馬鹿。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莫鑫 攝 

  瀾滄江,發源青海,流經西藏、雲(yun) 南,出中國國境後被稱為(wei) 湄公河,經東(dong) 南亞(ya) 五國注入南海,它的源頭是什麽(me) 模樣?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7752戶藏族群眾(zhong) 家家戶戶都有一位管護員,是什麽(me) 力量支持著他們(men) 守護“中華水塔”的一方淨土?

  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位阿媽50年堅持初冬時節喂食下山“求助”的馬鹿,她與(yu) 山野精靈之間結下了怎樣的情緣?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11年前曾遭遇大地震,各方援建後新生的玉樹如今是怎樣一番新顏?

  西藏自治區察雅縣吉塘鎮,從(cong) 昌都市區前往邦達機場的必經之地,空港經濟如何賦予這處山窩裏的小鎮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希望?

  日前,由青海省委宣傳(chuan) 部發起,西藏、雲(yun) 南兩(liang) 省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共同主辦的“2021瀾湄萬(wan) 裏行”中外媒體(ti) 大型采訪活動順利舉(ju) 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與(yu) 海內(nei) 外20餘(yu) 家媒體(ti) 的近百名記者,十多天時間驅車數千公裏,在青藏高原上,尋訪瀾滄江上遊江源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動人故事。

  一戶一崗,守護青藏綠水青山 

  從(cong)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沿214國道一路向西,駛向瀾滄江源區,一路上雪山、怪石、高原、草地……絢爛的景色在200多公裏的公路上不停變換。

  不經意間,車輛已到達雜多縣境內(nei) ,一川碧水從(cong) 兩(liang) 山之間穿過,時而如青色玉帶,時而如白色蒼龍。這,就是紮曲河——瀾滄江從(cong) 青海經西藏、雲(yun) 南流向瀾湄下遊五國最初的模樣。

  瀾滄江源園區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果宗木查、昂賽兩(liang) 個(ge) 保護分區,麵積1.37萬(wan) 平方公裏。園區所在的雜多縣素有“瀾滄江源第一縣”“中國雪豹之鄉(xiang) ”的美譽。

  “我們(men) 在園區內(nei) 實行‘一戶一崗’製度,全區7752戶居民每戶都有一人被聘為(wei) 管護員,共有3萬(wan) 多名群眾(zhong) 投入到瀾滄江源園區的生態保護工作中。”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工作人員牟永紅介紹。

  木拉是雜多縣昂賽鄉(xiang) 的一名生態管護員,他負責巡查的昂賽大峽穀野生動物資源豐(feng) 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核心區域。“一次巡查通常要持續10天,下雨刮風也要堅持。”木拉說,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果來之不易,我們(men) 要盡全力保護好這裏的一草一木。

  讓牧民擔任生態管護員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一項探索。2016年3月5日,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

  按照《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的規定,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應當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建立健全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製度,合理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聘用國家公園內(nei) 符合條件的居民為(wei) 生態管護員。

  瀾滄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崗位的“一戶一崗”製度,讓不少牧民從(cong) 放牧者向養(yang) 護者轉變,成了建設國家公園的主力軍(jun) 。

  “以前大家總認為(wei) ,保護生態,就要把老百姓都搬出來,而瀾滄江源園區的生態保護恰恰證明,江源的生態保護需要老百姓的參與(yu) 。通過設置‘一戶一崗’引導江源群眾(zhong) 從(cong) 發展牧業(ye) 向生態公益崗位轉變,這也是更加以人為(wei) 本、貼近自然屬性的生態保護理念。”牟永紅說。

  實行“一戶一崗”製度5年來,園區內(nei) 沒有發生過盜獵、盜砍事件,沒有出現河道破壞、砂石濫采等問題,再加上園區內(nei) 沒有任何一家汙染企業(ye) ,江源水質常年保持在I類。

  “我們(men) 不光要做好保護工作,更要探索出發展國家公園的好政策、好辦法!”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尼尕介紹。

