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政協委員建言:三江源濕地研究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張永參加青海省第十二屆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工作報告小組討論。祁增蓓 攝
“保護和恢複三江源濕地對抑製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變暖具有重要意義(yi) 。”20日,青海省政協委員張永在青海省政協第十二屆五次會(hui) 議上的建言。他認為(wei) ,“三江源的五大圈層具有重要的固碳能力,對它的固碳能力評估研究可為(wei) 抑製二氧化碳上升及全球氣候變暖提供環境變化的機理。”
近年來,全球變暖已成為(wei) 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為(wei) 應對這一問題,各國政府紛紛提出相關(guan) 目標與(yu) 方案。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心區,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主要畜產(chan) 品供給地。因高原夷平麵保持完整故而濕地廣為(wei) 發育,麵積達814.36萬(wan) 公頃,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之一。
“在氣候變化與(yu) 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三江源水文情勢變化、河勢演變、泥沙遷移、荒漠化、濕地植被退化對沼澤濕地係統保水固碳能力產(chan) 生了威脅。”張永告訴記者:“氣候條件惡劣、監測數據缺乏等原因,導致三江源地區沼澤濕地數量、濕地係統碳儲(chu) 量估算與(yu) 固碳潛力評估研究幾乎處於(yu) 空白,對充分發揮源區沼澤濕地生態係統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帶來了製約。”
張永認為(wei) ,應開展三江源濕地資源本底調查與(yu) 動態變化分析,形成長時間序列的濕地多維本底數據集,為(wei) 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製定方案提供本底數據支撐,構建集成衛星遙感、地麵監測、物聯網傳(chuan) 輸、模型模擬的三江源濕地碳通量立體(ti) 監測體(ti) 係。
同時,解析三江源區無機碳與(yu) 有機碳儲(chu) 量空間分布規律,分析評估濕地係統水體(ti) 、植被、土壤碳儲(chu) 量與(yu) 固碳潛力。
張永還建議,將濕地生態係統碳通量重要研究成果推廣利用到青海省三江源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溫室氣體(ti) 減排與(yu) 碳交易等具體(ti) 實踐中,製定與(yu) 國際國內(nei) 碳交易市場無縫對接的溫室氣體(ti) 減排清單,為(wei) 青海省基於(yu) 三江源濕地研究成果參與(yu) 碳交易市場率先實現“雙碳”國家戰略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決(jue) 策依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地區“煤改電”項目累計減碳排近20萬噸
近三年在三江源地區16縣(市)推進地采暖“煤改電”項目,每年可減少燃煤約7.73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26萬噸。[詳細] -
青海三江源水體與濕地麵積增逾308平方公裏
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水體與濕地生態係統麵積增加了308.91平方公裏,約合增加了48個西湖湖麵麵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