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仁心“拉吉”守護“天邊”牧人

發布時間:2022-04-07 10: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長江源頭:仁心“拉吉”守護“天邊”牧人
圖為(wei) 丁增紮西將製作好的藥品進行包裝。 潘雨潔 攝

  清晨7點,索加鄉(xiang) 天色尚黑。四月春意芳菲,而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仍似置身隆冬。丁增紮西裹緊棉衣,拖著一身疲憊回到衛生院,深夜2點接到患者電話,便開車趕往100公裏外的村子,一夜未眠。

  索加鄉(xiang) 地處“萬(wan) 裏長江第一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因海拔高、路途遙遠,被稱為(wei) “天邊的索加”。

  今年是丁增紮西在索加鄉(xiang) 當村醫的第七年。如今,他已將遠近數百裏草原上的各個(ge) 溝壑、岔口熟記於(yu) 心,叫得出每次驅車出診經過的每條河流、每座山丘。

  “很多牧民的住處距離鄉(xiang) 衛生院較遠,突發疾病或身體(ti) 不適時會(hui) 聯係我們(men) 。”丁增紮西說,“不管任何時間,接到電話就要立即出發,哪怕駕駛在漆黑的山路上,也不會(hui) 認錯方向。”

  三年前,當曲村有位孕婦難產(chan) ,情況十分危急,丁增紮西接到電話趕到家中,給昏迷中的孕婦服下特製藏藥,助其順利生產(chan) 。“這是我工作中最難忘、最開心的事。”他說。

  丁增紮西的老師,是索加鄉(xiang) 衛生院院長索南更青。從(cong) 年幼時跟著父親(qin) 四處行醫,索南更青幾十年間走遍一萬(wan) 平方公裏的山山水水,為(wei) 索加鄉(xiang) 近5000名牧民上門問診、送醫送藥。

  “從(cong) 前路不好,走兩(liang) 天才能到病人家裏,父親(qin) 也曾摔下馬背,意外受傷(shang) 。”接過父親(qin) 的醫藥箱,索南更青深知肩上的重量。


圖為(wei) 丁增紮西碾製藏藥。 潘雨潔 攝

  作為(wei) 百年安康藏藥的傳(chuan) 承人,索南更青熱衷傳(chuan) 統醫學,常常利用間隙時間翻閱書(shu) 籍、研製藏藥。安康藏藥是一種藏族地方特色藏藥,以《四部醫典》為(wei) 理論基礎,“就地取材”摸索當地動植物、礦產(chan) 的藥用價(jia) 值。

  “其中,我們(men) 獨創的‘安康青索切莫’,由70多種高原特有藥材配製而成,經碾打、粉碎、煮沸、清洗、晾曬、去毒、炮製等多道工序,對高原牧區常見的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頗具療效。”索南更青介紹。

  “由於(yu) 海拔高、終年氣候寒冷,風濕性關(guan) 節炎在這裏很常見,”索南更青說,村醫們(men) 采取藥浴、放血等手段,進行針對性治療。

  “最初,衛生院隻有三名醫生,采藥、製藥、坐診人手都不足,隻好發動身邊親(qin) 屬幫忙,有時病人要等待兩(liang) 三天才能拿到藥。”索南更青回憶,“現在,我們(men) 在州、縣政府的幫扶下引進機械設備,員工也增加到30多名,分工後效率明顯提高。”

  日複一日,跟隨老師索南更青學習(xi) 行醫、製藥的經驗,丁增紮西逐漸看到堅守的意義(yi) :“藏藥取材純天然,不會(hui) 有副作用,索加位置偏遠,醫療資源匱乏,牧民特別需要好藥材、好醫生。”去年,丁增紮西也有了自己的學生。

  “衛生院床位緊張時,老師會(hui) 把自己家騰出來,讓大老遠趕來看病的牧民住。他還主動去家裏找病人,反複關(guan) 心問詢,直到完全治好。”在丁增紮西看來,老師身上最寶貴的東(dong) 西,是“把病人看成兄弟手足”。

  很多病愈患者帶著“哈達”專(zhuan) 程來看望這位值得信賴的索加“拉吉”(藏語,意為(wei) “大夫”)。偶爾,索南更青去縣城開會(hui) ,微信群裏,大家問最多的一句是“什麽(me) 時候回來”。“那時,覺得大家離不開醫生、舍不得我,很開心。”

  “從(cong) 前,大家說我們(men) 是‘馬背上的醫生’,”索南更青說,“其實,醫生才是馬,馱著病人平安過河。”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