  身著一襲藏袍、體(ti) 格魁梧的康巴漢子尼尕,對園區內(nei) 各種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了然於(yu) 胸。除了日常工作,他還經常深入一線了解群眾(zhong) 對國家公園的看法和期盼,對於(yu) 牧民救助野生動物的曲折經曆更是如數家珍。

  “設立瀾滄江源園區首先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區內(nei) 的老百姓為(wei) 了保護好‘中華水塔’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犧牲,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當下,提高他們(men) 的生活質量也是園區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尼尕說。

  國家發改委2018年1月印發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明確,遵循保護第一、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管經分離、多方參與(yu) ”的特許經營機製,調動企業(ye) 和社會(hui) 各界,特別是廣大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的積極性,提升他們(men) 的存在感、獲得感,共享國家公園紅利。

  為(wei) 提高瀾滄江源園區牧民的收入,園區現已獲批試點開展瀾滄江大峽穀覽勝走廊、雪豹自然體(ti) 驗等特許經營活動,累計為(wei) 園區牧民增加收入100餘(yu) 萬(wan) 元,民眾(zhong) 切實享受到了國家公園的生態紅利。

  “在5到7天的生態體(ti) 驗行程裏,訪客既能欣賞到青藏高原的山川壯美,又能見到雪豹、金錢豹等瀾滄精靈,還能體(ti) 驗地地道道的格薩爾文化。最重要的是,經過係統培訓的牧民不但能夠指引訪客近距離接觸三江源的一草一木,同時也能有效防止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尼尕說。

  生態項目的特許經營,讓當地牧民嚐到了參與(yu) 生態保護的甜頭。在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進程中,瀾滄江源園區在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新路子。

  和諧共生,保護青藏生物多樣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白紮林場,平均海拔3900米,年平均氣溫3.9℃左右。記者來到白紮林場深處的尕爾寺大峽穀時,秋意正盛,金黃色的草甸、層林盡染的山巒、遠方的雪山共同繪出“秘境”般的高原秋日畫卷。

  “猴王”帶領成群結隊的藏獼猴下山喝水,遠處的草原,一群犛牛靜靜地咀嚼秋草,一轉頭,幾隻岩羊正在不遠的陡峭山坡上演著淩波微步的“絕活”……

  “岩羊是雪豹、金錢豹、金雕等國家珍稀野生動物的‘口糧’,近年來岩羊數量的增長,也讓雪豹數量明顯增加,囊謙縣總共9個(ge) 鄉(xiang) ,每個(ge) 鄉(xiang) 都在最近兩(liang) 三年裏發現過雪豹的蹤跡。”囊謙縣白紮鄉(xiang) 鄉(xiang) 長才仁丁增說,整個(ge) 瀾滄江源園區的雪豹數量預計已超過300隻。

  隨著青海生態環境的大幅改善,雪豹、棕熊等野生動物數量增多,領地不斷擴大,有時會(hui) 與(yu) 當地牧民產(chan) 生“摩擦”。今年三月,雜多縣昂賽鄉(xiang) 的管護員阿紮就親(qin) 曆了一次雪豹“入侵”。

  “那是一天中午,一隻雪豹突然竄進牛欄,咬住了一隻小牛犢,結果遭到一旁牛媽媽的‘還擊’,雪豹被牛角頂傷(shang) 後躺在地上奄奄一息。”阿紮說,他將情況匯報到鄉(xiang) 政府後,當地立即組織救助雪豹,兩(liang) 個(ge) 月後,這隻雪豹傷(shang) 愈,被放歸自然。

  “誰來為(wei) 被雪豹襲擊的小犛牛負責呢?牧民自行承擔損失嗎?”記者問。

  “我們(men) 的犛牛都是有保險的,被雪豹咬了,有‘人獸(shou) 衝(chong) 突保險基金’賠償(chang) 我們(men) 損失。”阿紮說。

  為(wei) 減少牧民損失、防範牧民報複性獵殺等行為(wei) 出現,2019年雜多縣引入牲畜保險機製,中央、省、縣財政補貼85%,牧民支付15%。當地牧民家畜遭受野生動物襲擊或雪災致死可獲得相應賠償(chang) 。

