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紮:民族“指尖”技藝 助力民眾增收
圖為(wei) 傳(chuan) 習(xi) 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才讓多傑介紹經書(shu) 。馬銘言 攝
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綜合傳(chuan) 習(xi) 中心(熱貢文化)內(nei) ,幾十名學員端坐在桌前,持竹筆蘸著金汁或銀汁在特質的藏紙上抄寫(xie) 經文,另一側(ce) ,幾名學員盤腿而坐,在寫(xie) 好的金書(shu) 上開始繪製唐卡。
傳(chuan) 習(xi) 中心位於(yu)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三江源”產(chan) 業(ye) 園區內(nei) ,是以公司+基地+農(nong) 牧戶模式帶動民眾(zhong) 就業(ye) 。
28歲的彭合日是傳(chuan) 習(xi) 中心的一名優(you) 秀學員。“來這裏工作已經七年時間。金汁書(shu) 寫(xie) 經文是藏族的傳(chuan) 統文化,但在特製的藏紙上抄寫(xie) 經文還是有難度。我們(men) 要根據紙的尺寸,設定藏文字體(ti) 大小,老師就一筆一畫給我們(men) 教,直到能獨立抄寫(xie) 經文。”對於(yu) 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彭合日很滿意,每個(ge) 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資,抄寫(xie) 經書(shu) 越多工資也會(hui) 相應有增加,這也將是自己走向社會(hui) 的一門手藝。
圖為(wei) 學員正在抄寫(xie) 經文。馬銘言 攝
跟彭合日一樣,傳(chuan) 習(xi) 中心有53名學員長期學習(xi) 工作,年齡最大的學員近60歲,其中殘疾學員有3人。近幾年,傳(chuan) 習(xi) 中心已培訓青海省內(nei) 外金汁書(shu) 寫(xie) 人員達300餘(yu) 人,包含尖紮縣尖紮灘鄉(xiang) 八個(ge) 村莊、措周鄉(xiang) 、坎布拉鎮等農(nong) 牧民。
“基地的建立是在傳(chuan) 承和保護藏民族民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外,讓大家掌握一技之長。除當地牧民來學習(xi) ,還有其他州縣學員專(zhuan) 門到這學習(x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綜合傳(chuan) 習(xi) 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才讓多傑說,學員們(men) 已完成各種大小金書(shu) 有3000餘(yu) 部,其中一部分金書(shu) 在寺院和被收藏家收藏。目前與(yu) 西藏、雲(yun) 南、四川等地建立了業(ye) 務關(guan) 係。
圖為(wei) 學員正在抄寫(xie) 經文。馬銘言 攝
才讓多傑介紹,除了金汁書(shu) 寫(xie) 金書(shu) 技藝外,還舉(ju) 辦了藏紙加工製作、金子燒製打磨、藏文竹筆製作、金汁書(shu) 寫(xie) 金書(shu) 和繪製唐卡專(zhuan) 業(ye) 培訓班,挖掘和吸收更多的民間手工藝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綜合傳(chuan) 習(xi) 中心(熱貢文化)隻是尖紮縣“三江源”產(chan) 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圖為(wei) 學員正在抄寫(xie) 經文。馬銘言 攝
2016年“三江源”產(chan) 業(ye) 園區建立,麵積約253380㎡,以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為(wei) 主。目前,園區已有青海宗哢大藏經金書(shu) 文化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尖紮達頓藏茶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藏式家具等18家企業(ye) 入駐。
“引導入駐企業(ye) 優(you) 先聘用當地民眾(zhong) ,針對性地開展免費技能培訓等。為(wei) 脫貧群眾(zhong) 解決(jue) 就業(ye) 崗位200餘(yu) 個(ge) ,並帶動原材料供應、交通物流、電子商務等產(chan) 業(ye) 發展。”尖紮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局長楊吉加介紹,今後還將引進藏香、藏毛呢等企業(ye) 入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尖紮培育“非遺”尖兵“播撒”傳統文化種子
當日講授藏文書法藝術的演變及其傳承價值的專家旦果說,如今,藏文書法越來越得到民眾喜愛,但很多人不知道藏文書法藝術的演變,希望通過培訓,培養更多藏文書法愛好者。[詳細] -
青海省尖紮縣:藏文化傳承助民眾增收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傳習中心現有50名學員學習藏文書寫、唐卡繪製、藏紙手工製作技藝等。他們在學習、了解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化知識外,每年還可增收近5萬元人民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