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治多縣藏族牧民:“家門口”端穩“產業碗”
圖為(wei) 44歲的藏族裁縫師傅索南朋措正忙著處理藏服上的角邊及鎖扣。馬銘言 攝
走進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商貿產(chan) 業(ye) 園區,嘎嘉洛益民製衣廠生產(chan) 車間內(nei) ,展示台上擺放著做好的校服、新式藏服、藏式氈帽等。44歲的藏族裁縫師傅索南朋措正忙著處理藏服上的角邊及鎖扣。
治多縣被譽為(wei) “萬(wan) 裏長江第一縣”,平均海拔約4500米,人口近5萬(wan) ,畜牧業(ye) 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
“服裝裁縫技能還是來到廠裏上班後學習(xi) 的。”來自治多縣多彩鄉(xiang) 聶恰村的索南朋措,在製衣廠工作已經6年。
圖為(wei) 工人正在製作藏服。馬銘言 攝
“工作模式是計件式,多勞多得,如果幹得好,年底公司還給優(you) 秀員工發年終獎金。”索南朋措說,這樣的工資待遇已屬不錯,不少同鄉(xiang) 人也來到廠裏工作。每天基本能按時上下班,方便照顧孩子。
與(yu) 索南朋措同在廠裏工作的藏族青年巴才仁,負責清掃工作已有5年時間。“因為(wei) 手部有殘疾,外出難就業(ye) 。回家鄉(xiang) 不僅(jin) 找到了工作,廠裏還安排我去培訓學校做後勤工作,能領到兩(liang) 份工資。”巴才仁很滿意現在的工作。
製衣廠秘書(shu) 求吉巴毛介紹:“工廠實行靈活工作模式,像到了挖蟲草時節,有的員工會(hui) 和家人去挖蟲草,回來後再接單製作產(chan) 品。”
製衣廠現有64名員工,最大年齡有58歲,人數最多時期有100餘(yu) 人,都是本地的牧民,除了製作民族服裝,還創新製作藏式掛件、工藝品、吉祥八寶哈達等,年生產(chan) 產(chan) 品約7萬(wan) 餘(yu) 件套,銷往省內(nei) 外。
2021年年底員工分紅達23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員工年平均收入約3萬(wan) 餘(yu) 元。“去年有幾名員工製作了大型犛牛毛黑帳篷,年人均創收達9萬(wan) 餘(yu) 元。”求吉巴毛說,每年的“雨露計劃”培訓中,對社會(hui) 待業(ye) 人員開展無償(chang) 式縫紉培訓,讓他們(men) 掌握一技之長,並提供就業(ye) 崗位,有工作意向的人員簽訂聘用合同。
圖為(wei) 工人們(men) 正在製作帳篷。馬銘言 攝
近幾年,為(wei) 帶動牧戶就業(ye) 增收,治多縣建立商貿產(chan) 業(ye) 園區,園區一期、二期項目整體(ti) 運營後,輻射帶動全縣20個(ge) 村約1000戶3000多人收益。該產(chan) 業(ye) 園區,已實現土特加工、非遺傳(chuan) 承、泥塑製作、石雕等5家本土企業(ye) 和13個(ge) 村級集體(ti) 經濟入駐。目前確定了“公司+合作社+市場”“青繡工坊+牧戶”等運營模式。
據統計,2021年,治多縣投入130餘(yu) 萬(wan) 元扶持本土小微企業(ye) 發展,實現160餘(yu) 人穩定就業(ye) 增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治多縣:“量身打造”產業 改善牧民生活
近日,記者來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產業園區一製衣車間內看到,工人們正忙著裁剪藏式帳篷布料、縫紉藏服、生產藏式手工藝品等。[詳細] -
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產業扶貧再譜新歌
即便如此,治多縣還有一部分貧困人口,而且每年還有一部分非貧困人口返貧。如何讓這些貧困人口能夠盡快脫貧,治多縣給出的答案是挖窮根、興產業,讓更多的牧民“一技在手,天下任我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