  向南駛出囊謙縣,便進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境內(nei) 。“昌都”在藏語中意為(wei) “兩(liang) 河匯合口”。在這裏,昂曲河與(yu) 紮曲河交匯,一同匯入瀾滄江。昌都市處在西藏與(yu) 四川、青海、雲(yun) 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西藏的東(dong) 大門”,曆史上是“茶馬古道”要地,素有“藏東(dong) 明珠”的美稱。

  “嗦嗦嗦……嗦嗦嗦……”

  記者剛進入西藏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養(yang) 鹿場,就望見遠處金黃色的草原上,藏族阿媽向秋拉姆向山野呼喊,不一會(hui) 兒(er) ,幾十隻馬鹿從(cong) 遠處匯向阿媽,享用著她為(wei) 它們(men) 精心準備的芫根和鹽巴。

  西藏馬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yu) 昌都市類烏(wu) 齊縣,良好的生態環境讓類烏(wu) 齊成了馬鹿等眾(zhong) 多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天堂。

  16歲入黨(dang) 的向秋拉姆今年66歲,退休前是保護區的管理員,今年她已光榮在黨(dang) 50年。

  “我15歲那年,同村上山放牧的牧民撿到3隻剛出生不久的野生小馬鹿,聽說馬鹿媽媽已經不在了,我就產(chan) 生了撫育它們(men) 的想法。”

  對向秋拉姆來說,3隻小馬鹿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那一碗碗節省下來的糌粑和走遍左鄰右舍討要來的犛牛奶,喂肥了小馬鹿,也見證著青年時期的向秋拉姆與(yu) 它們(men) 結下的不解之緣。

  在向秋拉姆的精心照料下,3隻小馬鹿逐漸長大。在身邊長輩的建議下,她萬(wan) 般不舍地將馬鹿“趕出”家門,讓它們(men) 重新回到山野中。

  數年之後,馬鹿下山覓食之際,向秋拉姆帶著準備好的芫根、鹽巴等食物早早等候。在鹿群中,她一眼就認出了當年救下的3隻馬鹿。

  “它們(men) 還記得我,走過來向我打招呼,我用糌粑拌上土鹽喂它們(men) 吃,這是它們(men) 最愛吃的食物。”回憶起那一刻,向秋拉姆眼中洋溢著幸福。

  向秋拉姆保護馬鹿的暖心之舉(ju) 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感動了村裏的牧民們(men) ,大家自發與(yu) 向秋拉姆一起在初冬時節喂食馬鹿。

  1988年,西藏珍稀野生動物考察隊在類烏(wu) 齊縣西部設立馬鹿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準成立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不完全統計,我們(men) 保護區裏現存野生馬鹿超過3500隻,與(yu) 2005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剛剛成立時相比,馬鹿的數量增長了30%。”類烏(wu) 齊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拉巴次仁說。

  雪豹、藏獼猴、岩羊、馬鹿……青藏高原上的精靈,為(wei) 每一位經行於(yu) 此的旅者講述著一段段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故事,更為(wei) “美麗(li) 中國”的綠色畫卷繪出一幅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靚景。

  八方支援,建設青藏美好家園 

  登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結古鎮的當代山,周圍山巒綿延起伏,朵朵白雲(yun) 在空中緩緩遊動,碧綠的巴塘河穿城而過,一排排現代的建築裝點著城市。

  “這裏是學校嗎?那裏是醫院嗎?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築是博物館嗎?”遊客指著山下新玉樹的建築,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機定格美麗(li) 瞬間。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受災總麵積3.58萬(wan) 平方公裏,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更是滿目瘡痍。

  在黨(dang) 中央關(guan) 懷和全國以北京市為(wei) 代表的各方援建力量的支持下,如今的玉樹已煥然一新,新學校、新醫院、智慧城市管理服務中心、生態濕地公園……各項城市基礎設施齊全,相應配套完善,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一個(ge) 現代化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玉樹屹立於(yu) 海拔37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之上。

  走進玉樹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務中心,一麵巨大的屏幕上顯示著市區街道、生態保護區等點位的實時監控影像。一旁的工作人員通過管理係統實時調取各項便民服務、政務服務的辦理進度。

