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沈富瓊:牧民老鄉喜歡的“沈門巴”
“我現在皮膚好黑,是不是很難看?拍照要把我拍好看一些啊!”5月8日,記者在成都見到2021年“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e) 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麻邛鄉(xiang) 衛生院院長沈富瓊時,她摸著自己的臉笑著說。當天,沈富瓊剛出差回來,途經成都準備返回甘孜州。
麻邛鄉(xiang) 平均海拔高度4000多米,13年前還沒有通電,晚上要點蠟燭,用水要去河溝挑回來,下村要走路騎馬,下雨時屋裏還要到處放盆子接水……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沈富瓊一幹就是13年。
選擇
“三支一扶”兩(liang) 年服務期滿她主動留了下來
“這是現在的衛生院。”沈富瓊的手機相冊(ce) 裏,3層高的麻邛鄉(xiang) 衛生院矗立在藍天白雲(yun) 下,十分漂亮。
但13年前可不是這樣。2009年9月,沈富瓊懷揣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shang) ”的夢想,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前往麻邛鄉(xiang) 衛生院報到。當她坐了整整兩(liang) 天的汽車,終於(yu) 到達目的地時,看見的是又矮又舊的木瓦房,而全院工作人員隻有院長和一名助理。
人生地不熟,環境艱苦、語言不通……看到的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剛剛離開校園的沈富瓊偷偷哭了。就在她打算放棄時,有一次跟著院長到鄉(xiang) 下巡診,受到牧民群眾(zhong) 的歡迎。看到一名肺結核患者的眼神裏充滿了渴望和期盼,沈富瓊說:“我感到了自己被需要。”
沈富瓊出身於(yu) 丹巴縣一個(ge) 普通的農(nong) 村家庭,從(cong) 小就深知醫生對涉藏地區群眾(zhong) 的重要性。牧民群眾(zhong) 的眼神,讓她的心平靜下來。她開始主動學習(xi) 當地語言,向男同事學習(xi) 騎摩托車,向老醫生學習(xi) 經驗。“三支一扶”兩(liang) 年服務期滿時,沈富瓊已與(yu) 當地群眾(zhong) 產(chan) 生了深厚的情誼,她主動選擇繼續留下來。
這一留,就是13年。13年裏,沈富瓊走遍麻邛鄉(xiang) 的家家戶戶。麻邛鄉(xiang) 是高原牧區,群眾(zhong) 基本過著散居遊牧的生活,導致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困難重重,但這沒有難倒沈富瓊:“我們(men) 有定期巡診,日子久了,哪個(ge) 季節哪家人在哪裏放牧居住,心裏都有數。”
“好多地方汽車、摩托車都去不了,隻有走路。”沈富瓊記得,有一次騎摩托車出診時遇到暴雨,路上沒有躲雨的地方,隻有硬著頭皮往前趕。後來摩托車也沒法騎了,她就走路,走了3個(ge) 多小時,摔了十幾次,終於(yu) 到達病人家中。
真心付出換來群眾(zhong) 的認可,牧民群眾(zhong) 說:“沈門巴(‘門巴’,藏語意為(wei) 醫生),你成了麻邛鄉(xiang) 的人了!”“沈門巴,你真是牧區人的好醫生!”
紮根
“送醫藥下村”解決(jue) 看病難、看病遠問題
“你看,這些是我們(men) 給兒(er) 童建的檔案資料,以前是沒有的。”沈富瓊存在手機裏的照片中,有好幾張是麻邛鄉(xiang) 衛生院兒(er) 童預防接種的資料。這些資料按不同的村名和不同的年齡段分類,整整齊齊掛在牆上,每份資料的右上角,還貼著孩子的照片。
原來,由於(yu) 習(xi) 俗等原因,當地有很多孩子的名字是一樣的。雖然每名家長都有一本孩子的預防接種手冊(ce) ,但是醫務人員叫到名字時,還是容易出現因名字相同分不清楚人的情況。2016年,沈富瓊成為(wei) 麻邛鄉(xiang) 衛生院院長後,探索對兒(er) 童預防接種資料進行精細化管理。
鄉(xiang) 衛生院給全鄉(xiang) 每名兒(er) 童建立接種檔案,並貼上孩子的照片。這份檔案和家長手中的預防接種手冊(ce) 配合一起使用,即使名字相同的孩子在同一天同一時間來接種,也不會(hui) 弄錯對象。
沈富瓊還和同事們(men) 一起,對全鄉(xiang) 群眾(zhong) 健康情況進行摸底,為(wei) 所有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情況表。每名慢性病患者家中都有一張貼著患者照片的“明白卡”,上麵注明姓名、病名、用藥名稱、用藥量等信息,方便醫生巡診時了解情況。
13年來,沈富瓊和同事們(men) 一起,定期開展“送醫藥下村”活動,把糖尿病、高血壓等的常用藥品送到群眾(zhong) 家中,解決(jue) 群眾(zhong) 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
如今,麻邛鄉(xiang) 衛生院蓋起了樓房,當地通了電、路,也有了網絡,條件大大改善,吸引了更多大學畢業(ye) 生來到這裏工作。自2016年擔任院長以來,沈富瓊先後引領8名高校畢業(ye) 生在鄉(xiang) 衛生院紮根。20歲的澤仁拉姆就是其中一員。看到沈富瓊時刻以病人為(wei) 優(you) 先,深受當地群眾(zhong) 喜歡,澤仁拉姆備受感動:“沈院長是我的榜樣,我也要像她一樣留在基層,實現自我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壤塘:“70後”鄉村醫生高原行醫26載 成為村民“暖心120”
26年來,他接診出診9400餘次、接生300餘次、寫滿了3300餘本病曆本、關節腔注射3500餘次……一個個數據的背後,是一名鄉村醫生的堅守與執著。[詳細] -
74歲鄉村醫生索木滾:翻山越嶺行醫55載 守護村民健康
“隻要村民有需要,我就一直幹下去!”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蒲西鄉斯躍武村,今年74歲的鄉村醫生索木滾在這裏一待就是一輩子;19歲走村入寨為村民看病,這一行一幹就是55年。 [詳細] -
鄉村女醫生紮根海拔3400米雪山25年
25年來,餘澤英累計接診11萬人次,出診800多次。25年來,她也從美麗的傈僳族少女,變成了村民離不開的健康守護者。[詳細]