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守山人”:一輩子就幹了“一件事”
圖為(wei) 森林公安和生態管護員一起巡山。陳文年 攝
時至春末,祁連山春風依然“凜冽”,在位於(yu)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轄區內(nei) ,“一棵樹”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長,今年50歲的褚成德和幾位“同事”早早地開始巡山。
森林公安、生態管護員是這裏的“守山人”,幾十年如一日,在祁連山腹地,不論春夏秋冬、嚴(yan) 寒酷暑,穿行在各個(ge) 管護站的深山老林裏。
祁連山是中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為(wei) 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儲(chu) 水輸水中心,維係著西北地區生態係統的穩定。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的金牧場。
1982年,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精心嗬護祁連山的一草一木,守護好這片山林裏的野生動物,門源縣公安局成立了仙米林業(ye) 派出所。1987年,成立了浩門林業(ye) 派出所。
1990年參加工作之初,褚成德就在仙米森林派出所,他幾乎走遍了祁連山大大小小的管護站。去年12月,再一次毅然決(jue) 然地選擇去往祁連山轄區內(nei) 最遠的派出所——一棵樹森林公安派出所任職所長。
圖為(wei) 森林公安和生態管護員一起巡山。陳文年 攝
“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在巡山護林,與(yu) 家人團聚的時間很少。比如去一趟一棵樹派出所從(cong) 寧纏峽繞行至少需要一天時間,車況還要好,不然遇到什麽(me) 情況都難以預料。”門源縣公安局森警大隊副大隊長孔慶元介紹,褚所長是他們(men) 的老大哥,幾乎一輩子都在守護祁連山,還有之前老所長蘇興(xing) 朝、張占剛、丁生平等,都是十年如一日,從(cong) 寧纏所到一棵樹所之間輪流,讓大家十分欽佩。
位於(yu) 甘青邊界門源縣境內(nei) 的寧纏管護站、一棵樹管護站都是離門源縣城100多公裏以外的管護站。1名所長、1名民警,幾名管護員組建的管護隊伍常年行走在祁連山的森林草木、冰川河流之間。
據巡護終端顯示,十幾名專(zhuan) 職管護員,每人每月平均巡山28天,大概要走100到150公裏,其中有四五公裏的崎嶇山路,一年下來,巡護路程差不多在1200公裏到1800公裏之間。
“很多年前,寧纏管護站護林員張智文因大雪封山出不去,在管護站獨守了整整一個(ge) 月。一個(ge) 月裏連一個(ge) 人影都見不到,精神都快崩潰了。”褚成德說,“終於(yu) 有一天,有位老人騎著毛驢路過管護站,屋內(nei) 的張智文聽到外麵的動靜躍身而起,跑出了屋子。”
圖為(wei) 森林公安為(wei) 民眾(zhong) 發放環境保護宣傳(chuan) 資料。陳文年 攝
“阿爺,你這裏幹啥呢?快走,進去了我倆(lia) 聊聊,我一個(ge) 月沒見個(ge) 人了,再不跟你聊聊,我話都不會(hui) 說了。”褚成德演繹著當時張智文的激動,“老人也是深知我們(men) 的孤獨之苦,留在管護站陪伴了他三天。”
褚成德回憶,1996年夏天,他在寧纏辦理盜獵案件,獨自騎著摩托車奔赴案發地取證。在渡過一條河流的時候,摩托車被湍急的河水衝(chong) 翻了,他左手高舉(ju) 裝有證據的公文包,被衝(chong) 出十幾米遠後才抓住一根樹枝勉強爬上岸,撿回一條命。
渾身濕透的褚成德趕緊查看包裏的證據,發現證據沒淋濕心裏頓時踏實了許多。但摩托車依然在水中卡在大石頭縫中,怎麽(me) 拉也拉不動。因為(wei) 此前十多天的奔波勞累,再加遇險,褚成德體(ti) 力透支坐在岸邊顫抖。
這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萬(wan) 事隻能自己解決(jue) 。“那一次我是真哭了,也是真的想很久沒聯係的父母妻兒(er) 了。”褚成德笑著眼泛淚花,“抹一把眼淚了再出發呀,我隻能先拿上包包了走,最近的寧纏管護站有40公裏,摩托車隻能回去找人再拖出來了。”
“我一輩子就幹了這一件事情。但看著祁連山的環境越來越好,再苦再累也覺得值當。”講完故事,褚成德笑著淡淡地說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國家公園“守山人”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沙龍灘管護站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境內,這裏平均海拔超過3700米,現有51名生態管護員。[詳細] -
國家公園“守山人”
“這個季節氣溫適宜,水草豐美,岩羊等高原野生動物很活躍,愛跟人類‘捉迷藏’。”帶上通信設備和筆記本,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生態管護員王學清和同事們翻山越嶺,開始了一天的山林巡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