  玉樹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才旺巴德介紹,網格化精細管理運行效果突出,目前共受理案件30000多起,辦結率達85%,為(wei) 智慧新玉樹發展保駕護航,為(wei) 政府了解百姓訴求提供準確信息,提高服務群眾(zhong) 滿意度。

  據了解,自2015年起,玉樹市全麵啟動“智慧城市”建設,以市政設施、環境衛生、城市照明、道路橋梁、公共交通等多項業(ye) 務為(wei) 支撐,積極應用各項先進技術,建成集“人、地、物、情、事、組織”社會(hui) 管理要素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信息平台,打造青南地區高原智慧城市。

  距離玉樹市3公裏的禪古村,是地震時受災最嚴(yan) 重的村之一。地震後的11年間,村內(nei) 建起了整潔寬敞的民居和幼兒(er) 園,公交車直達村口,各種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這座紮曲河畔的藏族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禪古村先後通過砂石廠承包、整合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購置商鋪、實施光伏扶貧項目等方式,強化自身造血功能,村民每年人均收益達萬(wan) 元以上。”行走在幹淨整潔的村道上,講解員江永介紹,為(wei) 解決(jue) 養(yang) 老難,禪古村內(nei) 設日間照料中心,為(wei) 老人們(men) 提供休閑娛樂(le) 、膳食供應、生活照料等服務。

  今年65歲的村民尕瑪鬆昂獨自在家居住,他告訴記者,自己在日間照料中心有很多朋友,村幹部也會(hui) 經常來看望老年人,村裏的老年人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2019年,隨著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禪古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如今站在新起點,禪古村兩(liang) 委積極謀劃,打算依托附近的勒巴溝景區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打造特色小吃街等,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e)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70年來,農(nong) 林牧副業(ye) 總產(chan) 值增長了191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了165倍,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翻了近10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近百倍。

  從(cong) 青海玉樹來到西藏昌都,同樣是一派發展新貌。走進昌都市察雅縣的特色小鎮吉塘,一座樣式新穎、造型獨特、極具藏式風格的建築映入眼簾,這是廣東(dong) 省援建的吉塘鎮中心小學教學樓。

  學校內(nei) 設施完善,操場、多功能教室、工作坊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寬敞明亮的教室內(nei) ,老師正在使用多媒體(ti) 課件為(wei) 學生授課,麵對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圖片展示,學生們(men) 聽得津津有味。

  這所現代化學校僅(jin) 僅(jin) 是“網紅”吉塘鎮的一角,離學校不遠,有一條幹淨整潔的商業(ye) 街,酒吧、餐廳、書(shu) 店、奶茶店等“網紅小鎮”的必備元素一個(ge) 不少,遠處還有為(wei) 改善農(nong) 牧民居住條件、發展特色小鎮而興(xing) 建的易地搬遷工程“廣東(dong) 新村”和溫泉度假酒店。

  吉塘鎮是從(cong) 昌都市區前往邦達機場的必經之地,距離昌都市區64公裏,距離邦達機場60公裏。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吉塘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2015年,按照西藏自治區總體(ti) 部署,察雅縣全麵啟動吉塘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此後,察雅縣投資數億(yi) 元在吉塘建設標準化學校、醫院、垃圾填埋場、排洪渠等基礎設施,還利用當年廣東(dong) 省對吉塘的援建資金完成了對高海拔地區農(nong) 牧民的生態搬遷,老百姓們(men) 住進“廣東(dong) 新村”的那天,臉上笑開了花。

  “易地搬遷完成後,居民借助吉塘的地理優(you) 勢,大力發展生態蔬果、生態農(nong) 業(ye) 觀光、奶牛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許多居民也在溫泉酒店、旅遊觀光、餐飲娛樂(le) 等第三產(chan) 業(ye) 中找到了新的就業(ye) 崗位,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吉塘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彥秋說,他從(cong) 四川來到吉塘工作,對吉塘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瀾滄江沿途流經之處匯聚的生態之美、物種之靈、發展之勁,讓人們(men) 相信,江源人民的福祉將會(hui) 如這江水一般,綿延不斷,滔滔不絕。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